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通用14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對科學活動十分地感興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研究氣氛濃厚。但由于一部分學生對科學課的研究方式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系實際。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范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重點培養。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內容由“生物的演變”、“月球”、“太陽與太陽系”和“無限宇宙”四個單元組成。
“生物的演變”這一單元將啟發學生探索生物進化過程中,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從而理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發現會拓展學生們了解認識生命的新視野,激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更大興趣 .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了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能以馬為例為特例闡釋生物進化的過程、規。能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作出合理的解釋。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與地球上的各種自然現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是除地球之外學生最接近的一個天體,相對而言更加容易觀測。本單元就是以月球的基本情況,月相的變化規律和月相變化的原因以及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作為探究的內容,逐步培養學生通過堅持長期觀察記錄、進行模擬實驗、查閱書籍和其他信息源等方式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后續的探究活動奠定基礎。
“太陽與太陽系”,本單元的重要目標是引領學生“將太陽作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熱的主要提供者)”來認識,來開展探究活動。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從身邊開始,是從學生心中一個個小小的疑問開始的,從“觀察太陽”到探究“太陽與動植物”、“太陽與地球物質變化”、“太陽與人類”、“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系”、“做太陽系模型”等一系列活動構成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目的是給學生們一把探究的鑰匙,讓他們親自去打開一扇扇神奇的科學之門,充分享受探究的快樂!
“無限宇宙”,本單元在前面學習月亮、太陽等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太陽系、銀河系以及宇宙的關系,了解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艱辛,由于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運載火箭等宇宙探測器的不斷運用,人類對太空的認識不斷深化。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測宇宙的工具,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關注我國空間技術的最新發展。探索宇宙的奧秘,開展空間實驗,開拓人類的生存空間是當今世界科學研究的重大主題,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啟蒙教育,既可滿足他們對探索太空的渴求,也可以給他們以宏觀世界的啟迪,使學生認識到宇宙不是虛無縹緲的,宇宙是物質的,宇宙是運動的,是一個無限的世界。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中下層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觀察出月相的結果,畫月相示意圖以及月相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太陽能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太陽與地球物質變化”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動手能力。
難點:學生科學素養的逐步形成。
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六、補差意見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復習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學困生,師生都要特別關愛。抽時間與他們談心,端正學習態度,確定學習目標。
2、對平時缺課未做實驗的學生要調查摸底, 及時查漏補缺, 做到實驗率100%。
3、課前檢查前節課的作業,有問題及時糾正;課后交流,課堂復習的要點消化的怎樣,進行抽題檢查;平時提醒,碰到該生及時了解復習情況和作業完成的情況,及時提醒不要忘記作業。選擇“小老師”,讓他們在集體的合作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4、給困難生以更多的展示機會,以呵護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平時一些簡單的題目,請他回答,讓他找回自信。積極采取激勵措施,只要待轉學生有點滴進步,就要予以鼓勵,使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去爭取下一次的進步。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劑。
●能夠用自制的指示劑辨別身邊常見物質的酸堿性。
知識與技能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堿性和中性的各種物質。
●了解指示劑的作用是能夠分辨物質的酸堿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愿意探究變色花的秘密,意識到事物變化是有規律的。
●領悟到化學世界的奇妙,產生進一步探究奧秘的愿望。
●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會變色的白色紙花(花朵用醋或檸檬汁浸過,葉子用面堿浸過;浸泡的時間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堿中和,使實驗失。、噴壺、紫甘藍、紫甘藍汁、堿水、白醋、檢測物質用的果凍盒(貼上標簽)、燒杯、滴管、鑷子、鹽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
學生準備:厚塑料袋、各種待檢測物品、檸檬、梨、柚子各一塊。
教學活動建議
1、變魔術探奧秘。
教師問學生:看過魔術表演嗎?有什么感覺?最近老師學會了一個小魔術,想表演給同學們,你們愿意看嗎?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紙花,用噴壺往紙花和紙葉上噴“水”,當學生感到很驚奇時,問學生:你有什么發現?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歸納學生中的問題——“花為什么變色了?”進一步引導同學猜想,如做花瓣和葉子的紙上是否做了“手腳”,噴壺里的“水”是否有問題,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東西,葉子上可能噴了什么藥水,噴壺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藥品等等,這里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產生多種猜測。然后教師說:要想判斷同學們猜想的是否正確,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
教師布置學生分組實驗:在裝有白醋和堿水的燒杯中。分別滴入五六滴紫包心菜汁,觀察有什么現象?學生會說:紫包心菜汁會讓白醋變紅,讓堿水變綠。教師告訴學生:像白醋一樣,使紫包心菜汁變紅的物質,叫做酸性物質;像堿水一樣,使紫包心菜汁變綠的物質,叫做堿性物質。那么根據實驗所看到的現象,你們能夠解釋花為什么變色嗎?學生解釋后,教師接著說:你還知道哪些物質是酸性物質?哪些物質是堿性物質?想想你們家里炒菜、做湯用的鹽屬于哪一類物質呢?學生發表觀點后,教師請同學們將紫包心菜汁滴入鹽水中五六滴,看看鹽水是否變紅或變綠。教師接著告訴學生:像鹽水一樣,不能使紫包心菜汁變色的物質,叫做中性物質。類似紫包心菜汁這樣的物質,由于能夠分辨物質的酸性和堿性,人們稱它為指示劑。實驗室里經常用指示劑檢驗酸和堿,工廠在檢驗產品質量時、醫院在某些化驗中也經常用到它,因為它使用非常方便。指示劑種類也很多,我們今天只認識了其中的一種,而且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制作出來的。
2、自制指示劑。
教師介紹用紫包心菜壓汁做指示劑的方法:
第一步:將紫包心菜(約50克)撕碎,裝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溫水(50℃~60℃);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復擠壓菜葉3~5分鐘,直到水變為紫色為止;
第四步:用牙簽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個孔,將紫包心菜汁倒人小燒杯中;
第五步:將條形過濾紙全部浸沒在紫包心菜汁中,過一會兒,用鑷子夾出,搭晾在燒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
制作之前,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四點:
。1)盡量選擇紫包心菜的薄葉,少用梗;
。2)紫包心菜撕的塊要小一點;
(3)用手反復擠壓菜葉時,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擠壓菜葉的時間以汁液變紫為準。
3、檢測身邊常見物質的酸堿性。
建議教師讓學生把帶來的各種液體裝入洗凈的果凍盒里或白色的瓶蓋里,然后用自制的指示劑逐一滴入茶水、糖水、橘子汁、肥皂水、洗發水、自來水、小蘇打水等各種各樣的液體中,根據顏色的變化,判斷物質的酸堿性,填寫實驗記錄。最后教師要告訴學生:我們用紫包心菜汁做指示劑只能初步檢驗身邊常見物質的酸堿性,要想準確檢驗物質的酸堿性,還要用其他的指示劑,以后到中學化學課會學到。
課后布置學生用自制的紫包心菜汁或檢測紙檢測自己周圍環境中水的酸堿性。農村的學生可以檢測井水、河水的酸堿性;海邊的學生可以檢測海水的酸堿性。離江河湖海遠的學生可以檢測雨水的酸堿性。并建議學生請教家長或查閱資料,研究水中的酸或堿過多時,對動物、植物、人類的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以此進一步引起學生對水污染的關注。
教學過程:
1、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各類物質,研究物質的種類和用途對家庭、工業、農業、建筑業等有著很大的作用。
2、變魔術,讓學生在玩中發現知識。
指導學生用紫甘藍或紫蘿卜自制指示劑。根據學生帶紫甘藍的多少,分小組擠紫甘藍汁或紫蘿卜汁。
提醒學生注意五點:
、 盡量選擇紫甘藍的薄葉,少用梗;
、 紫甘藍撕的塊要小一點,紫蘿卜要切碎些;
③ 用手反復擠壓菜葉時,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④ 擠壓菜葉的時間以汁液變紫為宜;
、 小組成員要團結合
學生玩魔術“紙花變紅,紙葉變綠”——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葉子上抹上堿水,在往紙花上噴上紫甘藍水奇妙的現象就發生了。討論紙花變色的原因,了解物質變化的種類,知道指示劑能夠分辨出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
3、指認一些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
從生活經驗出發介紹一些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
提問:怎樣用科學的手段去辨別酸性物質、堿性物質?
4、學生用紫甘藍制作指示劑檢測身邊的物質的酸堿性。
教學生制作紫甘藍指示劑,用自制的指示劑檢測身邊的物體,觀察顏色的變化
第一組: 蘋果、梨子、香蕉、橘子、柚子、葡萄;
第二組: 自來水、食鹽、白糖、白醋水、口堿、小蘇打水;
第三組: 香皂水、洗衣粉水、洗手液、洗發液、洗潔精、消毒液;
第四組: 牛奶、豆漿、椰奶、花生奶、藕粉、麥片;
第五組: 茶水、雪碧、純凈水、蜂蜜、白酒;
第六組: 面包、饅頭、米飯、餅干、雞蛋、蛋糕;
第七組: 舒肝健胃丸、麗珠得樂、達喜片、健胃膠囊、健胃消食片。
把第一組的水果榨成汁;把第二組中的食鹽、白糖、口堿加水溶解;把第三組的洗滌用品用水稀釋;把第四組的藕粉、麥片加水調成稀稀的糊;把第五組的蜂蜜加水稀釋;把第七組的藥加水稀釋;把第六組的面包、饅頭、米飯、餅干、雞蛋、蛋糕放在培養皿里。將以上被檢測的物質分別準備好,量取100毫升放入燒杯中,然后在每組被檢測的物質中,分別滴上10滴紫甘藍汁,觀察記錄物質顏色的變化。
通過三輪的探究實驗,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像梨子、橘子、柚子、葡萄、獼猴桃、白醋、洗手液、洗潔精、雪碧、白酒,這些物質屬于酸性物質。而像自來水、口堿、小蘇打、香皂、洗衣粉、衣領凈、白糖、餅干、雞蛋、蛋糕、麗珠得樂、達喜片,這些物質屬于堿性物質。,將結果填在活動記錄上。
5、了解酸性、堿性物質的意義。
通過一些事例的介紹讓學生了解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的意義。竹子喜好堿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會大面積死亡。鹽堿地上長不好植物,可以通過家硫酸亞鐵改良土壤……
6、鞏固
今天你學會了怎樣的一個小魔術?酸性、堿性物質有哪些意義?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分析及教學設想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新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習認識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常見的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等,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質,材料的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基礎上教學的,沉浮實驗仍然是對木頭、紙、金屬、塑料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
由于被檢測的物體必須是實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頭、金屬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學生將很容易觀察到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金屬一類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頭、塑料一類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希望學生能夠進而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體的材料有直接關系。之后,通過對木頭制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了解,并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因此,我是這樣處理教材:指導學生按“問題——猜想——驗證——結論——應用”的科學認識程序設計教學的。
二、教學目標
1、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2、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4、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學難點
理解紙在水中先浮后沉的道理。
五、教學準備:
塑料塊、塑料圓柱、木制圓柱、木塊、回形針、紙片、鐵制圓柱(必須是實心物品)
六、教學流程
。ㄒ唬、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森林及森林被砍伐的過程,并把木頭運到加工廠。
2.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木頭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等特性,既然木頭有這么廣泛的用途它一定有許多特性,今天這節課我們試著給它們換個環境,把它們放到水里去研究,板書課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發實驗材料。
4.提出問題:預測這些物體哪些會下沉,哪些會上?
5.分組討論后,請填寫在書上“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記錄單”的“預測欄”中(下沉可用“↓”表示,上浮可用“↑”表示。預測結果出現了不同意見,在預測結果上側標注“?”)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紙的沉。
。ㄔO計思路: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會怎樣?”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大膽進行預測,他們或聯系生活經驗,或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判斷和推理。因為猜測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發展,然后引出用“↓”“↑”表示沉、浮,而紙這個材料比較特殊,引起學生爭議,討論,又引出用“?”記錄預測結果,顯得非常自然。)
。ǘ、主動探究,實驗驗證。
1.沉浮實驗:驗證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導:剛才這些都是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這樣呢?我們要通過實驗才知道。
(2)說明判斷物體沉浮的方法:物體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物體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3)實驗方法指導:
a、每次拿起一件物體輕輕的放到水中央再放手,等大家仔細觀察現象后再拿出來,允許多次操作,反復驗證;
b、請記錄員及時記錄實驗結果,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實事求是,如實填寫;
c、將實驗過的物品擦干,將浮上來的物品放在一起,將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4)學生實驗,并記錄在“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記錄單”的“實驗欄”中。(設計思路:學生急切地投入實驗中,我一一看了實驗現象的發生,先來看鐵塊,當把鐵塊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后,鐵塊一骨碌就沉入水底;當把塑料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后,塑料慢慢浮出水面;當把木頭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后,木頭一下子就浮到水面,對于這三個實驗現象的發現,學生的興趣很高,但遠沒紙片先浮后沉的實驗興趣濃厚,當把紙片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后,紙片先是浮在水中,過了一會兒后,才慢悠悠沉入水底,學生們先是嘩然,后又是一陣雀躍。他們發自肺腑的.成功和自豪感溢于臉上。)
。5)匯報、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6)通過實驗,你有什么發現?(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
紙張呢?小紙片在水中為什么會出現沉浮兩種現象呢?(學生自由說)小結:因為紙的情況比較特殊,開始時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強,全部浸潤后就會沉入水底。
2.小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有直接關系?(制成物體的材料)
。ㄈ 知識拓展
(1)師:木頭有很多特性,自古以來,木頭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們直接把樹木加工成木材,廣泛應用在生產生活方面。
。2)找生活中的木制品:在生活中,我們見過哪些物品是木頭制成的?為什么木頭能做成這些物品?
。3)學生觀察、交流。
(4)梳理、記錄氣泡圖。
(5)視頻播放:“木制品”圖片
。6)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7)視頻播放:了解一棵樹的成材過程和價值,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
。8)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設計思路:通過本環節的活動,學生認識了天然材料,認識木頭來之不易,增強了學生愛惜木材,合理利用木材,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進而使學生從小養成自覺關注社會問題的主人翁意識。)
。9)、結語
隨著科學水平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人們開始對材料進行選擇和開發,木材的替代品不但節約了森林資源,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能有效的彌補木材的缺陷,充分發揮材料的優勢,滿足生活的需要。 (設計思路: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言。這節課中學生的思考是自由的。老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記錄和傾聽習慣)
。ㄋ模┎贾米鳂I:
森林資源是有限的,可是,我們人類是智慧無限的,人們意識到了危機,已經開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協和木材邊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廣泛使用,你們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嗎?請同學們課下分小組調查,以小組為單位回報結果。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ㄆ骄彛┰绞×。
過程與方法: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并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科學實驗,愿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通過科學實驗并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課前準備】:
學生材料:搭斜面的木板2塊、鐵架臺,重物,測力計一個,實驗記錄表等每組一份。
演示材料:相關圖片或者視頻材料的課件,純凈水一桶,厚實的大木板三塊(長、中、短)。
小組分工:四人一小組,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實驗,提示監督各自的任務)、材料員(取、收實驗材料)、記錄員(實驗記錄)、匯報員(實驗結果的匯報,其它組員可補充),本課中每人可至少操作一次。四人在不同實驗課中輪換分工。
其它:學生提前幾分鐘進入教室,熟悉桌上的實驗器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提出任務:誰能把這桶水搬到桌子上來?你能利用這些木板,把水桶放到桌子上嗎?
2.分別操作后問:兩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揭示斜面概念:像這種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斜面。
4.引出探究問題:通過剛才的活動,你覺得利用斜面來搬重物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斜面的作用
1.斜面能省力只是我們通過感受得到的一個猜想,是不是真的能省力,要怎樣得到證實?
2.怎樣設計實驗?小組討論交流。
3.修正實驗方案:
4.規范實驗步驟:
5.領取記錄單,開始小組實驗。
6.各小組上臺匯報實驗結果,借助幻燈。
7.通過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斜面能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出問題: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規律?
師:剛才通過實驗已經驗證了我們的推測:利用斜面確實比直接提升重物省力。出示另兩塊木板,提出問題:把這兩塊木板也搭在桌子上形成斜面,分別用它們來提升水桶,省力情況會一樣嗎?如果按用力大小順序怎樣排列?(引導學生推測斜面的省力規律)
2.學生進行推測,追問:你這樣推測有什么理由?(騎車上坡,坡越陡越費勁)
怎樣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推測?
3.設計實驗
1)制定實驗計劃表(每組一份,同時課件出示)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實驗計劃表
實驗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預測
坡度越大,用力越()
坡度越小,用力越()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并進行修改。(要改變的條件:斜面的坡度,可通過改變木板的長度實現,有的同學可能會只用一塊木板,通過改變高度來改變斜面坡度;不改變的條件:重物不變。實驗設計:用三塊木板搭成三個坡度不同的斜面,分別用測力計測得在三個斜面上提升同一重物所用的力。)
4.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
。ㄌ嵝眩篈.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表中。
B.在第一次實驗前,已規范了測力計的使用方法,此處可再次提醒,勻速拉動重物時再讀數。
C.在操作員操作的時候,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做好正確記錄,有問題小聲討論,不能讓其它組成員聽見。
D.做完實驗后,及時整理實驗用品,并用你的坐姿告訴老師,你已經完成實驗)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體的力(N)
我們的發現
四、聯系生活,延伸問題
1、尋找生活中的斜面(學生舉例并說明,質疑。)
2、出示生活中人們應用斜面的照片,讓學生說說其中的斜面原理
3、小結.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5
教材背景:
《抵抗彎曲》是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課由學生常見的房子和橋梁的共同結構引出本節課研究的內容,引出“寬度、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本課有兩個活動:
第一,研究梁的抗彎曲能力與什么有關。在有關的因素中實驗研究抗彎曲能力分別與梁的寬度、厚度的關系,發現厚度增加,梁的抗彎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究橫截面是長方形的橫梁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讓學生用前面研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并用做簡單實驗的方法來證明;顒佑山處熤笇碌难芯孔優閷W生獨立的操作和研究。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房屋、橋梁結構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彎曲。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2.過程與方法。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并得出合理結論!裼煤唵螌嶒炚f明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橫梁為什么都是立著安放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大膽假設又能在實驗中小心求證。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做好兩個實驗,讓學生經歷預測、實驗、記錄、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過程。
教學難點:
對科學實驗的變量識別與控制
教學準備:
1.為小組準備: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的卡紙粘貼而成),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鐵墊圈、直尺。
2.教師自己準備:有關的建筑圖片、記錄單及匯總表、直尺、4本科學課本等。
教學過程:
一、認識柱子和橫梁
1、幻燈一:欣賞圖片。問:你認為房屋和橋梁是靠什么支撐的?學生思考回答。
2、幻燈二:很多房屋和橋梁都是依靠橫放的橫梁和直立的柱子支撐的。
3、思考:橫梁和柱子同時支撐著房屋,當它們受到向下的壓力時,誰更容易彎曲?教師用紙盒,紙,墊圈分別模擬柱子,橋梁,重物進行演示。
其實是橫梁!橫梁比柱子更容易彎曲,因此
1.(出示橋梁圖)這些橋梁都是靠哪些結構支撐住的?(出示房屋圖片)房屋也有和橋梁相似的結構,指出柱子和橫梁,一般的橋梁和房屋都是靠柱子和橫梁支撐的。(課件出示橫著的材料叫橫梁,直立的材料叫柱子)
2.(出示橋斷裂的圖片)橋面斷了橋墩沒事,看來橫梁比柱子容易彎曲。所以我們要研究橫梁的抗彎曲能力(引出課題:抵抗彎曲)
3.有什么辦法能使這個橋面不容易彎曲?(板書:增加寬度、增加厚度,換材料、縮短柱子間的距離……)
(當學生了解了橫梁比柱子容易彎曲之后,自然會想到怎么樣才會增加橫梁的抗彎曲能力,于是由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橋梁斷裂入手討論,即貼近生活又具體。)
4.我們這節課研究橫梁的寬度和厚度與它抗彎曲能力的關系。
二、紙的寬度與抗彎曲的關系
1、出示課件: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猜想:增加紙橋的寬度能增強它的抗彎曲能力?需要改變什么?需要控制不變的條件?
2、生討論實驗方法。
3、教師講解:
。1)今天咱們要用厚紙來做橫梁來搭一座橋,首先把紙橫梁的兩端墊起一定的高度,我們就以紙盒作為墊起高度,然后把橫梁架上去,注意放中間位置,這里有一些墊圈,如何利用它來測試紙橫梁抗彎曲能力呢?(生回答:往紙上放墊圈)
。2)墊圈應該放什么位置?怎樣放?
。ㄖ虚g位置,一個一個疊上去輕輕地放)
4、出示“溫馨提示”
5、預測:2倍寬和4倍寬分別能放幾個墊圈?為什么這么想?
6、組織學生開展實驗
7、記錄、討論、總結匯報
通過剛才的實驗和我們得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寬度增加,抵抗彎曲能力加強了。)
三、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研究。
1、出示課件: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猜測:增加紙橋的厚度能增強它的抗彎曲能力?需要改變什么?需要控制不變的條件是什么?
2、出示實驗材料:長度、寬度相同的紙橋粱:鐵圈等。
3、生討論實驗方法。
4、教師講解:現在有長度、寬度相同的紙橫梁,如何改變它們的厚度?當它們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咱們再來研究研究,先來預測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紙橫梁分別可以放多少個墊圈?并說說你這樣猜測的理由。
5、出示“溫馨提示”
6、組織學生開展實驗
7、記錄、討論、總結匯報
通過剛才的實驗和我們得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厚度增加,抵抗彎曲能力也增加了。)
8、通過兩組對比實驗比較得出結論。
同學們,通過這兩組實驗得出的數據,你知道要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增加紙的寬度和厚度,哪種方法好,為什么?
9、出示結論:增加紙的厚度,能顯著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
二、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什么有關
三、研究橫梁平放還是豎放好
1.看兩個橫切面都是長方形的,它是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的?為什么?
2.用直尺師演示,學生感受。
四、課堂延伸
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請同學們在教室里找找看,課后繼續找。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能夠通過交談、查閱資料了解青春期的變化特點,能夠選擇適當的方式表達和交流自己對青春知識的了解。
2、意識到青春期的變化是人體的正常發育,要從科學的角度看青春期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難點:
知道青春期的身心發展特點,能正確看待青春期的變化。
三、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青春期特點的錄像和其他資料。
2、課前把男女學生分開坐。
四、教學過程:
。ㄒ唬⒄勗拰耄
1、提問:大家發現自己在慢慢長大,你自己身體都有哪些變化,你能不能時時覺察出來?
2、小結:對,有些變化是不知不覺中悄悄發生的,今天我們來了解這些變化。
3、板書課題:悄悄發生的變化
(二)、了解青春期的變化
1、談話:大家是六年級的學生了,馬上要告別童年,向成年人進行過度。這一期間,我們把它叫做青春期。青春期,大家在身心發展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你愿意對朋友、父母、老師說說你近來身心各方面的變化嗎?
2、同學自由交流,把交流結果作簡單記錄。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男生比女生發育要晚些。這個時期大家心身都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5、觀看青春期的錄像。
(三)、討論如何對態青春期的變化
1、談話:青春期大家該注意些什么?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青春期應該注意:加強營養、保證睡眠、保證睡眠、注意衛生、積極鍛煉、穿戴合適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緒。
。ㄋ模⒖偨Y延伸
1、討論: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談話:關于青春期,你還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識?你認為當孩子好還是當成人好?
3、教師小結。
4、布置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出一張有關青春期知識的手抄報。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準備:
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紙、放大鏡、小盆子、小瓶蓋或小木塊,搭"橋"用的小紙條,記錄用的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能畫一只大螞蟻嗎?讓我們仔細觀察觀察螞蟻吧!
二、觀察哪一只螞蟻。
1.選擇觀察瓶里的螞蟻,還是放在白紙上的螞蟻?
2.選擇瓶里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選擇白紙上爬的螞蟻觀察,有利與不利的地方;
三、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螞蟻放在什么地方觀察,既能看清楚,又不會到處亂爬?
2.用什么辦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辦法可以使螞蟻不亂爬?
3.在盆子里倒一點水,水中央放一個小瓶蓋或小木塊,讓一只螞蟻爬到瓶蓋上。螞蟻只能停留在瓶蓋上,不能到處亂爬了。不過,用什么辦法讓螞蟻爬到瓶蓋上去呢?
四、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1.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觀察螞蟻的身體。
2.分發放大鏡觀察螞蟻。注意控制觀察時的呼吸,別吹走了螞蟻。
五、討論螞蟻身體的特點。
1.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2.和蝸牛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3.和蝗蟲比較,螞蟻的身體有什么特點?
六、試一試。
1.看看瓶蓋上的螞蟻的行動,試著解釋螞蟻怎么不到處亂爬了。
2.如果再放一個瓶蓋,在兩個瓶蓋上搭一座"橋",猜猜螞蟻會怎樣?
3.試一試。
4.怎么解釋螞蟻的反應呢?螞蟻想家了吧?如果把螞蟻放在教室地面上,螞蟻能找回自己的家嗎?
七、送螞蟻回家。
這些螞蟻原來住在什么地方,我們就把它們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中,請別忘了送小動物們回家,讓它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環境中去。在送小動物回家的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有新的觀察發現呢!
八、發布下一節課舉行“我的觀察研究”報告會的信息。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內容:
《太陽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太陽鐘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太陽鐘的原理制作計時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三、教學準備:
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電筒、日晷模型
四、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學生說出時間)“你們是通過什么知道現在的時間?”(手表;上課的時間表)“那么在古代,還沒有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學生自由回答)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同時板書:太陽鐘
二、探究新知
。ㄒ唬┏醪秸J識太陽鐘
1、介紹牛頓的故事
前幾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日影的移動反應著太陽的位置變化,而太陽在天空的運行是勻速的,利用這個規律,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就做過這樣一個太陽鐘。(教師邊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時,在棍影的終點放一塊石頭做記號,(利用電筒照射光,產生棍影)記下時間。他利用擺石頭記影子,又在石頭上記時間,看!多簡單,多巧妙的太陽鐘就做成功了。他做的這個太陽鐘據說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們把這個太陽種稱之為“牛頓鐘”
2、聽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啟發?
3、學生回答
4、教師小結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紹日晷:
實際上牛頓做這個太陽鐘,是從日晷中得到的啟發。(教師出示日晷的示意圖和實物并把“日晷”板書在黑板)它又稱作晷儀和日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時,通過不斷的試驗創造出來的,它利用太陽影子的變化來記錄時間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學們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袋,里邊就有個日晷,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仿造這個示意圖把它拼裝起來。
3、探究原理
(1)同學們真能干,這么快就把它拼裝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學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樣工作的?這根針有什么用?)
。3)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晷面和晷針:這是一個赤道日晷,晷面與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時間。晷針與晷面垂直,它就相當于我們手表的時針。
。4)在小組研究日晷是怎樣工作的。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結合“牛頓鐘”的故事共同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5)學生匯報
。6)教師小結原理:當太陽光照射到晷針,晷面就出現晷針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
(7)為什么用太陽鐘可以計時?你又時如何判斷出當時的時間呢?
。8)學生討論
(9)學生匯報
。ㄈ┱J識手掌日晷
1、原來認識和掌握大自然的規律還可以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好處。那么在沒有日晷的時候你能利用這一原理計時嗎?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介紹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圖。
手掌日晷流傳于民間,它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這樣的(教師帶領同學們實踐體驗):我們面向南邊,手掌攤開(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夾住一支筆,使筆與手掌垂直。拇指關節對著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著不同的時間。
4、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共同體驗手掌日晷的運用,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5、請兩組同學上臺演示,臺下同學說說指向的時間。
6、從這個試驗你得到什么啟示?
7、學生回答。
8、教師小結。
三、認識古代計時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測的,在古代人們用來計時間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來看看這些計時器(出示計時器掛圖)。
2、同學們在小組討論它們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計時的。
3、小組請代表匯報
4、你們還知道其他的什么計時方法嗎?
5、學生匯報
6、教師小結。
四、歸納知識
1、無論是古代的計時器還是日晷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學生匯報(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標識)
3、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
五、鞏固新知,課后實踐
請同學們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鐘”或者“計時器”,下節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
六、教學反思:
古時常用的太陽鐘至今似乎越來越少見,利用太陽鐘的制作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后意識到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正確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這節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古代的一些計時工具,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并利用這一原理自己動手制作一計時器。
課前為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特質疑:在古代,還沒有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接著通過“牛頓鐘”的故事初步建立學生對太陽鐘認知,學生對于他的舉動自然比較感興趣。正好切入主題,介紹太陽鐘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利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實踐體驗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學生認識更為深刻。
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介紹手掌日晷,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迅速提高。學生實踐驗證后談談啟發,幫助學生正確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計時器,讓學生找出原理,并說說其它的計時器又是運用了什么原理計時的,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掌握大自然的規律,從中促使學生思考。同時讓學生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鐘”或者“計時器”,下節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并把這節課的知識加以延伸。
這節課不受天氣的影響下,帶學生到室外體驗教學效果更佳。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準備
1、白紙、放大鏡每人一份
2、書寫紙、卡紙、掛歷紙、報紙等每組一份。
3、每組準備兩本不同的厚薄的書。
二、教學目的:
1、經歷對一張白紙的外部特征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
2、培養觀察比較各種白紙不同和相同特點的能力。
3、培養探究紙的興趣。
4、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三、教學重點: 觀察紙的纖維。
四、教學難點: 探究觀察比較各種紙,不同特點的方法。
五、教學活動過程
㈠觀察描述一張白紙的特點。
1、(出示一張白紙)這是一張紙,它是什么顏色?這張紙除了顏色是白的特點外,它還有什么特點呢?
2、提供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讓學生進行獨立觀察,并根據需要記錄關于這張白紙的特點。
3、小組交流每個人觀察到的關于白紙的特點。
4、全班交流歸納:關于這張白紙我們觀察到了它的哪些特點?
5、評價要求:能觀察到關于一張白紙的10個以上的外部特征。
、姹容^兩張紙的不同。
1、觀察一下你們桌上的紙主要有什么不同?
2、學生分組觀察并作記錄。
3、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它們的不同特點的?
4、學生匯報交流。
5、比較兩張紙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進行反思,得出各種方法。
7、試著你們說的方法比較生字卡片與科學紙張的厚薄。
8、怎樣觀察比較兩本不同書的厚?
9、學生討論得出可以用測量、計算等方法。
10、學生用尺來測量兩本書紙張的厚薄,并交流觀察測量結果。
11、評價要求:能夠理解并經歷比較各種紙不同特點的觀測手段或方法。
、缬^察紙的纖維。
1、這些外形不同的紙,它們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2、引導學生將小紙片撕開,觀察撕開的紙邊。
3、學生觀察,并作交流。
4、全班交流:
、僮寣W生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趲煔w納:這是纖維。
5、紙面上能觀察到紙的纖維嗎?引導學生將撕下的半張紙揉成團,再展開,用放大鏡觀察紙面。
6、學生試驗之后:
、賵蠹,餐巾紙可以觀察到。
②書寫的白紙、書本的紙張不能觀察到。
7、學生觀察,并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8、總結:
①在觀察中你們有哪些新的發現?
、诋a生了哪些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有什么想法?
9、學生討論得出:
、侔l現: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②問題:紙的纖維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有些紙的纖維粗,有些細?紙是怎么造出來的? ……
10、評價要求: 能夠觀察到紙的纖維,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枵n堂延伸。
1、課后針對這些問題去搜有關紙的資料,了解紙是怎樣造出來的。
2、分析下節課的內容:我們來造一張紙。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力:能從曲線圖中分析出人在生長過程中各時期變化的特點,并利用問卷進行調查和統計。
2、知識:正確認識到自己身體已經發生了哪些變化;舉例說明“青春期”自己應注意的生理問題及和異性同學交往時要注意的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能與同學交流有關青春期健康的信息。
教學重點:
結合自身體驗,通過數據、資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漸養成科學地認識青春期帶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各種變化,用健康的心態去面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教學準備:
教師:有關身高、體重、肺活量的統計圖表、多媒體課件
學生:四年來的身體外形輪廓圖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老師: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逐漸發生著一系列奇妙的變化,有的階段變化非常明顯,有的階段變化又不太明顯,你注意到了嗎?
活動:體驗成長的快樂
學生:觀察身高、體重和肺活量的統計圖表,分析身體在不同時期發生的變化。
老師:知道學生正確識讀曲線圖。
學生:將分析出的結果填寫在表中。
學生:討論:我們在身高、體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顯增長發上在人體發育的哪個時期?
老師:在這個時期我們的身體還發生著哪些變化?
學生:匯報交流。
老師:祝賀你們已經進入青春期了。這是人生長河中最關鍵、最寶貴、最美好的時期,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精力充沛。我們可要珍惜哦!
老師:處于青春期的我們,除了身體的變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你意識到了嗎?
學生:交流心理上的變化。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學會健康生活
老師: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是從兒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階段,健康、順利地度過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討論:青春期,我們需要怎樣做呢?
老師:喜歡與同齡人交往是件好事,當你和異性同學交往時,需要學會掌握分寸。
學生:閱讀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問題。
拓展:我所欣賞的品質與氣質
老師:知道學生完成調查問卷。
學生:統計本組的調查問卷。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地看、讀、寫溫度。
2、知道在不同環境下氣溫是有差異的。
3、知道白天氣溫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早晚氣溫低,午后氣溫高。
一、教學準備
1、學生備測量氣溫用的寒暑表,記錄氣溫用的紙筆。
2、百葉箱。
二、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氣溫有多高嗎?
2、今天我們一齊來學習如何使用寒暑表。
。ǘ┳灾鲗W習
1、介紹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讀寫溫度的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2、測測今天的氣溫有多高。
。1)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
A、先測測教室的溫度。
B、再到室外去測測。(測陽光下,背陰處)
C、觀察百葉箱。
。2)把室外空氣的溫度記在活動記錄上。
。3)從測量的結果中發現了什么?
。4)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葉箱都是一樣的?百葉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離地1.5米的空曠草坪上?連記錄的時間也是一樣的?
1、分組討論后匯報。
2、教師小結。
。ㄒ唬┱n后作業
判斷題
1、百葉箱里放置的測量儀器有干濕計、氣壓計、溫度計。 ( )
2、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刻在中午12點。( )
3、全國各地的百葉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區高,內陸地區低。( )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參與制造人工彩虹實驗,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了解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所反射的光的顏色所決定的。
2、能對本小組的設計進行改進和完善,對其他小組的設計提出合理的建議。
3、養成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發現新問題的好習慣。
其中組織學生參與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是教學重點,設計提出研究問題、實驗方案是教學難點。
教學流程:
(一)問題導入、激發探究
1、談話: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原理,我們解決了生活中許多地方的采光問題,還設計了自己的“陽光小屋”。你設計的“陽光小屋”是什么樣子的?還有什么問題嗎?說給大家聽聽。
2、學生匯報設計的陽光小屋和問題
3、教師小結,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怎樣才能是我們的陽光小屋充滿色彩?
設計意圖:問題來源于生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基礎,學生經歷了陽光小屋設計,學生在匯報交流中總結了小屋的特點,一是陽光要充足,二是通風效果好,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出“怎樣讓小屋充滿色彩?”,探究問題自然生成,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ǘ⿲嶒瀸W、交流導疑
1、引入實驗:學生閱讀課本25也中的資料卡——課件欣賞圖片——匯報收獲和啟示
2、小組實驗
。ㄒ唬圃烊斯げ屎
——教師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欲望。
——介紹實驗材料,展示實驗要求(實驗材料:三棱鏡、手電和白色紙板;實驗要求:
①在準備的實驗材料里找出實驗所需的器材:手電、白紙片和三棱鏡。
、趯嶒炛姓J真觀察,把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
、蹖嶒灪笮〗M討論,根據觀察的現象對陽光的顏色做出結論。)
——小組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論
——匯報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現象和光的顏色(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并且是按照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序列排列的)。
設計意圖:把學生置于實驗探究活動。學生探究怎樣讓小屋充滿色彩,一是感到突然或者困難,教學時利用課本中的資料和彩虹圖片做啟示,學生會有新的想法,把陽光變成彩虹,便自然引入“制造人工彩虹實驗”,直接要求學生實驗,也會是一籌莫展,以演示實驗示范、展示要求規范實驗、匯報交流突出探究,讓實驗順利進行,并能有所收獲。
3、小組實驗(二)——物體的顏色
——問題引導,紅花綠葉這些物體的顏色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小組實驗:將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顏色的紙板上,紙板會呈現什么顏色?
——全班交流,解開疑惑
——引導小結,歸納結論(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式。學生把普通白光分離出七色光后,便會對物體的顏色產生疑問,有了前一個實驗和猜想的基礎,讓學生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將實驗探究引向深入,能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ㄈz測導練、知識應用
應用解釋現象:
1、夏天人們都喜歡穿淺顏色衣服,特別是白色的,不喜歡穿深色衣服,特別是黑色的。這是為什么?
2、房間里人們為什么總喜歡把墻壁刷地又光滑又白?
3、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設計意圖:知識在應用中鞏固。學生探究了有關陽光的顏色組成和物體的顏色知識,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把探究出得知識應用于生活,起到應用、檢測和鞏固的作用。
(四)交流總結、拓展延伸
1、匯報收獲,體驗成功
2、實驗延伸:用平面鏡和水做實驗在制彩虹。
設計意圖:在匯報收獲時體驗成功,在閱讀“知識鏈接”延伸,在要求繼續研究中拓展。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分析
電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風能、水能、熱能等)轉換來的二次能源。
本課共有三個活動:
1、了解各種各樣的電池。教材中列出了干電池、光電池、蓄電池、紐扣電池,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它們把哪些能量轉化成了電能。
2、我們來發電。教材中安排了用電動機模擬發電的活動。教材中的用電動機來發電,難度很大,小電動機很小,露出來的小螺絲口很難拴住繩子,為此,我對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詳見教學過程,活動一。
3、了解發電真的電能從哪里來。
學情分析
在上一課中,學生認識了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這一課認識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這就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轉化。
第一課中學生已經能夠制成電流檢測器。學生對于電轉化成磁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這一課將磁鐵也纏上線圈,移動起來,反過來,就產生了電,可以用第一課的電流檢測器來檢驗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電池是把化學能或者光能轉化成了電能。發電的方法有多種。
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來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和閱讀資料認識電能的來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第二個活動,我們來發電,將磁能轉化成電能。
難點
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來的。
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
本課采取,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對“電能是哪里來”的理解。
1、借助第一課和前幾課對電產生磁,引出電能轉化成磁能,進而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磁能轉化成電能的過程直觀看到電磁之間的互相轉化,轉化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發電廠的電是哪里來的。
2、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解剖一節電池,讓學生觀察電池的內部構造,理解電池作為有毒垃圾的特殊處理方法。
做一個濃鹽水電池和水果電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解剖好的一節1號電池
2、銅片、鋅片,導線,濃鹽水
為每個小組準備:
1、電流檢測器(羅盤和線圈組成的)
2、條形磁鐵
3、導線一米長
4、手搖發電機
實驗記錄單一份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注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1分鐘
同學們好,這個單元第一課我們學習了通電導線和線圈能引起磁針的移動,那么如何磁鐵移動是不是會產生電流呢?
出示做好的電流檢測器,說說構成和使用方法。
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這里面其實也包含著,可逆性這一認知。比如,我們可以從一樓走到三樓,那么反過來,我也能從三樓下到一樓。
新授
活動一:我們來發電
分組實驗
(20分鐘)
1、每組一塊條形磁鐵,將導線纏到磁鐵上,和纏到鐵釘的方法一樣,注意兩端留出線頭,以便和電流檢測器相連。
這樣一個簡易的發電器就做好了,我們在進行電產生磁的實驗中,發現小磁針來回晃動。那么我們現在來回晃動磁鐵,是不是就產生了電呢?
2、觀察各組的實驗情況,適時停止實驗,進行小結。
3、教師小結:
這個實驗說明了,電能是從磁鐵晃動來的。磁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手搖發電機,也是利用搖把搖動使磁能轉化成了電能。
那么電能都是從磁轉化來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書:63頁各種各樣的電池。
1、各小組按照老師要求,做出簡易發電器,然后,開始實驗如何證明這個發電器發出了電,如何和我們前面做的電流檢測器連在一起。
2、討論交流實驗發現:
a、電能產生磁
b、磁鐵來回移動產生了電,電流檢測器里面的小磁針擺動起來了。
c、……
3、給每組下發手搖發電機,讓每個學生進行操作,觀察小燈泡是否亮了,進一步了解發電機的原理。
動手操作,教師適當引導做出簡易發電器,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新授
活動二:各種各樣的電池(演示實驗)
。10分鐘)
提問:教材中列出了哪些電池,說說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電能。
大家一定對電池很 感興趣,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解剖好一個一號電池,看看它的內部構造。
1、教師解剖一個一號電池,讓學生觀察里面的化學藥品。
2、濃鹽水電池:
將銅片和鋅片(廢電池外殼)插入盛有濃鹽水的杯中,用導線連接在“電流檢測器”上,可以看到產生了電流。
3、水果電池
做一個水果電池,將銅片和鋅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產生電流。
請學生思考回答:電池為什么不能亂扔?
同學們感興趣,可以回到家里,也可以做一個水果電池。
新授
活動三:(5)
發電站的電是哪里來的?
現在我們了解了電池里的電是哪里來的,那么發電廠的電呢?
我們使用的絕大部分電是來自發電廠,發電廠都是用發電機來發電的。發電機和我們剛才做的簡易發電器類似。
煤電
是用煤燒鍋爐,化學能變成熱能,并把熱量傳給水,高溫、高壓的水蒸氣帶動蒸汽輪機轉動,熱能變成動能,蒸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動能變成了電能。
風力、水里發電就是靠風力和水流動的力量,推動渦輪機,渦桿轉動磁鐵產生電流。
填寫:64頁表格
課堂小結
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電是哪里來的,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布置作業
1分鐘
做一個水果電池
閱讀課外讀物,關于電學知識。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材分析
學生們認識了電、電流、電路之后,漸漸地他們就不滿足于只點亮一個小燈泡,于是在"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中,由于用幾根電線連接好幾個燈泡和燈座,一個地方的連接或一個器材出了問題,燈泡就不會亮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分2個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師為學生創設一些電路出故障的情境,讓學生學會查明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2.做個電路檢測器:指導學生對電路進行檢測,學生將學習一種新的檢測方法--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2.能力目標
〔1〕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情感目標
〔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分析、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
四、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信封1:小燈泡2-3個、電線若干、燈座一個、電池一節、電池盒一個;壞的燈泡3組、沒有剝皮的電線2組、廢電池3組、形成斷路的電池盒2組,共12組。
〔2〕信封2: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教師事先測試會亮。小燈泡、電池、電池盒、燈座各一,電線三根)
2.教師準備:課件;科學文件夾;電路故障分析表和檢測電路故障方案設計表;一組會亮的電路。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了解電路
1.展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
2.課件展示電流在電路的流動情況。
1.說出電流在這個電路是怎樣流動的。
要求學生能簡單地口述電流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電線、電燈,又回到電池的負極。
二、探究活動:什么地方會出故障。
1. 為每組的提供了一個有故障的電路。
2.引導
〔1〕分組試一試本組的燈泡能不能亮?
電路中,連接一個燈泡也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就不會亮;
電路中,連接兩個燈泡會亮,但是連接三個燈泡就不亮了;
〔2〕展示臺出示燈泡不會亮的電路,:燈泡為什么不亮了?
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種可能:1、電池2、電線3、電燈4、燈座5、電池盒6、電路連接
1. 學生自己找出來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3.分析猜想:電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4.整理記錄:在科學文件夾里記錄分析和猜想。
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討論。
三、探究活動: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有什么辦法知道電路中哪里出了故障?
板書:檢測法 替換法
2.引導:如何檢測電路連接是否有問題呢?
3.提示:檢測器必須保證有用,即小燈泡會亮。
4. 深入各組指導
5. 課件提示: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1.思考討論
2.根據信封中所提供的材料設計一個電路檢測器。
3.全班交流制作方法
4.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5. 小組討論檢測的方法及步驟。
6. 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
7. 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方法由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后形成。
安全用電教育。
總結
1.電路可能會出現哪些故障?
2.怎樣檢測電路中的故障?
思考討論。
鞏固運用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設計05-17
五年級《科學》下冊電池教學設計02-23
《尊嚴》的科學教學設計03-03
科學之旅教學設計02-27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02-08
走進科學的教學設計03-22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03-22
六年級下冊燈光教學設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