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福建傳統劇種閩劇
閩劇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語系的20多個縣市和臺、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華人旅居地。閩劇歷經數百年的變革,形成了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藝術風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福建傳統劇種閩劇相關內容。
福建傳統劇種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漢族戲曲之一,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閩中、閩東、閩北地區,并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閩劇作為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的藝術,在福建文化的對外交流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閩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閩劇溯源
明代末年,弋陽腔傳入閩中,與當地的方言小調逐漸融合,形成江湖調,隨后出現了演唱江湖調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調和歌為主要唱腔的平講班。清末,平講班和演唱昆腔、徽戲等外來聲腔的嘮嘮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戲的儒林班合流,最終形成閩劇。辛亥革命后,閩劇進入興盛時期,涌現出眾多班社及有"閩劇梅蘭芳"之稱的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狄藩等"四大名旦",因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魁力而深為廣大群眾喜愛。
閩劇的藝術特色
唱腔: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四大類組成的——粗獷激越的"江湖調",通俗平暢的"洋歌",典雅婉約的"逗腔",清新活潑的"小調",其中前三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昆曲和徽調的影響,并保留著高腔的幫腔形式,后臺幫腔叫做"掏嶺"。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昂激越,樸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曲牌:江湖調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疊〕、〔柴排調〕、〔陰調〕等,具有聲調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盡的特點。閩劇的曲牌大部分從弋陽腔、四平腔、徽調和昆曲衍變來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陽腔的特點,即"一唱眾和"的幫腔和"夾滾"。
樂器:閩劇樂器有橫簫、嗩吶、頭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鼓,大、小鑼,大、小鈸,磬等。閩劇介頭(打擊樂過門)系綜合江湖、平講、逗腔、嘮嘮以及本地民間音樂"十番"的鑼鼓介頭發展形成。所有介頭較有地方色彩,武場吸收京劇鑼鼓經較多,但打法上不盡相同。
80年代以后,閩劇新創作的劇目不斷涌現,出現了諸如《洪武鞭侯》、《魂斷燕山》、《曲判記》等一批題材新、主題高、立意深、結構巧、劇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鵝宴》、《丹青魂》榮獲全國劇本創作最高獎-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1993又在"閩劇之鄉"長樂縣舉行了有史以來的首次"閩劇藝術節",來自閩東、閩北、閩中等地區的十七個市縣的閩劇團,匯集長樂,演出時間長達一個多月,這也是閩劇的一個空前盛事。與此同時,閩劇藝術團體曾先后出訪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法國和香港、澳門及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在海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腳色行當
閩劇的腳色分行,早期較簡單,儒林班、平講班行當由生、旦、丑三個角色構成"三小戲",后來吸收徽班、京劇的分行,角色漸趨完整,增加到七個,曰"七子班",再到九個,稱"九門數"。隨著行當的細致化,又逐漸發展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貼、末、雜等,相當齊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潑旦、老旦、武旦,凈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代表劇目
截至2008年6月,閩劇傳統劇目有一千多種,大都取材于民間傳說、歷史演義或古代傳奇、雜劇,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講班,還有的是從徽班繼承而來,常見的代表性劇目有《煉印》《荔枝換絳桃》《紫玉釵》《女運骸》《開封府》《珍珠塔》《儲問記》《招姐做新婦》《孟姜女》《秦香蓮》《杜十娘》《梁山伯與祝英臺》《萬花蓮船》《邱麗玉》《秋蘭送飯》等。
分布地區
閩劇流行于福州方言區與寧德、建陽、三明等地、縣以及臺灣省和東南亞華僑旅居地
【福建傳統劇種閩劇】相關文章:
吉林地方劇種黃龍戲11-07
福建扁食11-10
福建戲劇高甲戲09-23
福建就業政策指南12-30
福建冬季旅游攻略07-30
福建景點旅游攻略08-04
福建定期招聘會02-16
關于福建就業政策指南12-30
福建省檔案條例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