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慈善法出臺有何意義?
“它將整個把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和社會治理推向新的一個時代,我把它稱為里程碑”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名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說到。
“我整個的提案大概有將近20個,涉及到慈善法,慈善法后的這一件事提案有12個,基本上方方面面,我覺得全面的重構的,公益慈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體系。”
對于《慈善法》后基本體系的建設,王名認為:“第一:慈善法使用了一個大慈善方法,實際上大慈善在我的理解就是公益慈善,這比傳統意義上的扶貧濟困的慈善要寬泛得多。大慈善的概念本身開辟了公益慈善事業的新時代。
第二:登記管理體制得變化,我提了一個叫登記管理體制的改革,因為慈善法非常明確地給出了一個叫統一直接登記體制的框架,在此之前的體制,現在正在改,目前是分兩類,一類是統一直接登記,一類是雙方管理,但是慈善法本身對慈善組織給出的是統一直接登記。
第三:公益認定制度的建立,那么慈善法非常明確地講,慈善組織要由登記管理機構要統一認定。第四:是監管體制的問題,慈善法有一章專門講監管的問題,而且監管體制我這個不展開我講,我這有一個提案專門講監管,監管體制的問題。
第四:是稅收政策,慈善法關于稅收政策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此前的稅收政策是碎片化的,我想提到公益金融,慈善法非常明確地講要發揮金融在慈善事業發展中做的,包括金融機構的參與,構建公益金融體系的建構也勢在必行。
王名稱:“過去十年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是一種蓬勃發展的格局,在相當程度上是全社會普通推動的,普通參與的,這里面很重要慈善來自民、來自企業、來自市場、這種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熱情里邊存在問題很多,因為沒有法,因為沒有制度,因為沒有規范。
“慈善法正式頒布以后,會被整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建構整個社會認知方面提供一個空間。更關注的是政策方面,改革方面,和立法方面的推進,所以我這次有個提案叫‘《慈善法》后的社會組織法’,加快推進社會組織法,進入這個全國人大的立法,我覺得還是非常樂觀的。”
中國兒基會秘書長朱錫生談公益項目眾籌和慈善法
2016年兩會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將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慈善法將正式走到臺前,這也是代表委員和公眾觀注熱議的`焦點話題。3月7日上午9時,中國兒基會秘書長朱錫生,音樂人、“春蕾午餐”公益項目愛心大使程琳應邀來到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做客人民網,就公益項目眾籌和慈善法的出臺進行訪談。
以下為訪談部分實錄
主持人:請簡要介紹一下“春蕾午餐”項目的緣起?
朱錫生:春蕾午餐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扶貧創客推出的一個眾籌項目,也是“春蕾計劃”項目的延伸,目的是為幫助廣大兒童解決午餐困難。關于這一項目的背景,就是我們看到,我國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村貧困地區的孩子生活比較艱難,很多農村學校的學生午餐問題存在較多問題,許多孩子都是從家里帶干糧和水來解決,一是缺乏營養,二是有的還沒到中午就已經把帶來的東西吃完了。怎么辦?政府很重視,公益組織和社會各界再加把力,這個問題就能較好解決。同時,春蕾午餐項目也是為幫助一些貧困縣發展生產,推動這些貧困縣的優質農產品直供校園,把提供春蕾午餐與農村扶貧工作相結合,作為貫徹中央扶貧工作會議的一個補充。
主持人:這個項目在網絡上發起眾籌,是兒基會在互聯網時代對于公益眾籌新模式的又一次探索和嘗試?
朱錫生:目前我們的籌款主要有兩個渠道,一個是面向企業機構單位籌款,另一個是公眾籌款。在經濟越發達、慈善組織越成熟的國家,眾籌越是受到重視,并被廣泛運用。在西方國家及我國的香港,小額捐贈具有非常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公眾基礎。他們的公眾籌款比重比企業機構要大很多,但國內的情況是倒掛的。借鑒他們的經驗,把公眾籌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也就更有意義,當公眾籌款超過了企業捐贈的時候,這個機構才更具有群眾基礎,才能更健康持續地發展。
大致從2010年開始,各慈善機構開始意識到公眾籌款的重要性。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眾籌進入了蓬勃發展發展階段。網絡不僅給公眾捐贈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對慈善組織來說,也是完全敞開、可以無限作為的一片領域。網絡眾籌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會是慈善組織針對公眾募捐的重要渠道。春蕾午餐項目的眾籌也只是中國兒基會眾多眾籌項目中的一個,我們將投入更多力量做這件事。
主持人:作為春蕾計劃的組成部分,春蕾午餐得到了眾多明星的支持,如何發動公眾人物參與公益?
朱錫生:在多年的公益實踐中,我們感到,很多公眾人物非常熱心公益,身體力行參與支持公益。春蕾午餐剛一推出,就得到了眾多公眾人物的響應和支持。我想,這首先取決于項目的設計,這個項目是好的,是能對兒童帶來幫助的;其次,取決于項目的執行,程序、流程是不是科學合理,是不是能夠達到項目設計的初衷;第三是公信力問題,要做到透明公開,除必要的執行成本外,要把錢都用到孩子身上。如果做到這幾條,公眾人物及公眾都會感興趣。
主持人:近年來,公益慈善領域風波不斷,民眾對公益組織,尤其是“處于壟斷狀態”的公辦慈善機構信任度有所下降,對此您怎么看?
從實際情況看,公眾對于公益組織,特別是國家級的基金會還是信任的。但在信任的同時,一些“中”字頭的機構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被公眾關注、質疑的事件。近年來,公眾捐贈也日趨理性化,在選擇資助的時候會充分考慮慈善組織信息是否透明、善款是否落實到位、項目實施是否具有成效等等。公眾的這份理性和期待,也必將助推中國慈善事業走向更加透明、更加健康、更加成熟。
我常常跟我們的同志強調,我們設計項目、開展項目,說千道萬,兩個底線不能破:第一是公益性原則,要看是否是公益的,是否能為社會、為兒童帶來好的變化。第二是公信力原則,是否透明、是否把錢花好了?我們要給自己畫問號,如果這兩個原則經過嚴格推敲后沒問題,公眾就會支持你。
主持人:慈善法即將出臺,對于公益慈善事業而言,意味著什么?公益組織如何運用慈善法?個人和名人如何運用讀懂慈善法?
朱錫生:慈善法的出臺,對中國慈善事業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對于中國的慈善事業,必將帶來新的繁榮與新發展。而對于公益組織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說是機遇,主要是慈善法的出臺,由原來的入口管理轉變為過程監管,對慈善組織特別是民間慈善組織重新發力帶來了可能,也對慈善組織的規范化管理帶來了一種倒逼,你不這么做就不行,形成倒逼之后,慈善組織的發展后勁也就具備了。說挑戰,主要是慈善法對公信力、監管等問題有了更加明確的法律要求,這是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誰不做好就是違法,違法就要付出成本,違法就要有懲罰。所以,公益組織首當其沖是要練好內功,一切按法律法規辦事。
主持人:關愛女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從救助角度看,公益組織和政府應如何發揮主體作用?從關愛的維度看,公眾人物應如何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兒童是我們的明天,所以我們說,關愛兒童就是關愛未來,關愛兒童就是關愛自己。而關愛女童則多了一層含義,因為今天的女童,都是明天的母親,把女童關愛好,對于國家、社會、民族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兒基會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公益組織,長期以來,始終注意做好關愛女童的工作,在推動女童保護、女童教育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在今后時期內,我們仍然要配合黨和政府,把促進女童的教育、女童的健康、女童的安全等問題作為重大任務,繼續動員起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
主持人:近年來,公眾對公開善款使用情況的呼聲越發強烈,善款如何透明使用?公益機構、名人在其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角色?
朱錫生:善款的使用透明問題,說起來復雜,其實也簡單。我記得陳慕華大姐當年向我們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把它叫做“兩塊糖理論”。慕華大姐說,公益事業要透明,要公開,要講公信力,比如,你接受了兩塊糖,要搞清楚誰捐贈的,捐給誰,你給了誰,有無登記,誰證明,這些過程搞明白了,就是透明、就是公信力。所以,公益組織要做好公信力,就是要按這個思路方法去做。
【2016年慈善法出臺有何意義?】相關文章:
房屋征收政策出臺09-30
網約車新政出臺04-09
2017惠農政策出臺02-23
戶籍改革方案出臺02-19
公益慈善的廣告詞11-05
戶籍改革方案出臺 浙江02-19
天津戶籍改革方案出臺02-19
租房提取公積金新政的出臺02-24
淺談哈爾濱公積金提取新政出臺03-02
北京2017新社保政策出臺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