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精品]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
寒假期間學校組織教師學習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一書,通過閱讀該書,感觸頗深,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教育之路還很漫長,能有這樣的材料給予幫助,我想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之中將會完善我的的工作,現就對這本書的感受總結如下:
《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1998年獻給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記。書中用一篇篇獨具愛心和思想性的記實文章,折射出他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的'教育思想歷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探索和不斷的創新。我陸陸續續地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事例對我可謂受益匪淺。“當一個好教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李鎮西老師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自問:你為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做了那些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2
《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以教育手記的形式記錄了他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經歷。讀完使我感到一種震撼,使我更加深入的.反思自己。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李鎮西老師的愛是一種博愛、恒愛,是無私的,是不折不扣的愛,同時這種愛是真正走進學生心靈的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不假,然而我們必須審視這種愛或者是假以愛的名義。我不斷的反思我的班主任工作,書中記錄的李鎮西老師愛學生關心學生的事例我都做過,那他為什么能成為名師?而我還只是一個平庸的老師。原因在哪呢?不能說我沒有愛,只能說這種愛帶有功利性或者是一種偏愛,是一種通過傷害一部分學生自尊贏得另一部分學生的愛,這是愛嗎?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3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老師擁有很高的權力。我們的言行影響著學生是成功還是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能促進學生還是抑制學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不加約束的權力會破壞班級里的信任關系,極大地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
看著講臺下的.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時不時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這里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兒時的心情,像他們一樣,為公主與王子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極而泣,為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而歡呼雀躍……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灰色,讓人窒息、讓人傷感,但在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種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對美好世界的追求。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
揠苗助長不如順乎天性,為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經歷風雨。這本書中又何止這兩個教學方法呢?我還在細細品味。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4
教育呼喚民主、科學與個性,這是李鎮西教育手記里的一句話,說的是轉化“后進學生”的指導思想。什么是民主、科學與個性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閱讀了李鎮西關于這方面的手記。
我感覺教育學生要有愛,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尤其是對“后進學生”的愛,絕不應該是為了追求某種教學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應該是教師的.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用愛贏得心靈,當愛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他們會發現自己身上的閃亮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用的人”的自信。
另外教師的愛不應該是一種教育技巧,而應該是一種對學生的真誠關懷,當“后進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只是批評,把學生那種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熄滅,還應該多和他們溝通,引導他們內心深處的善良,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長成參天大樹。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5
讀完《愛心與教育》后,我由衷地敬佩李老師,他是那么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他與學生交流總是充滿無限深情的。最終,他的愛心付出得到了回報,學生們都很愛他。
看著看著,我的愧疚感也油然而升,我也愛孩子的,我會因為他們生病了,抱他們去醫務室,我會因為下雨了送他們回家,他們沒錢吃飯了,我就掏出錢來。每次訓練結束,我都會送走最后一個孩子,并叮囑他們路上小心車輛……但是,由于我為了抓教學進度和效果,常常出現發火的時候。李老師卻能始終如一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著幼苗。他的執著震撼著我,漸漸讓我心平氣和起來。
現在新的世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斷學習,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要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充滿信任的和睦關系,要把教師的奉獻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中。
我想我應該學習李老師,深入到學生的心靈,想他們所想,學他們所學,與孩子們共享喜怒哀樂的情感世界。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6
寒假期間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本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
書中提到,當一個好老師的基本條件,那便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不論是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靈獻給孩子”,都說明了教育要充滿愛,充滿感情。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寫道: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那我要反思自己,我愛學生,我是否能把她們當作我的朋友?我有沒有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我想,愛學生也需要換位思考。對學生的愛不能僅僅是我的主觀感受,更應該是學生對我的肯定及感情依戀。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是否接受到我真摯的情感了呢。正如書中所說的,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無微不至的,而又不由自主的。如果將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愛滲透在一點一滴中,那無疑會使學生親近并接受我們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7
假期里一日在街頭地攤上看見《愛心與教育》一書,作者李鎮西,書和人都沒有聽說過,但每年一篇有關教育方面書籍的讀后感使我不禁拿起了它。隨手翻了翻感覺是他在教師生涯中教育教學中的故事,我想在這講經濟的時代像這樣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故事能出書,一定不是熱門并且銷售量不會好的書必定有它特別之處吧,于是一番討價還價后用二元錢買走了。
第二天有空翻閱了《愛心與教育》一書,說句老實話,看了前面幾頁的時候我真的不想再看下去了,感覺得是在說道,看到的全都是什么理論的東西,而我最討厭說什么道講什么理論的書,對純理論的書從來不感什么興趣,所以直接翻過去十幾頁來看,看著看著發現我感覺錯了,這本書寫得還真不錯,書里講的全是他和他多年來教的學生們的感人故事,這一個個讓人感動的故事,雖然我不像書中介紹的那樣好多人是“流著眼淚讀完這本書的”,但《愛心與教育》中的許許多多的“愛心”故事確確實實地在感動著我。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8
李鎮西老師認為:“后進生”的成因,在家庭、學校和個人,來自家庭和學校的原因占主要地位,其中主要的.原因首推家庭,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研究“后進生”的研究著眼點。但作為教育者,我們在研究“后進生”時,卻應該也必須把著眼點放在學校教育方面。
我個人認為:研究“后進生”時,最主要的著眼點是在學校方面,其次是家庭和個人。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與教師朝夕相處,學校教育有先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是主要的著眼點,讀后感《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研究“后進生”的研究著眼點》。
如果學校與家庭建立溝通機制,如“家長委員會”,就可以與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是否起到最佳效果,取決于學校對家長的交流、溝通、引導。
“后進生”的個人方面原因有街頭結友、身體狀況等。教師與學生平等、朋友般的交流,讓他發現自己的不足,喚醒他“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協助他自我教育,逐步提高。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愛心與教育》心得04-02
愛心主題教育心得03-29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02-21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11-12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08-23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03-16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09-25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08-24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11-15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