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的部署,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將金融業、房地產業、建筑業和生活服務業等全部營業稅納稅人納入“營改增”試點,中國營業稅將退出歷史舞臺。此前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演講時曾提到,預計今年“營改增”將給企業減少5000億的稅負。那么這場浩浩蕩蕩、全年減稅超5000億元的重大改革究竟對我們老百姓影響幾何呢?
房價會降嗎?
住房乃民生第一大計,房地產業迎來減稅利好,從此前征收5%的營業稅,改為適用11%的增值稅率,那具體房價會不會降是我們關心的頭等大事。
《北京晨報》援引專家指出,房企成本主要有三大塊:建筑安裝及配套設施成本、土地出讓成本以及財務成本。成本高低直接影響房價。建筑業和金融業與房地產業一并納入營改增試點,有助于降低蓋房和融資成本。方案最受關注的,是明確房地產項目以扣除土地出讓金后的余額為銷售額。目前土地出讓金約占房地產成本的30%到40%,一線城市甚至更高。
“土地問題直接影響的就是房價。”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說,土地出讓成本可在銷售額中抵扣,有助于減輕房企稅費負擔。但由于政策剛發布,最終對房價影響幾何要視后期執行和抵扣空間界定等具體情況而定。
辦公條件會改善嗎?
新政頒布后,或會有一些小伙伴發現“來福利了”,公司改善了辦公條件。本次方案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可以在兩年內抵扣”政策,減稅力度超出預期。購置者可以將商業辦公購置稅作為進項增值稅申請抵扣,這意味著所有行業企業在購置辦公樓時成本會降低。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有2億平方米左右的商業地產,如此,營改增的落地將有望促進寫字樓庫存去化。
個人賣房要多繳稅嗎?
各方關注的二手房交易營改增政策終于落定,方案也體現了“因城施策”方針。對于北上廣深市之外的地區,個人購買不足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額繳納增值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增值稅。
而對北上廣深四市,個人將購買不足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額繳納增值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以銷售收入減去購買住房價款后的差額按照5%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增值稅。
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學術委員汪蔚青算了一筆賬:市民出售購買兩年內房屋,如果銷售額總價100萬元,本來需繳納營業稅5萬元。現在按增值稅算,把100萬元視作含稅銷售額,那么不含稅銷售額就是:100÷(1+0.05)=95.24萬元,即4.76萬元是應繳納增值稅額,相比營業稅少了0.24萬元。
老百姓日常生活受益多少?
一大波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的項目被列入到了免征增值稅行列中,如托兒所、幼兒園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服務,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婚姻介紹服務,殯葬服務,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從事學歷教育的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博物館文化館等第一道門票收入、個人銷售自建自用住房、學生勤工儉學提供的服務等。方案明確了數十項項目,保障百姓基本的公共服務。
而對于生活服務業從原來5%營業稅變為6%增值稅,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學術委員汪蔚青認為,由于有進項抵扣,行業稅負仍有可能下降。此外,由于餐飲、美容、酒店等年銷售額未超500萬元的小微企業占比較大,這些小規模納稅人將按3%的征收率簡易征稅,低于原先營業稅稅負。
營改增全面落地 對老百姓有何影響
大家期盼已久的“營改增”全面落地,終于來了。在上周五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經被李克強總理多次在各種場合提到的“營改增”全面推進工作,了實質性進展。
會議決定,從5月1日起,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室主任張斌說,這不僅是我國現代稅制改革的完善,也是重大的減稅措施,有利于推動產業轉型、結構優化。
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分析,“營改增”最重要的原則是,一定要保證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而從長遠來看,這對老百姓(46.360,0.37, 0.80%)來說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全面實施“營改增”,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重頭戲”,更是今年的一步“先手棋”。就像李克強總理強調的,減稅相當于“放水養魚”,只有大多數企業能夠受惠,最后才能實現“爆發式”增長。
關于“營改增”全面推開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全國政協委員、會計審計專家張連起做出更深入解讀。
記者: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營改增”,到底改的是什么?
張連起:“營改增”是財稅方面的一項重大措施,它完全消除了重復納稅,從而對產業結構和經濟轉型升級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總的來說,就是用綜合降稅的“減法”,來換取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加法”和產業邁向中高端的“乘法”。
企業活了,企業的現金流量就增加了,企業職工就能明顯受益;另外,大家一直很關注二手房,這項政策也基本平移了原有的稅收優惠政策。還有,大家納稅人的意識也會增強。
記者:早在2011年,我國就開始進行營改增的試點工作,這一次把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也納入營改增范圍,是出于怎樣的考慮?為什么這四個行業最后才被納入進來?
張連起:首先,這四個行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可以說是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同時,這四個行業的試點全面推開,實際上意味著完全停征營業稅,雖然還沒有被明令廢止,但是營業稅已經事實上退出了歷史舞臺。這四個行業的情況非常復雜,如何保證只減不增,如何對一些老的項目、老的合同、特定行業采取過渡措施,并延續一些原有的稅收優惠政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于絕大部分企業來說,“營改增”政策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它們的稅負,雖然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上,個別企業的稅負可能有所增加,但是隨著抵扣鏈條的完整和投資的增加,我們是會看到顯著效果的。
記者:這幾個行業在實際征收稅費的過程中,會存在哪些問題?
張連起:首先,這幾個行業都要盡快從營業稅與增值稅的差異入手,梳理現有的業務,分析經營模式和稅收結構,梳理存量合同。總之就是要盡快對接,適應并遵從新稅制,特別是要用好、用活有關不動產抵扣的這項政策。
記者:此次營改增的一個原則就是保證所有行業的稅負只減不增,在實施過程中是不是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張連起:保證所有行業的稅負只增不減,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不動產要擴大的比例非常大,占了總減稅額的60%左右,也就是原來考慮按照10年來計扣不動產,現在我們把它分成兩年,第一年60%,第二年40%,五步并為兩步走。
記者:此次“營改增”的一個關注焦點就是把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怎么理解這項措施?
張連起:新增的不動產,包括外購的、租入的以及自建的都是全部可以抵扣的。第一,抵扣的范圍比較大,面比較寬,力度也比較大,可能會占到5000億減稅總額的60%,也就是差不多3000億。現在我們分成兩年進行,這就釋放了一個明確的鼓勵投資的信號,也是吹響了打贏“三去一降一補”的財稅改革戰役的號角。
你可能感興趣的政策法規推薦閱讀: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