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學習該課題之前,學生已知道許多化學反應,能用微粒的觀點從質變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學變化的實質,但對于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是否改變還缺乏認識。從量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觀念有待建立。
學生在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小組合作已經比較默契,學習資源能夠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實驗操作,初步具有實驗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設”“實驗方案的設計”“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學習動態。一方面經過第四單元的學習,學生初步形成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認識物質的基本思路,并且對化學用語有大致的了解,這些是進行化學思維分析的基礎,在本單元學習中需要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經過一段時期的抽象思維相對集中的學習過程,有必要通過能夠讓學生參與的實驗來調動和發展學習興趣,從而在新的認知框架上形成學習化學的方法和發展態勢。
【設計思路】
所有的化學變化都無一例外的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當面對這一統轄所有化學變化的定律時,難道我們對此不感到驚奇嗎?如果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學生能夠產生如上一些體驗,那是我們所盼望的。我們渴望本課題的'教學能從單純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發展到樹立觀念,產生體驗的水平。如何才能產生體驗?
一是讓學生親自動手發現質量守恒定律,將驗證性實驗改為自主探究性的實驗,讓學生親自設計試驗、完成實驗,體驗自己生產“質量守恒”這一知識結論的快樂。
二是通過化學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產生過程。重溫歷史,讓同學們回到了2百多年前,與拉瓦錫一同思考,一同實驗,感受拉瓦錫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觀點的重要性,認識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是一個在新觀念支配下經過大量一絲不茍的定量實驗的探究過程。
三是創設學生的認知沖突。當多數同學從“化學反應是一個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而同意“反應前后質量相等”的觀點時,通過蠟燭燃燒實驗,學生會驚奇地發現指針向砝碼一端偏移,從而很自然的迸發出尋求原因的欲望和動力。當學生用自己預設的實驗方案成功的實現了他們的設想時,同學們在分享喜悅的同時會認識到實驗方案的設計對獲取正確結論的重要性,體驗到認識的發展是理論和實踐不斷交鋒和不斷融合的過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實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組合,總質量不變)作為質量守恒的類比模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實現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將更多地說話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表達他們的意見,使課堂始終充滿自主、合作、開放、互動的氣氛,針對不同的意見讓學生充分討論,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將得到更好的發展
和提高。這種自主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知識和技能建構的過程,也是一個最容易產生體驗的過程。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追求“預設和生成”的統一,貫徹以學生的問題為線索來推動課堂的原則。備課中時時考慮學生會怎么想,多多做出針對學生各種反應的預設,上課時要隨時抓住學生即時提出的問題,從學生的問題出發組織教學,堅持將學習的第一機會和權力交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比如,讓學生換個角度,從量的方面對學過的反應提出問題,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提煉出本節課的主題和教學的線索。不再由教師領著學生亦步亦趨,而是教師建立橋樁,讓學生自己搭橋實現跨越。
本節將科學探究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力求將傳統教學的“以知識為本”轉移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體現“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融為一體的化學教學價值觀。通過實驗探究不但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刻的理解質量守恒定律而且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開拓創新的精神。追求在學習的成功體驗中,享受學習,享受科學。
教學準備
1.教學方法:實驗探究、類比
2.【學生實驗】燒杯、天平、錐形瓶、小試管、帶膠頭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鹽酸、澄清石灰水、粗鐵絲、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
3.【演示實驗】天平、燒杯、表面皿、木塊、蠟燭、水、火柴
4.多媒體教學課件。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初中化學學習中第一次比較系統地接觸定量化學實驗,必須重視啟蒙與提升相結合。由質量將宏觀的定性分析,向微觀的定量分析過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養定量微觀分析的意識。還要注重探究中的變量分析與控制的基礎——對比的設計與運用,激活學習思維,發展學習方法與能力。
注意科學探究教學要素中有關證據收集、結論解釋和反思與評價等學習內容與方法的滲透,重視通過知識與技能,引導認識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質量守恒定律》教學設計10-21
《貓》教學設計及反思10篇03-30
頭飾設計教學反思04-06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音樂課教學設計與反思04-01
教學反思心得05-01
《關雎》教學設計03-24
初冬教學設計04-03
《海燕》教學設計04-03
《zcs》教學設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