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植物生長素發現》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植物生長素發現》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植物生長素發現》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植物向性運動的概念及意義。
②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③體驗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和方法。
2、能力目標
①引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植物的向光性實驗及胚芽鞘尖端產生某種物質實驗并預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設計探究能力及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3、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的分析評價與設計,體驗感知科學探究的曲折,培養學生執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創新思維等科學品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教學難點:科學實驗設計的過程及嚴謹性分析。
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實驗探究法、講述法、比較法、自學法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使其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觀察、比較和總結、判斷思維和創新能力;還通過課堂上學案使用的教學方法不但明顯加強了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還顯著增強了教學的民主性和雙向交流性,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教學過程:
A、引入課題
導言
1、請同學們觀看教材窗臺盆景這幅圖,想到了什么詩詞?(回答: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2、“紅杏出墻”說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請同學們繼續觀察討論,是外界什么誘惑使這“紅杏”探出腦袋,向外張望?這是植物的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B、新課講授
一、植物向性運動:
這部分內容安排學生看書自學并完成學案上的知識預覽填空
二、生長素的發現
(一)達爾文向光性實驗
先向學生介紹胚芽鞘是什么?
達爾文實驗:圖解的形式,flash演示(A組胚芽鞘保留尖端,B組胚芽鞘切除尖端C組錫箔蓋住胚芽鞘尖端D組錫箔蓋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問題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長與胚芽鞘哪部分有關?
看了課件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同學們分析本組實驗中的AB,通過比較思考,這兩個對照組單因子變量是什么?控制變量又是什么?由此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問題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單側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課件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同學們分析本組實驗中的CD,通過比較思考,這兩個對照組單因子變量是什么?控制變量又是什么?由此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探究活動之后,及時布置學生完成學案上達爾文向光性實驗設計相關問題
(二)溫特實驗
老師介紹材料中的瓊脂塊是什么物質?
問題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產生了某種物質?
這個探究活動安排是先讓全班學生按照學案上的提示完成整個實驗設計方案、現象、結論之后,再叫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把實驗設計方案、現象用圖像來表示,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溫特實驗單因子變量是什么?為什么要做一個瓊脂塊沒有接觸胚芽鞘尖端對照實驗?
(三)郭葛實驗:這部分內容安排學生看書自學并完成學案上的知識預覽填空。
C、課堂小結:通過學習生長素發現過程兩個經典實驗,要領會到設計實驗所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科學性原則、對照性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并且要在實驗步驟中從語言上、邏輯思維上體現這三個基本原則。還特別要注意描述的實驗結論要與實驗現象相吻合,即有什么樣的現象應該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D、練習鞏固:全班學生完成學案上的課堂演練
學案
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植物的激素調節
生長素的發現
課時:1課時
問題探究:
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長與胚芽鞘哪部分有關?
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單側光的部位在哪里?
探究三:胚芽鞘尖端是否產生了某種物質?
知識預覽:
一、植物向性運動
(一)概念:植物體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運動。
(二)實例:、等
(三)意義:是植物對外界環境的。
二、生長素的發現
(一)達爾文向光性實驗
1、外界條件為。
2、取材:四個長勢胚芽鞘
3、實驗步驟:
⑴取,分別標號為A、B、C、D
⑵A組不作處理,B組切掉胚芽鞘,C組用錫箔遮蓋胚芽鞘,D組用錫箔遮蓋胚芽鞘。
⑶四組都用照射,然后放在相同且適宜條件下培養
⑷觀察四組胚芽鞘生長狀況
4、實驗現象:
5、實驗結論:
(二)溫特實驗:
1、取材:幾個生長狀況胚芽鞘及瓊脂塊。
2、實驗步驟:
⑴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將這塊瓊脂切成小塊,放在一個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作為實驗組A
⑵另取,作為對照組B。
⑶將A、B兩組放在同樣且條件下培養,然后觀察胚芽鞘生長狀況
3、實驗現象:
4、實驗結論:
(三)郭葛實驗:他從植物中分離出了這種物質,其化學本質是,由于它能促進植物生長,故取名為。
課堂隨筆:
1、這堂課的重點為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特別要注意設計實驗的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同時還要注意實驗相應的結論要與實驗出現的現象相符合。
2、這堂課的難點為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分析,關鍵要抓住實驗設計的兩大原則:對照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進行實驗設計。
課堂演練:
1、植物的向性運動從根本上取決于()
A、應激性B、適應性C、反射D、遺傳性
2、圖Ⅰ圖Ⅱ是是生長素發現的兩個相關實驗。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圖Ⅰ是達爾文的向光性實驗,圖Ⅱ是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利用瓊脂塊探究胚芽鞘產生某種物質的實驗
②圖Ⅰ實驗能夠說明向光性的產生與尖端有關,感光部位是尖端
③圖Ⅱ實驗說明能夠產生促進生長的物質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④根據圖Ⅱ實驗可以推測:植物的彎曲生長可能和促進生長的物質分布不均勻有關
⑤兩個實驗均能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了生長素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圖Ⅰ圖Ⅱ
3、給你兩個黑紙箱,兩個長勢一樣的胚芽鞘,一盞臺燈,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⑴實驗步驟:
⑵、實驗現象:
⑶實驗結論:
課后思考:
1、胚芽鞘的生長素產生的部位在哪里?作用的部位在哪里?
2、植物受單側光照射為什么會出現向光性?
生物學案體例說明
杜友珠
問題探討:
1、提出與這堂課重點知識相關的某些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方法得出問題的答案,從而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2、把這堂課某個重要的結論性知識可演變為探究性設計實驗讓學生去思考實驗方法、步驟、現象,從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邏輯思維推出實驗的結論,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體現新課標探究性學習重要理念
知識預覽:
把這堂課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每個知識點以填空的形式展現出來,目的使學生在課堂上消化知識,達到這堂課的教學知識目標
課堂隨筆:
主要是對這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學法指導,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
課堂演練:
選做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題目,并且要突出重點知識和難度的梯度,題目的量不要出得太多。這是學生對知識鞏故環節,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后思考:
提一些這堂課趣味性的問題或與下堂課內容相關的質疑讓學生課后去思考,使學生對當日的學習產生回味無窮的感覺,也為學生學習下一堂課內容做好鋪墊
頁眉:全校統一格式。
頁腳:指總頁數。
撰稿、審稿:每期必須填寫。
參考答案:另設頁面附在學案之后。
參考答案
知識預覽:
一、植物向性運動
(一)單一方向、定向
(二)根的向地性、莖的背地性
(三)適應性
二、生長素的發現
(一)達爾文向光性實驗
1、單側光2、一樣
3、⑴四個長勢一樣胚芽鞘⑵尖端、尖端、下端⑶單側光
4、A組的胚芽鞘向光生長、 B組的胚芽鞘不生長、
C組的胚芽鞘直立生長、 D的組的胚芽鞘向光生長
5、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長與胚芽鞘尖端有關胚芽鞘感受單側光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二)溫特實驗:
1、一樣
2、⑵沒有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切成與A組一樣小塊,放在一個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
⑶適宜
3、A組的胚芽鞘會向放瓊脂的對側彎曲生長B組的胚芽鞘不生長
4、胚芽鞘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
(三)吲哚乙酸、生長素
課堂演練:
1、D 2、 A
3、⑴取兩個黑紙箱標號甲、乙,甲黑紙箱在側面挖一個洞,用這兩個黑紙箱分別罩到一個長勢一樣的胚芽鞘,再用臺燈照射甲黑紙箱有洞一側,將甲、乙兩組放在同樣且適宜條件下培養,然后觀察胚芽鞘生長狀況
⑵、甲組的胚芽鞘會向光生長乙組的胚芽鞘直立生長
《植物生長素發現》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節,是在對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和生命活動的調節之后,基于對植物體維持穩態的調節方式——激素調節的相關知識的學習,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植物個體水平的穩態和調節,并與1、2章內容并列共同組成生物有機體穩態調節知識體系。本節作為本章的第一節內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這一生命現象是在生長素調節作用下產生的個體適應性,隨著生長素的發現學生認識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長素的作用——促進生長,這為進一步學習生長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概述生長素的發現過程;說明植物向光生長的原因;說明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探究實驗的設計方法,訓練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利用生長素發現過程進行科學發展史教育,教育學生關注生活現象,體驗科學發現之美,形成積極探索、勇于進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質。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生長素發現過程。
難點: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分析。
四、學情分析
通過前兩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對于人和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和穩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那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方式又是怎樣的呢?它與動物的調節方式又有什么區別?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是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學生在高一的時候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實驗設計,并且在學習孟德爾豌豆實驗時,又學習了“假說演繹法”,已經有了基本的生物學科素養,小組合作意識較強,所以對于本節課“生長素的發現歷程”的四個實驗的`設計,以及層層遞進的推理過程都能很好地理解。但對于實驗的設計還有待提高,所以本節課要著重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多媒體出示:向日葵圖片。
討論:(1)圖中向日葵的生長方向有什么特點?
(2)可能是哪種環境刺激,引發了向日葵生長方向的改變?
向日葵會朝向太陽生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現象。其他植物會出現這種現象嗎?多媒體展示更多圖片。師生共同總結出向光性的概念。
向光性:植物在單側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長的現象。
那么,植物為什么會表現出向光性的現象呢?單側光是如何引起植物的向光性生長呢?
這節課就讓我們和達爾文一起“思考”,與詹森,拜爾同感“刺激”,隨溫特揭示生長素的奧秘。
(一)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設計意圖: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公,為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環境和條件。讓每個小組推薦一人分別闡述達爾文,詹森,拜爾和溫特的實驗和結論,教師適時給予總結。
1、達爾文的實驗(19世紀末)
19世紀的時候,達爾文就已經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的問題。他用金絲雀虉草進行了簡單的實驗。
多媒體出示:
學生發言:在單側光照射下,實驗一:生長,向光彎曲;實驗二:不生長,不彎曲;實驗三:直立生長,不彎曲;實驗四:生長,向光彎曲。
設疑:(1)實驗一與實驗二對照,說明了什么?
(2)實驗一與實驗三對照,說明了什么?
(3)實驗一與實驗四對照,說明了什么?
(4)你覺得達爾文的實驗設計,遵循了什么原則?
師生總結: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影響,在單側光的照射下,這種影響傳遞到下部的伸長區時,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性彎曲。
【過渡】但這畢竟是達爾文的設想,要想證實這種影響究竟是什么呢?為什么它會引起背光面生長快呢?它真的可以向下傳遞嗎?就需要達爾文之后的其他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接下來讓我們看看詹森的實驗設計。
2、詹森的實驗(1910)
多媒體出示:
教師:詹森的實驗可以看出什么?
學生發言: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向下傳遞。
你覺得這個實驗需要補充嗎?
學生思考。教師展示云母片的圖片。
【過渡】達爾文的實驗,我們設想產生了某種影響;詹森的實驗,證明確實產生了某種影響,并且這種影響還可以透過瓊脂片向下傳遞。那么,為什么影響傳遞到下面,就會引起胚芽鞘的彎曲呢?下面就讓我們來感受拜爾的實驗方案。
3、拜爾的實驗(1914)
多媒體出示:
教師:拜爾的實驗為什么要在黑暗的環境中進行?拜爾為什么要將尖端放置在左側或右側?拜爾的實驗是如何體現對照的?
學生發言:避免單側光照射對結果造成影響。
學生發言:由實驗可以看出,將尖端切下,放置在左側,胚芽鞘會向右彎曲;放置在右側,會向左彎曲。我們小組推斷,尖端放置在左側時,影響順著左側向下傳遞,導致左側分布多,右側分布少,就向右彎曲;反之,尖端放置在右側,影響順著右側向下傳遞,導致右側分布多,左側分布少,就向左彎曲。
師生總結:拜爾的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學生發言:拜爾的實驗體現了相互對照。
【過渡】根據上述幾個實驗,科學家推測:“影響”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的不均勻分布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那么,這個推斷成立嗎?讓我們來領略溫特的實驗過程。
4、溫特的實驗(1928)
多媒體出示:
學生發言:由實驗可以看出,放置過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側,會使其向右彎曲;反之,沒放置過尖端的瓊脂塊,不會產生這樣的作用。
教師設疑:大家覺得溫特的實驗嚴謹嗎?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地方?
師生總結:溫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影響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并把它命名為生長素。
5、生長素研究的后續進展
1931年,科學家首先從人尿中分離出生長素,即IAA(吲哚乙酸)。
1946年,人們才從高等植物中分離出生長素,后來又分離出植物體內具有生長素效應的物質如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小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單側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于向光一側,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教室設疑:為什么單側光照射下,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于向光一側?是向光側生長素向背光側運輸了,還是向光側生長素被分解了呢?
展示實驗設計,證明是由于向光側生長素向背光側運輸了。
教師:至此,我們終于弄清了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人類每一次的科學發現,都經歷了科學家一步一步的研究,最終所有科學家的成果匯總才使科學前進了一大步。現在,仍有很多問題人類還不清楚,也許將來,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就會
為科學發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過渡】:接下來,我們考慮一下,除生長素外,植物體還有哪些激素?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6、植物激素
多媒體展示:赤霉素、乙烯、細胞分裂素的共同特點:
(1)植物體內產生
(2)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
(3)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
(4)微量
(5)有機物
【過渡】:學習了以上內容,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8,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的有關內容。
(二)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請同學閱讀課本后回答:
1、生長素的合成部位在哪里?
2、生長素是如何運輸的?
3、生長素一般分布在哪里?
學生發言:1、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2、極性運輸(由上到下)幼嫩組織屬于主動運輸
非極性運輸成熟組織
3、集中于生長旺盛的部位
例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組織,莖的形成層,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
【回顧】:我們本節課的內容就學習到這里。下面請四位同學扮演科學家,幫我們再一次重溫“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四位同學在講臺上扮演科學家,進行表演:
“達爾文”說:我設想胚芽鞘尖端產生了某種“影響”;
“詹森”說:我初步證明了“影響”可以透過瓊脂塊向下面傳遞;
“拜爾”說:我初步證明,由于“影響”在下段分布不均勻,才造成了彎曲;
“溫特”說:我進一步證明了尖端產生的“影響”是一種化學物質。
至此,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教師:宣布下課,課后請同學們自主學習P49的“技能訓練欄目”,并思考有關問題。
六、板書設計
第1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1、生長素發現過程
(1)達爾文推測:產生了影響
(2)鮑森·詹森證實:影響可以向下傳遞
(3)拜爾證實:影響分布不均勻
推測:影響是化學物質
(4)溫特證實:影響是化學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2、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七、教學反思
在講授本節時,以向日葵作為切入點,利用學生想知道向光性原因的欲望為動力,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觀察現象后小組討論,得出答案,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隨著一步步揭示真相,學生參與了科學研究的歷程,體會了科學發現的不易,培養了學生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在探究過程中,老師作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的新課改教學理念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授課中注意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知識的得出都來源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這樣學生掌握知識比較容易。
【《植物生長素發現》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我的發現教學設計03-15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05-08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05-20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03-17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04-28
《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04-10
劃時代的發現教學設計04-28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一)11-12
“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教學設計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