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千山寺廟音樂
雖然千山寺廟音樂的文字和影像資料較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外界及自身條件的影響在傳承和發展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傳統的寺廟祭祀活動漸漸變得簡化,造成寺廟音樂的主要活動陣地逐漸縮小。
千山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南20公里,是全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在東北境內與吉林的長白山齊名,有"東北明珠"之稱。據說,此山巒起伏,大小山峰近千,故名千山。千山寺廟音樂是在寺廟舉辦的各種佛事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不斷汲取漢族民間音樂的營養,并從印度梵樂等宗教音樂中攝取藝術精華,到金元和明清時期已趨于成熟和完善。由于千山為佛、道兩教勝地,因而千山寺廟音樂分為佛樂和道樂兩種。
千山寺廟音樂的藝術特色
千山寺廟音樂之佛樂的藝術特色
千山佛教音樂有別于其它寺廟音樂,其特點是節奏鮮明,音調高亢,曲調豪放粗獷,感情激昂。它既有濃郁的的宗教色彩,也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千山佛教音樂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個部分。其中聲樂部分又分為"禪樂"和"應付韻"兩部分。"禪韻"的特點是用打擊樂器伴奏;"應付韻"是用笙管樂器伴奏,多用于放"焰口"。千山佛教音樂在誦唱形式方面也很豐富,有獨唱("贊頭"、"起腔")、合誦、直唱、韻白等,大都是由"維那師"領腔起調,眾僧應合。"直唱"是佛曲中獨具風格的一種唱法,有歌唱型和半歌唱型兩種。"歌唱型"的旋律比較強,"半歌唱型"的近于說唱,在"焰口"中應用較多。
千山佛樂的演奏,是由笙、管、笛等民族管樂器和鼓、鐃、鈸、鐺子、鉿子、鈴杵、大磬、小磬、木魚、撞鐘等民族打擊樂器、法器所組成,分為鐃鈸法音、誦唱曲和器樂曲三部分。
千山寺廟音樂之道樂的藝術特色
千山道教音樂則是康熙年間,從鐵剎山劉祖傳入無量觀,后經來自梨園世家的兩位闞氏道士加工,創作出了"東北新韻"六小韻、十三大韻和走馬韻等400余首樂曲。新韻可以從韻類和詞類兩個方面進行分類。從韻類上分:大韻、小韻、走馬韻、懺悔、誦經調;從詞的內容上分:(1)陽韻,也叫神韻,如《柳含煙》。(2)陰韻,也叫鬼韻。
千山道樂的嚴重是由簫、笛、單(雙)管、笙等管樂器和鐘鼓、大磬、引磬、鐺子、鉿子、撞鐘、木魚等打擊樂器、法器相結合進行演奏的'。
千山寺廟音樂的代表人物
千山寺廟音樂的代表人物有道教:戰全生(鑼鼓)、陶禮修(管)、吳師傅 (笙)、許信有(唱念)等藝人;佛教:修悟、照元、沙潤、常靈、照隆、宋士常(居士)、房守業(居士)、房增勝(居士)等藝人。
同北武當廟寺廟音一樣,隨著人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對寺廟音樂的興趣開始變得淡薄,愿意欣賞的人在逐步減少,可以演奏的人有的也不專注于演出。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大力度對千山寺廟音樂進行深入調研,并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方案來發掘其獨特的宗教文化底蘊,彰顯其歷史和遼寧文化價值。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廟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遼寧千山寺廟音樂】相關文章:
寧夏北武當寺廟音樂12-24
鞍山千山旅游攻略五一11-29
遼寧鐵嶺龍首山自助游攻略03-28
千山暮雪經典愛情臺詞閱讀欣賞參考04-06
千與千尋觀后感05-23
《千與千尋》觀后感05-18
《千與千尋》觀后感05-02
關于遼寧的對聯04-17
五一遼寧旅游攻略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