【導讀】本文從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入手,介紹了研究的路徑、研究的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的設計與步驟。作者強調論文寫作應該反映研究過程,遵循科學的分析方法和步驟。作者對論文寫作中涉及的主要方法與步驟進行了介紹和分析,特別是針對傳統的研究思維模式進行了反思,剖析了研究生論文寫作中的問題,為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勾畫出了一個研究過程的框架。
【關鍵字】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論文寫作步驟
在我們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過程中,甚至于我們自己從事課題研究時,不禁讓我們思考一系列有關研究的基本問題。例如,我們為什么要寫論文?我們為什么要做研究?在我們探討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是為了完成論文本身的寫作,還是完成一個研究過程?寫論文與做研究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如果論文寫作應該反映一個研究過程,那么研究過程應該是什么樣的?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本文就以我個人在從事教學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完成論文中總結的一些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的問題與大家交流共享。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一、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
世界上無論哪個領域都存在許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著許多未知的規律。我們研究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地從大量的事實中總結規律,將之上升到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然而理論也并不是絕對的真理,它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被修正,因此,就會有人對理論的前提和內容進行質疑,并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又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從而發展和完善理論體系。我們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就需要有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來表述就是[i][1]:
Facts —Theory—Speculation
事實——理論——猜想
上述從“事實”到“理論”,再進行“猜想”就構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既要側重從事實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也同時在研究中要有質疑和猜想的勇氣。而這一思路并不是一個終極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的過程。當猜想和質疑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后,理論就會得到進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論與實踐關系中理論來源于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認為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邏輯思維方法為演繹法(Deduction)和歸納法(Induction)。這兩種邏輯思維方式應該貫穿研究過程的始終。
另外,從知識管理角度看研究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研究的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將實踐中的帶有經驗性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讓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統規律性的顯性知識。而顯性知識的共享才能對具體的實踐產生普遍的影響。研究者除了承擔研究的過程和得出研究的結論之外,還要將這一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用恰當的方式表述出來,讓大家去分享。不能進行傳播和與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對社會進步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撰寫論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過程,不斷探索和總結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對實踐產生影響。我們強調,論文的寫作不是想法(idea)的說明,也不僅是過程的表述。論文的寫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的假設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驗證某事物的一般規律。因此,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寫好論文的前提條件。
二、研究的路徑
研究的路徑(Approaches)是我們對某事物的規律進行研究的出發點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兩個路徑(Approaches):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
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標準的度量方法,或者通過觀察對現象進行描述,主要用來總結是什么情況(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這種研究路徑去提出理論假設,并驗證理論。規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決應該是什么(what should be)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來推論事物的發展規律。研究者也會用這種路徑去建立理論規范。
我們認為,上述兩種研究的路徑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彼此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關系。對于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言,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支持和依據;后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針對上述兩個路徑,研究過程中都存在著分析(Analytical)過程,也就是解釋為什么是這樣的情況(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過程就需要具體的研究分析方法來支持。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范圍內,無論是實證研究,還是規范研究,都可能采取兩類研究的分析方法(Research Methods):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Method)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Method)方法。雖然在定性與定量方法上存在著哪種方式更科學的爭論[ii][2]。然而,更多的學者傾向認為,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問題更多的是從分析技術上來區別的[iii][3]。因為,任何的研究過程都要涉及數據的收集,而數據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們不能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對立起來。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過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以及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優勢。兩者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對于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國外的一些學者也在探索將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iv][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對用文字所表述的內容,或者其他非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則是對用數量所描述的內容,或者其他可以轉化為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一項研究中,往往要同時涉及到這兩種分析方法[v][5]。定性分析是用來定義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質特點(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來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從定義、類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來概括事物的特點;定量分析則假定概念的成立,并對其進行數值上衡量[v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