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得失中磨煉自己的心志
得失不患表現的是人面對得失的豁達心態。人生的道路上充滿了得與失,因為有得必有失,人在奮斗與追求的過程中必然有所舍棄。而患得患失的人只會怨嘆那小小的失,卻不懂珍視已有的得。只有坦然面對得與失,才會使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心智更加成熟。
在困境中磨煉心志,培養淡泊名利之品行,才能心存濟世救民之仁德,不計個人得失榮辱。不貪得,不患失,得失隨緣,人生就會恬淡自然,通達順暢。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語出《論語·八佾》
語意:快樂但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于過度悲傷。
這句話是孔子用來描述《詩經·關雎》的。在孔子看來,文藝所表現的情感不但要具備道德上的純潔和崇高,而且要受到理智的約束,講究適度、平和,不能過于放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關雎》,表達的正是中和之美,歡樂而不放縱,悲哀而不傷痛,一切情感的外現都恰到好處。這里包含了孔子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愛護,他期望人的生活與感情都是健康的、正常的,反對沉溺哀樂、毀傷生命的行為。這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這更是一種大智大慧、大覺大悟的心境,有了這種心境,人就能夠活得平和了。生活中有褒有貶、有毀有譽、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無足為奇。為人處世須坦然,達亦坦然、辱亦豁然。要做到每臨榮辱有靜氣,達到了這種境界,人的心態才會平和、自然。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語出《論語·衛靈公》
語意:人如果不考慮長遠,那么憂患一定會在近期出現。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要學會未雨綢繆,因為眼前的利益終是有限和短暫的。人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更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人生要有長遠的規劃,更要制訂一個高遠的目標。但同時也不能脫離現實,要把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腳踏實地去努力奮斗,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危機除了提醒人要深謀遠慮外,事實上還包含另一個要點,那就是“失敗有時是因自己缺乏危機意識造成的”。所以,人要學會為將來打算,讓生命的節奏不會顯得過于緊迫。不斷在危機意識下遠慮,進行周密計劃,才能避免近憂,才能在不斷追求自我的成長與進步中達到人生的制高點。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語出《論語·學而》
語意:不擔心人們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知道別人。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抱怨別人不能夠理解自己,于是心生煩惱。實際上我們又何嘗去了解過他人呢?一旦我們與他人發生矛盾,通常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批評和責怪別人,而沒有真正在自己身上找缺點和不足,結果導致朋友越來越少,人際關系日益惡化。
時時地憂慮自己對別人了解甚少,不抱怨別人對自己理解不夠。這樣的心態才能提高自己的智慧,學會寬容地對待世間的一切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事物。用君子風范為人處世,注重自身的修養,深刻地了解自己,從而了解他人,以達通人通物之境界。這樣才能與人們和諧相處,才能很好地立身行事,最終獲得幸福和成功。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語出《論語·里仁》
語意:君子只知道義,小人只知道利。
孔子認為,君子在任何時候都會堅守道義,不會為了獲取私利而放棄做人的準則。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的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所以君子可以曉以大義,而小人則只能動之以利害。
人熱衷于逐利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逐利的過程中不能昧于大義。能夠不為利所動,能夠見利而先思義,便是君子;見利而忘義,拋棄人生原則的便是小人。其實,人生最大的利就是活得心情舒暢,而不是富貴。因為富貴不是想求就一定能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能永遠擁有的。因此,做人一定要遵守正道和原則,這樣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與尊重,從而立足于社會,獲得長久的發展。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語出《孟子·盡心上》
語意:窮困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受其所惠。
古代有識之士追求的人生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講的也是一個人做事的順序,如果一個人沒有修養,就沒有辦法處理好家事,那就談不上將來會有能力把國家治理好了。這里說的“獨善其身”,是指人即使在不得志時,也不能背離仁德和道義,要注意時時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保持君子的風范。
無論窮達,人的內心都應該是堅實的,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追求。著名企業家李嘉誠曾說:“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其實有不少人是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指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自己的金錢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更進步,讓更多的人受到關注。”窮到富、低到高、卑微到尊貴的轉變是大多數人能憧憬的,但如果沒有進取的思想和手段,富有殷實只能是聊以自慰的幻想。窮時不能只是慨嘆命運不濟,更不要因此時的卑微而畏縮不前。這時應該抱有“兼濟天下”之心,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向著理想努力奮斗,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語出《菜根譚》
語意:在閑暇的時候不輕易放松心靈的修養,等到忙碌緊張時就會有受益不盡之感。
安閑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這樣等到大批量的工作到來時才能應付自如。世人都知名利好,但功成名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如果平時不抓緊時間積累知識和修身養性,即便機會到來也難以把握。
當你一個人靜靜地在無人處,卻能保持光明磊落的胸懷,既不生邪念也不做壞事,那你在眾人面前或在工作中都會受到尊重。一個人的修養也應如此,應時時處處保持一致。在閑時收心,在靜處內省,在暗中不自欺,達到這樣的思想境界,才能在為人處世中保持豁達、通透的心態,同時提高自身的人格品質及道德修養。
德隨量進,量由識長。—語出《菜根譚》
語意:人的品德會隨著氣度的寬大而增進,氣度會隨著人生經驗的豐富而更為寬宏。
世人常常會用“德高望重”或是“量寬福厚”一類的詞語來稱贊那些擁有高尚德行和寬厚人生氣度的人。那么,對于任何一個渴望獲得成功和尊重的人來說,就應該懂得如何才能擁有這種德行和氣度。
寬厚的氣度是擁有高尚德行的前提,真正的見識和學問又是具備寬厚氣度的重要前提。因此,如果想要使自己的德行變得深厚高遠,就必須使自己的氣度變得更加寬宏;如果想讓自己的氣度寬宏,也就必須增加自己的見識,使自身的涵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品德修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一點一滴積累。俗話說:“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當我們學會抓緊一切時間與機會去做最有意義的事情時,成功就已經近在咫尺了。
原其初心,觀其末路。—語出《菜根譚》
語意:對于那些因事業失敗而陷入困境、心灰意冷的人,要回想他當初奮發的精神,思索他失敗的原因而不要橫加指責。對于那些事業成功,感到萬事如意的人,要觀察他是否能長期堅持下去,考慮他未來的發展趨勢。
人生在世,誰也無法預料未來的成功與失敗,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敗的人也不少。可美麗的花環總是戴在成功者頭上,失敗者卻面臨窮途末路。對大眾而言,應當客觀看待失敗者,不應以成敗論英雄。對失敗者來說,最要緊的是要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在創業之初的出發點是否正確以及能否將好的想法貫徹始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強調只要出發點正確就有可能創一番事業。一時的得失并不能決定一生的成敗。只要善于總結,失敗就可能會轉化為成功。同樣道理,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思索未來發展的道路,很有可能就會因偏離方向而失敗。如果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種錯誤的出發點上,那么他今日的成功很可能就是日后失敗的開始。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語出《菜根譚》
語意: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斷奮斗,常常可以在內心感受到奮斗的喜悅,這種喜悅才是人生的真正樂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時驕縱狂妄,往往會種下日后禍患的根苗,導致痛苦的悲劇。
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種種失敗和挫折,確實是讓人厭惡甚至恐懼。人間悲苦是無情的,用這種心境來看待人生,那耳目所觸盡是悲苦,結果就會使人產生悲觀思想,甚至造成厭世自殺的悲劇。但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哪一個人能夠成為永遠的成功者呢?人生本來就是福禍參半的,即使主觀上不情愿去接受這樣的遭遇,在客觀上也要不可避免地去面對形形色色的困境。我們必須克服這些苦難,而不要抱著失敗主義思想。那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去面對失敗就成了人生的關鍵問題。俗話說“樂極生悲”、“盛極則衰”、“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因此一個人如果不積極地面對失敗,那么,就會陷入得意過后的失意和悲哀中無法自拔。
總之,人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斷定自己的一生,更不能因一時的苦樂而放棄人生的奮斗目標。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語出《菜根譚》
語意:把繩索當鋸子摩擦久了可鋸斷木頭,水滴長時間地持續落在石頭上就可穿透堅石。
經過長時間的積累,繩索可以為鋸,流水可以為鑿,同樣道理,各方細水匯集在一起自然就能形成一道洪流,瓜果成熟之后自然會脫離枝蔓而掉落。做學問的人也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奮斗的人也要工夫做足才能得到正果。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我們用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來作為最起碼的代價。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任何捷徑可言了。
凡是成功的人都是執著的。面對長期的困境,他們或默默耕耘,或奮勇前行。他們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無所畏懼的勇氣,振作精神、發憤努力,以圖早日突破困境的牢籠。在成就事業這一過程中,阻力無處不在,它們擋在你面前,這正是考驗你意志是否堅定、力量是否強大的機會。只要你不氣餒、不灰心,終有辦法排除一切障礙。恒心與持久是出成果的兩大法寶,在你未達目的之前,堅持奮斗,這樣,你的努力就不會白費。即便付出努力后的結果不盡人意,也至少說明你在精神上已經到了成功的地步,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事業終有成功的一天。
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語出《菜根譚》
語意:一個心胸開闊的人,總能對福和禍一視同仁,自然也就會忘掉高興和悲傷了。
福和禍相生相依。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孩子的誕生可能引發母親生命上的危險,積蓄金錢的同時卻又容易引起盜匪的窺探,值得高興的事都附帶有危險;貧窮可以迫使人生活勤儉,疾病可督促人學會保養身體,任何值得憂慮的事也都伴有益處。
與福和禍的關系一樣,得與失也是有所聯系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也必有所得。總之,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必為一時的福禍得失耿耿于懷,而應將其視為一級級臺階,怡然前行。
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語出《菜根譚》
語意:一個退隱林泉之中與世隔絕的人,對于紅塵俗世中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懷而不存榮辱之別;一個講求仁義道德而心存濟世救民的人,對于世俗的貧賤富貴與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無厚此薄彼之分。
道家提倡出世,所以隱者之所以無榮辱之感,原因在于他們已經完全擺脫了世俗的是非觀念。他們隱居山林,不問世事,兩耳無所聞,是榮是辱又何妨?世俗之人認為榮耀與恥辱的事,在他們看來不過如鏡花水月,任何功名利祿也已經不重要了。
儒家提倡入世,在道義路上奉行恩怨分明的原則。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因為儒家講的是世間作為,所以提倡凡事都要權衡輕重,而且處處以中庸之道為準。
這兩種世界觀決定了對榮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傳統思想中,兩種觀念往往融為一體,既提倡出世不計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義不計榮辱,如此看待世間事,則恩怨皆空,物我兩忘,內心自然平靜、淡然。
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語出《菜根譚》
語意:寧愿承受一時的寂寞,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涼。
自古以來,那些依附權勢的人雖然生時運用各種手段盡享榮華,但在死后卻遭受千古唾棄。那些胸襟開闊、通達事理、恪守道德節操的人,則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顧及到死后的清譽。所以,他們寧愿承受一時的寂寞,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涼。具有不同思想與道德境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選擇也自始至終都充斥于每個人的生命之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甚至也可以認為人生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只不過在由無數個選擇所組成的人生中,我們不一定總是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罷了。古往今來,無數的仁人志士已經在這個問題上為我們做出了值得參考和借鑒的榜樣。他們或是為了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甘心承受一時的孤獨和痛苦,或是為了遵從世間的公理大義,寧愿不計代價地舍身赴死,不但將自己的氣節和精神永遠地寫進了人類歷史,同時也贏得了后世之人的欽佩與贊美。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憂,不知不饑不寒之憂為更甚。—語出《菜根譚》
語意:人們都知道求得名譽和官職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卻不知道沒有名聲和官位的樂趣才是最實在的;人們只知道饑餓寒冷是最痛苦并值得憂慮的事,卻不知道在豐衣足食后,由于種種欲望而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更加痛苦。
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當生活的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在精神上就產生了不同層次的需求。人們在沒有達到一定需求層次時對高層次有著美好的想象,就像古時的農人只是單純覺得皇帝的生活最為滋潤,具體皇帝的生活好到什么程度,他們便無從想象了。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每個層次都有不同的煩惱,如果皇帝不背負好江山社稷的重擔,不顧黎民百姓的生活疾苦,那么,他就會被拉下王位,甚至失去性命。人擁有的東西越多,所要承受的風險就越大。
具有高尚品質的圣賢往往都明白過怎樣的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內心平靜,不被內心的痛苦所困擾。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歸田園,成為千古美談。從尋求內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來講,生活清貧而不受精神之苦,行為自由灑脫而不受逢迎之累是難能可貴的。這種安貧樂道的滋味,也只有內心充實而強大的賢人方能領略。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語出《小窗幽記》
語意:面對大事和難事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承擔責任的能力;在處于順境或逆境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
古人常說,碰到喜怒之事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涵養;在與眾人相處的行為舉止中,可以看出一個人對事物的見解和認識。觀察一個人很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尺度。
【在得失中磨煉自己的心志】相關文章:
關于得失的說說05-06
關于得失的句子10-20
不計較得失07-17
工作中反省自己的句子12-29
面試中“包裝”自己的小技巧07-25
關于得失的經典語錄230句07-03
得失的經典句子 得與失的名言名句12-27
如何讓自己在面試中“秒殺”面試官07-28
愛心志愿者心得體會精品05-05
職場面試中要管好自己的嘴巴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