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是如何陷入忙碌與貧窮的?
2014年11月22日下午,在一次分享活動中,著名營銷與銷售行為觀察家孫路弘老師進行了題為“解讀《稀缺》——如何擺脫貧窮與忙碌”的演講。從讀書剖析職場,從時間管理躍遷至能量管理,孫老師與湛廬文化創始人陳曉暉、獵聘網副總裁胡海峰兩位嘉賓一同進行了精彩的思想交鋒。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哈佛大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于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稀缺》是兩位教授闡釋這一理論的行為經濟學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復雜成因,并提出以“余閑”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以下為活動現場實錄。
你的“自由占比”是多少?
今天的主題是“自由占比”。
什么叫自由占比?自由占比與稀缺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自由占比肯定是一個分數的值,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我們能夠自由支配的那一部分是分子,我們擁有的整體的時間和財富是分子。分子越大,自由占比越大,而分子小的時候,這項事物就產生了“稀缺”。
舉個例子,家雀兒的壽命是14年,按365天算是5110天,它的睡眠時間平均是每天8小時,約占一生中的1703天。它們還有大概4年的繁殖期,每年3個月忙著交配,約360天,剩余3047天用于覓食,因此家雀一生中占59.6%的時間是在找吃的。
這個道理對人也是一樣。關于《稀缺》的第一個作者穆來納森,我統計了一個相關數據。他的一生用于飲食的時間占8.3%,用于睡眠占比是33.3%,掙到基本生活支出需要用時占比9.8%。這個9.8%的數據是如何統計出來的? 16年基礎教育,加3年研究生,2年博士生,2年博士后,最終通過 21年學習的時間獲得認可,下半生就可以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事,這是他的自由占比。
正是這種大分子數的自由占比才會讓美國在各種領域有層出不窮的新研究新發現,才會有時間琢磨拍一個《星際穿越》。《星際穿越》的書架不是隨便配的,那上面的每一本書,諾蘭都能講出用它的緣由。他拍這個電影不是為了掙錢,假設一個人拍電影的目的是為了錢,他不會用6天時間去研究一個書架,好多事差不多就行了。一旦好多事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就是也掙不了什么錢。
《稀缺》有一個小標題,Why having TooLittle Means So Much。 Too Little意味著小事,So Much是指的大事,所以從小的事開始,大的事就已經定型了,你改變不了,這是系統化思維,有一個小事,時間長了,就變成一大事。你每天都不會忘記吃飯,但你堅持過讀書嗎?這里我們提到一個概念叫“定量讀書”。如果你想讓自己成長,就應該像吃飯一樣,每天讀20頁,別小看這20頁,積累一年將會是多少?如果你把它當做小事看,那么這個貧窮的意識就會一再出現,養成習慣以后,你的決策和思維還是貧窮的。
當貧窮與忙碌長期占據了你的頭腦
■核心觀點 1:
“稀缺是發現貧窮和忙碌,并不是簡單的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我們的肉身剛剛步入富足時代,但我們的精神還滯留在稀缺的恐懼之中。窮人思維植根于人類的基因。率先用理性擊碎他的人也將率先獲得身與靈的富足。 ”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要想想自己的一生中,用在求偶、戀愛、結婚、生子上有多少年?掙到基本生活水平需要多少時間?它占了多少百分比?自由支配時間比全部生命時間,我們得出了時間的自由占比;自由支出的`收入比總收入,我們得出了財富的自由占比。對。稀缺的概念出來了,稀缺就是擁有少于需要。稀缺是擁有少于需要的主觀感覺。如果你覺得好多事完不成,你是時間稀缺,你如果買不起什么東西,是金錢稀缺,其他方面道理相同,當你的自由占比小于35%,就構成了稀缺。
人的舌頭一共由多少種味覺構成?我們一般感覺到的只有幾種,而法國人研究出六百多種感覺,品酒品出來了,六百多種感覺,你覺得你開發了多少?因為中餐被過度烹飪了,我們的味覺已經被局限在那幾個位置上。所以稀缺的意思是你,一旦有了這個感覺并維持一段時間,你就不是自由品嘗了,你就不是自由決策了,同樣,對有拖延癥的人也是,只要一個人說今兒我沒時間辦這個事,就說明他不會有時間做了,長期來看,他永遠被眼前的急事拽著,看著看著就越來越窄。
我們腦海里都有一個安全的財務數,比如說,我結婚的時候該有一套房子或者多少的存款。當實際存款額與這個安全存款形成的比值小于70%,你會有什么感覺?窮。這個窮的感覺長期影響你,時間長了導致過度緊張,總是讓你覺得“我要掙錢,我要掙錢”,等到已經掙到很多錢的時候,還要掙錢,他已經忘記安全數是多少了,最后身體都沒了。喬布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所以他最后對錢看的很在意,在他有限的生命里,沒做過慈善。比爾蓋茨就不是,比爾蓋茨能放掉,這是富的意識。不管有錢沒錢,這個意識很重要。
■核心觀點 2:
“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使他過于關注稀缺的對象,從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他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資源的稀缺,而是俘獲我們大腦的稀缺心態。”
這本書里面的第二個關鍵術語就叫帶寬,帶寬是什么?是兩種能力,分別是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能力,還有一個心智容量。容量是指你擁有的現有的知識的總量,也就是注意力加思考力,它是分母;而分子是你認知的輸入和輸出。什么叫帶寬小呢?當你感覺窮,你關注的事也越來越少,越來越集中,你的認知和決策越來越窄,所以你的帶寬就越來越小。
我提了另外一個概念,輸出和輸入。很多人有一個體會,我看了很多的書都忘了,第一看的方法不對,認知思路不對,太窄。第二你沒有機會輸出,如果你沒有機會輸出,這東西就不是你的。包括你現在聽的這個演講,如果能訓練自己從你接收到的信息中形成輸出,這個提高的過程就能解放你的帶寬。
我們中國人常說一句話,說人生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叫看山是山,第二個呢?看山不是山,第三個看山還是山。第一個是客觀存在;第二說不是山,他意味著障礙,意味著挑戰,意味著那是人生要過的一個坎兒;第三句話本身意味著三境界了,就是你成熟了,在你腦海里面,山有很多的象征。
對于稀缺概念的理解也是,你理解了稀缺的原始意義,還要它的外延,是什么引發了稀缺以及引發的后果是什么?接著你要理解他的通俗解釋,接著要自我結合,你缺什么?你是客觀上的稀缺還是主觀的感覺?
這個書里面第二個重要術語叫心態,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態度,持續下去的心情。心態指的什么?對待人和事的現狀,你會受到過去的影響而形成一種模式。這個模式一旦長期形成會漸漸影響你形成固定的樣子,不變的情緒以及態度,自我評估對待財務的態度,對待人的態度,對自己的評估。我們都會受到心態的束縛,而克服這種束縛,需要從輕松簡單的定式中跳出來。
■核心觀點 3:
“處于稀缺中的人們其心智容量和認知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而導致其行為習慣于應付匱乏。沒有什么就嚷嚷什么,越沒有就越嚷嚷,如果你想要什么,不要等急需的時候才去要,而且提前積累。從知識——能力——心態,現在開始堅持你每天的積累。 ”
想要拓展帶寬,提高“輸出”能力很重要
本來帶寬是一個計算機的語言,比如4G的速度,他意味著我們速度比較快,同時意味著可以容量比較大,我們支持三百人同時看,同時速度不受影響,他引用到人的智力上,每個人接受一個東西也有一個寬度。這個帶寬只是一個比喻,就是我們每個人能理解多少。
我們中國太重視數理化,過度重視數理化。我認為,要補的帶寬是人文科學的帶寬,人文科學指的什么?就是你對這些圖書里面涉及到的社會學的范疇,包括人際的范疇,甚至包括你每天的工作中,要做的事情和你同事之間、上級之間、下級之間,你交流和溝通的內容你吸收了多少。
我們的帶寬越來越窄,你是不是在用你的大腦,我們人類能夠超過所有的動物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大腦的運用就是你要思考。我教大家讀書,實際上教的是你怎么讀一本書。讀書最關鍵的部分是找一個形式輸出出來,揭示了什么道理,你有這種輸出嗎?你有這種輸出才會讓你的大腦不斷的強化輸入范疇。讀書不是一頁一頁看,你沒有找到方法,就不知道什么叫書為我所用。
http://www.shddsc.com/【你知道我們是如何陷入忙碌與貧窮的?】相關文章:
如何與你的上司相處05-26
如何與你的新上司融洽相處03-19
如何與你的主管共進午餐02-07
創業者如何避免陷入“成功陷阱”08-30
你是否懂得如何與領導相處08-15
你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嗎12-13
應該如何與你的新上司融洽相處03-19
你不為人知的能力,你知道嗎?02-11
顏值知識你知道多少?02-13
投資理財邏輯你知道多少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