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鏡》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研究透鏡》是在學生了解了光的行進和反射的基礎上,了解光的折射現象,認識透鏡對光的折射。課文編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現象,為探究透鏡奠定基礎。二是研究透鏡對光的偏折現象。包括四個小活動:比較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鏡片特點;用透鏡觀察物體;讓陽光穿過透鏡;觀察透鏡成像特點。三是拓展活動,自制望遠鏡。這個活動視條件而定,有條件的學校就引導學生進行制作,條件不具備的就讓學生了解望遠鏡在各方面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嘗試制作望遠鏡;
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了解凸透鏡的應用。初步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3、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學會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準備:
教師——有關凸透鏡和凹透鏡應用的圖片;凸透鏡,凹透鏡,蠟燭,或火柴
學生——凸透鏡,水杯,吸管,筷子、白紙,尺子,搜集望遠鏡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折射現象
1、小組活動:每生一個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裝了大半杯水的燒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紙杯代替)中,觀察吸管的變化,吸管在什么地方彎曲了?
2、學生嘗試解釋其中的原因,了解學生關于折射知識的已有水平。
3、師:老師這里有兩塊透明的鏡片,我們可以叫它透鏡,如果老師用手電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過透鏡后會發生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猜測可能是光行進的路線改變了。)
設計意圖: 第一個環節是復習導入。通過觀察和提問,讓學生回憶光的行進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當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時會發生怎樣的現象,學生的猜測,有利于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
二、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特點
1、學生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兩塊不同的透鏡,請仔細觀察它們的什么樣子。(師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們是光學儀器,我們不能直接用手摸它們,應隔者餐巾紙摸一摸它。注意透鏡是玻璃做的,不能敲擊它們,以免劃傷手指。
2、學生觀察、記錄。
3、學生匯報:兩個鏡片一個中間厚、邊緣薄:一個中間薄、邊緣厚。(生答,師板書)
(一般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鏡片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鏡片叫凹透鏡。根據生活的需要,透鏡會做成不同的樣子,只要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都是凸透鏡,只要中間薄、邊緣厚的都是凹透鏡。)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鏡和凹透鏡現象呢?
(引導學生看課本插圖,一滴水就是一個凸透鏡;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觸摸透鏡,了解其構造,認識其區別,準確區分不同透鏡,為學生進一步研究透鏡做好鋪墊。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生明白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三、用透鏡觀察物體
1、師:同學們,如果我們用這兩塊透鏡分別去觀察物體、觀察書上的文字等,想一想會有什么發現呢?
學生猜測。
2、師:真的會這樣嗎?那就請你們用這兩塊透鏡分別觀察各種不同的物體,看看跟你們的預測是否一樣?把你們觀察到的發現記錄在表格中。比比將是誰的發現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學生可以參考教材P24頁四幅圖片資料。
出示表格:
研究現象 凸透鏡 凹透鏡
鏡片形狀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點
3、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觀察、記錄看到的現象。
4、小組匯報自己的發現。
(凸透鏡有放大功能,人們常常把它叫放大鏡;用凹透鏡觀察報紙上的字所發現的現象正好與放大鏡相反,大家千萬不能把兩種現象混淆。)
設計意圖:學生先猜測,再觀察、記錄,然后開始進行探究活動。科學課重在“動手做”,讓學生觀察、記錄、討論交流,力求操作與思維、現象與理論的.有機結合,使實驗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研究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反思:
生命化課堂要求我們的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著重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對在生命化課堂教學所執教的《透鏡》反思如下: 導入新課我提問了學生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們學過的平面鏡你還知道那些鏡子?由問題導入,學生紛紛舉手回答:眼鏡、放大鏡等等,由學生們熟知的各種鏡子引入新課,讓學生感覺到很貼近生活,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講解透鏡的種類時,我利用實驗室有的各種透鏡,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所以學生很容易的就區分開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講解透鏡對光的作用時,我用實驗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學生通過實驗演示很直觀觀察、總結出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結合著實驗現象,給學生講解三條特殊的光線經過透鏡后的折射光線,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在這里給學生講“冰透鏡取火”的故事,學生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想利用凸透鏡來試試,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來體驗,當我要求同學到前面來演示的時候,很多同學都爭先恐后、躍躍欲試,整節課堂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基本上能達到教學目標。另外可能是上課老師講的還是太多,所以能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致使學生沒有能完成當堂的課堂質量檢測,還有就是在演示透鏡對光的作用的實驗的時候,由于老師考慮的不是太周到,沒有把實驗現象投影到大屏幕上,后排同學觀察的效果不是太好,這些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加以改進,總之,我感覺要上好一堂課,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努力創設愉悅的教學情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入手,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設橋梁,讓學生感到學習物理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并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同時,老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提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的能力。
【《研究透鏡》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網絡教學的設計研究開題報告03-18
《早》教學設計04-04
《跳繩》教學設計09-28
蒲公英教學設計08-28
美術教學設計08-22
《井》教學設計08-21
母雞教學設計08-10
《浮力》教學設計08-09
組歌教學設計08-06
《短文》教學設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