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教學設計(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黔之驢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黔之驢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認識事物本質,駕御并征服客觀事物。
2.了解寓言特點,學習賞析寓言的方法。
3.鞏固文言文知識,積累文言文詞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理解課文主旨。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分析寓言中的形象,準確把握寓意。
2.難點:對文言詞語的理解、領悟。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廄(打一字)驢
2、從這些成語,你能總結出古人對驢的大致評價嗎
非驢非馬、好心做了驢肝肺
借坡下驢、驢唇不對馬嘴
騎驢倒墮、騎驢覓驢
騎驢索句、卸磨殺驢
騎驢吟灞上、三紙無驢
小結:古人似乎對驢子不是很看得不起,總是把它們看成是一種蠢笨、愚昧的象征。
二、走近作者
1、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又稱柳柳州。死后其文章由劉禹錫整理為《柳河東集》
三、文體常識
寓言:一種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
柳宗元的寓言,繼承了先秦諸子的寓言短小精悍,寓哲理于形象的傳統,并有所發展。他的寓言善用各種動物擬人,抓住其某一特性予以夸張,以寄寓哲理,諷刺政敵,抨擊社會丑惡現實。代表作《三戒》借麋、驢、鼠嘲諷“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的人物。
正是由于柳宗元的大量創作,寓言才得以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
四、初讀課文
1、聽錄音,然后自由、大聲朗讀課文。
2、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3、用自己的語言,以講故事的形式給同學們大致講一下這個故事。
檢測略
故事大王評選現場:從前啊!在黔地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重慶、貴州一帶沒有驢子……
觀看動畫
五、精讀文本
1.結合注釋,疏通文句,通過反復的朗讀,基本理解文意。
2.組織學生互相翻譯。
3.教師根據學生翻譯的情況檢查一些重要語句。
4.組織學生再次互相翻譯。
疏通字詞略
補充小助手:
船載以入:用船(名作狀)
至則無可用:到了
稍出近之:漸漸
且噬己也:將要
蹄之:用蹄子踢(名作動)
技止此耳:只
盡其肉:吃光(用做動詞)
一字多義
1、以為神=以(之)為神;把(它)當作神
2、以為且噬己也: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
3、虎因喜:因此,因跳踉:于是
4、益習其聲:漸漸,稍近益狎:更加
5、然往來視之:然而,憖憖然:……的樣子
翻譯技巧:翻譯古文,首要的是要掌握“補”、“順”、“選”、“活”四種方法。
補——添補加主語、賓語、介詞、量詞等成分,使其符合現代漢語語言習慣。
順——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
選——一詞多義翻譯時,必須結合語言環境和事理邏輯選擇合適的義項。
活——對于一些古今異義詞要用現代詞匯替換。
例:1)至則無可用,放之(于)山下
運到之后,卻沒有什么用處,就把它放在山下。
(2)蔽林間窺之
譯:(老虎)隱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它(驢子)
調整語序/替換詞匯
(3)莫相知=莫知相
譯: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4)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譯:(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態度更加隨便,并帶有戲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撞它,冒犯它一下
(5)驢不勝怒,蹄之。
譯: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了老虎。
總結:有人用“信”“達”“雅”三個字來作為翻譯的標準:。
“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忠于原文。
“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
“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
六:分析文本
以小組為單位,
1、從文中劃出表示老虎認識驢的心理活動的詞;
2、找出描寫老虎動作的詞;
3、找出文中描寫驢子的詞
1、虎認識驢的心理過程:以為神-莫相知-以為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者-終不敢搏-技止此耳
2、文中寫虎動作的詞(從中選擇一組試作賞析)
蔽、窺、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大駭、遁、恐懼
近之、視之、近出、一再試探、生性膽大
蕩倚沖冒、工于心計
跳踉、斷、盡、去、干脆利落志得意滿
3、驢的形象
龐然大物、形體、本質特征
表面現象
一鳴、聲音、大而無能,虛張聲勢,外強中干。
蹄之、絕招、黔驢之“技”
七、文本延伸
1、課本劇表演
如果你是導演,你將如何挑選演員對他們的形體、相貌有何要求
如果你是“驢”或“虎”的演員,你是如何理解你所扮演的角色的你將通過哪些技巧塑造你要扮演的角色
如果你是念旁白的演員,你覺得用白話文念好還是文言文念好為什么
編演要求:
學習小組內合作,最后挑選三名同學,一人念旁白,另兩人分別扮演驢和老虎。表演前要仔細揣摩角色的心理、動作和神態特征,努力再現作品的精彩畫面。老虎的心理活動用內心獨白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尊重作品的前提下力求有個人的創造。
祝演出成功!
2、演員感言:
老虎感言:
1、對于驢子我一開始有些害怕,但是放棄我又不甘心,放棄也不是我的性格。所以就用各種方法試探它,最后還真讓我試探出來,原來是個沒用的家伙,讓我飽餐了一頓。
……
驢子感言:
1、我覺得我很冤枉,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被送到這個鬼地方,沒有我的同伙,只有一片大森林。看來沒有車,也沒有磨要我拉,我無所事事在這兒,最后還莫名其妙地被一只老虎給吃掉,可誰都知道我并不擅長“相撲”啊!
……
3、奇思妙想
如果你是一只僥幸逃離虎口的驢,面對血淋淋的現實,你會何去何從是直面慘淡的“人”生,超越舊我,還是聽天命,坐以待斃
請展開你想像的翅膀,大膽地想像吧!
黔之驢教學設計 篇2
創意說明:
本篇文字較簡練,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引導他們用“三看一查”(即看課文、看注釋、看“探究·練習”)的方法讀懂課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學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點。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讀懂寓言的情節。
3.通過對比“驢和“虎各自的形象特點,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聯系實際談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步驟: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讀課文。
二、檢查自讀情況,學生對照注釋邊讀邊講,教師適當點撥、補充。
1.讓學生熟悉古今詞義的變化。
2.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重點詞語的翻譯:
①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船,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詞充當狀語。現代漢語中除時間名詞外,名詞一般不能充當狀語。
②驢不勝怒,蹄之。
蹄,踢。這里作動詞用。
三、全班齊讀課文,指名學生復述大意。
四、再讀課文,把握全文的情節。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故事發生的背景:“黔無驢”“船載以入”。這樣安排一可見其是外來戶,二來鋪墊虎被迷惑的情節,三來暗說其形體龐大。
②當驢出現時,“虎見之的最初反應是什么?為什么會如此?虎的最初反應是“以為神。因為從來沒有見過,而且“龐然大物也”,所以覺得神奇。
③虎對驢的態度有改變嗎?從哪里看出?虎對驢的態度有改變,如:“蔽”“窺之”,“近之然”,“遠遁”“甚恐”,“覺無異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蕩倚沖冒”,“跳踉大?”等。虎的態度變化為:恐懼—懷疑—挑釁
④故事的結局是什么?
結局:“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五、讀完寓言后,你覺得驢、虎這兩個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點?
師生共同討論、概括:
黔驢:龐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裝腔作勢,借以駭人,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蠢物。
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戒懼心理;它反應迅速,行動靈活。謹慎小心,善于觀察,反復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后,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于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諷刺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的、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我們既可以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從虎吃掉驢這一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強大的東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而勝之。
七、作業。
1.解釋下列每組中加點的詞。
好事者船載以入()以為神()以君之力()
以為且噬己也()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然往來視之()船載以入()稍出近之()
驢不勝怒,蹄之()技止此耳()盡其肉,乃去()
2.用“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造句。
黔之驢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的寓意。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講一則笑話。
笑話中的雞媽媽通過自己的聰明戰勝了貓,保護了自己的孩子。現在有這樣一頭驢,它要比雞媽媽的體形龐大得多,可是卻沒有雞媽媽那么聰明,它的結局怎么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瞧瞧。(板書課題)
二、出示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說說的寓意。
三、目標的實施:
1、范讀課文,讓學生注意不會讀的`字的讀音。
2、自由朗讀。
3、齊讀。
4、自由朗讀課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學一組,共同完成。)
5、檢測。
6、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虎剛剛見到驢時,表現怎樣?
(2)虎發現驢有幾樣本領?它為什么敢接近驢呢?
(3)驢的結局如何?
(4)你如何來驢和老虎?
(5)你覺得有什么寓意?學生讀并且思考討論。
7、提問:給你什么樣的啟示?(思考幾分鐘?)
8、老虎在吃了驢這個龐大的動物之后,它的名聲大震,不多久,它便成為了百獸之王。可是,它逐漸地驕傲起來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動物放在眼里,而且到處欺負弱小的動物。動物們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好事者運來來了一頭驢,這頭驢從其他動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頭驢的遭遇后,它決定為他們驢子家族洗刷恥辱。大家想知道結果怎么樣嗎?那好,請大家發揮你們的想象,用你們的聰明才智來將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吧!(分組)
四、: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黔之驢,從而我們應該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好本領,如果光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話,那我們也就只會像那頭驢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學好本領,遇到事情多動腦筋,相信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夠克服。老師祝愿大家能夠好好學習,打好基礎,為有一個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奮斗。
黔之驢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品位精彩詞句,感受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
2理解故事寓意并得到啟示。
3積累文言詞語并進行適當歸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位精彩詞句,感受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
理解故事是對那些徒有外表、實質虛弱無能的人的諷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的記憶里,一定珍藏著許多成語。今天,請大家說說你所知道的帶有動物的成語。(學生發言)今天我們會學習一個成語:黔驢技窮,它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讓我們一起學習這篇寓言,看它講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二初讀文章,正音正字。
1散讀課文,借助工具書以及書下的注釋,讀準字音。
慭(yìn)駭(hài)遁(dùn)狎(xía)(hǎn)
2聽錄音,再現故事情景。
(1)聽錄音,注意停頓和注音。
(2)散讀。探究
3請一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點評。
4全班齊讀。
三再讀文章,復述內容。
1結合書下注釋讀懂課文并嘗試復述課文,小聲讀并翻譯。
落實好重點字詞:船:用船。蔽:隱藏。窺:偷看。稍:漸漸地。慭慭然:小心謹慎的樣子。遁:逃走。且:將要。噬:咬。異能:特殊的本領。習:習慣。狎:親近而不莊重。計:盤算。蹄:踢。去:離開。
2交流。(哪位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呢?)
四深入文本,品讀字詞。
1驢是“龐然大物”,但“止技此耳”,它有哪些“技”?“止”表明什么?
“鳴”和“蹄”是驢的技能,“止”是只不過的意思,表現出驢看起來很強大,其實沒什么本領的實質。
2“虎”是怎樣逐漸認識、對待驢的?圈劃描寫虎的心理活動和動作的關鍵詞句,抓住字詞,品讀批注。
“蔽”“窺”勾畫出虎既好奇,又害怕的心情。
“駭”“遁”進一步刻畫了虎的恐懼心理。
“稍出近之”、“往來視之”、“近出前后”、“蕩倚沖冒”寫虎一再試探,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于心計。
“跳踉大(口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寫出了虎的果斷、干脆利落,志滿得意的情態。
五質疑研讀,把握寓意。
1大家在朗讀的過程中不知有沒有發現本文題目是《黔之驢》,可是文中寫驢的卻只有寥寥幾筆,寫虎的卻筆墨很多,那題目為什么不是《黔之虎》呢?
盡管文中寫虎的筆墨非常多,從開始的畏驢,到中間的察驢,再到最后的吃驢都寫了,但這些變化過程均是圍繞著對驢的觀察和反應作出的。課文的主題是驢而非虎,課文的寫法是以虎襯驢,本文寫了虎的謹慎精明,也就暗寫了驢的麻木、愚蠢。因而題目應該用“黔之驢”,而不能用“黔之虎”。
2寓言,或諷刺或有明顯的教訓意義,用借此喻彼、以小見大的手法,將大的道理隱藏在小的故事之中,讓讀者去領悟。
黔驢技窮這個成語比喻什么情況?齊讀p133比喻說理的知識卡片。
3小結: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黔之驢是個龐然大物,卻只有“一鳴”,“蹄之”兩種防身之技,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無能的事物。老虎:在沒有弄清對方底細之前,存有成懼心理;它謹慎小心,善于觀察,反復試探,在摸清驢子的底細以后,反應迅速,行動靈活,大膽果斷地攻擊對方要害,立即致敵于死命,是一個機智、勇敢的形象。作者只不過借驢的形象,通過寓言這種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諷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實質虛弱無能的人。
六布置作業:
1積累實詞:“船”、“蔽”、“窺”、“遁”、“噬”、“狎”、“計”等詞的含義,并進行歸納。(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2作者借驢諷刺了生活中怎樣的人?寫一段150字左右的讀后感。
3從虎的身上我們能夠得到什么啟示?寫一段150字左右的讀后感。
(1必做,2、3二選一)
七板書:
黔之驢
柳宗元
虎、驢
懼龐然大物
識
吃、技止此耳
黔驢技窮:諷刺徒有外表、實質虛弱無能的人
精明愚蠢
黔之驢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翻譯文言文。
3.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學習"龐然大物""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
4、教育學生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教學重點:
(1)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學會翻譯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1)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
(2)學習"龐然大物""黔驢技突"這兩個成語。
教學方法:導讀討論
教學手段:CAI、錄音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所謂"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過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所以,我們閱讀本文時,要理解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個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予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被貶官永州、柳州。在十幾年的貶逐生活中,他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覽了一些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文。這階段雖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學上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目標2)
"有好事者船載以人""船載":用船載。以:連詞,相當于而。
"放之山下。虎見之"這兩個"之'獎代詞,指驢。
"龐然大物也":判斷句,也:表判斷語氣。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聲"益:更加。
"終不敢搏"終:始終。
"稍近":漸漸靠近。
"蹄之":蹄:名詞用作動詞,用腳踢。
以為:以為神。把(它)當作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闞于是
3.文中寫虎從畏驢到食驢的過程分為六個層次,請找出各層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詞語。(目標3)
(1)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稍出近之,
黔之驢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有關文言字詞的用法,能口譯全文。
2、分析驢、虎兩個寓言形象的特點,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
3、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掌握本文有關文言字詞的用法,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老虎的心理、動作描寫來分析老虎認識驢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常會遇到一些成語,他們中有不少就來源于我國古代寓言故事。成語“黔律計窮”就是一例,他來源于我國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驢》,提到寓言,我們應該比較熟悉了,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寓言的特點?(語言是一種文學體材,它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
二、介紹作家作品
三、整體感知課文
1、點名學生試讀
2、正音
黔(qián)好事者(hào)窺(kuī)慭慭然(yìn)駭(hài)遁(dùn)噬(shì)搏(bó)狎(xiá)跳踉(liáng)口闞(hǎn)
3、全班齊讀
四、疏通字詞
1、置疑
2、字詞訓練
五、朗讀課文并復述大意
六、課文分析
1、課文對驢進行了那些描寫?
2、是分析驢的形象特點?
3、課文對虎進行了那些描寫?
4、由這些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可看出老虎認識驢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表現了老虎怎樣的性格?食驢的動作有表現了老虎怎樣的性格?
5、理解本文的寓意
黔之驢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懂得無所畏懼、敢于而且善于斗爭,就一定能戰勝貌似強大的東西的深刻道理。
2、翻譯文言文;學習本文心理和動作的細致描寫;理解本文內容和寓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龐然大物”、“黔驢技窮”等成語。
2、學習細致逼真的心理、動作描寫,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當素未謀過面的一只驢和一只老虎見面了,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寫的一篇寓言故事。
2、哪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柳宗元?(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教師補充小結)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調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稱“柳柳州”。
《黔之驢》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統治者的昏庸無能,殘暴兇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臨江之麋[mí]》《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認為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其作品文學藝術價值極高,和韓愈合稱“韓柳”,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記散文“永州八記”流于后世。著有《柳河東集》。
師: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往往用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
二、分析新課
1、導入:同學們,有一句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要多讀才能領會其內容,尤其是文言文。好,下面就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散讀課文,讀出感情注意節奏,還要注意手中的筆,也應該動起來。圈畫出文中生字讀音。)
師:好下面再來聽課文錄音一遍。注意自己剛才練讀與錄音比較。
師:現在,老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哪位同學來讀?請舉手!(生讀)
師:讀得很流利,請坐。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有沒有覺得他讀的有不足的地方?
(糾正)其他同學還有沒有?
師:注意“載”,讀四聲。
生:表示年的時候才讀三聲,表示運輸時讀四聲。
生:“踉”,左形右聲,跳躍的意思。
師:剛才大家聽得很仔細,那我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字、詞容易讀錯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讀錯破句的?來提醒一下大家,你認為字、詞、句在讀得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生:懀字形很難。我們可以這樣來記:狗來了心里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謹慎的樣子?nbsp;
生:黔,要注意右邊沒有點,這點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貴州。
師:好,我們已經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詞熟悉了一下,那現在應該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吧,我們一起來把這篇課文正確流暢地朗讀一遍。
師:沒有錯誤,很好,很流暢。
2、師:現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遍,講給同桌聽,一會兒請同學講給大家聽。
3、讀完課文后,請大家分組討論結合注釋或工具書對文章進行翻譯,注意一些重點詞。教師指定每小組的翻譯范圍。
教師板書重點詞:
船--用船(名當狀語)蔽--隱藏、窺--偷看
稍--漸漸地、憖然--小心謹慎的樣子、遁--逃走
且--將要噬--咬、異能--特殊的本領
狎--親近而不莊重、計--盤算
跳踉--跳躍、蹄--踢(名作動)、近--靠近
止--通“只”、不過意思、技--技藝、本領
勝:禁不住(不勝:不能承受)、盡:吃光(用做動詞)
師:我叫兩位同學上來把黑板中重點詞的意思寫出來。
師:歸納幾個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①以為
以為且噬己也:認為
以為神:把(它)當作
②之
黔之驢:的,結構助詞。
放之山下
虎見之
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
它,代詞,代驢。
③然
龐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詞詞尾,解釋為“……的樣子”。
師:好,下面我們派兩名代表上講臺前說出文言文翻譯,教師予以指正。(生譯)
譯文: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后卻沒有什么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于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為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為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么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闖蕩、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于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師:很好,我們發現,其實這個故事字數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個字,我們卻可以看到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動的,應該說不愧是大文學柳宗元寫的。
3、再讀
師:我們剛才讀的很正確,但現在我們再讀,但跟剛才不一樣,這次能否通過讀把驢的性格特點,老虎的性格特點讀出來,至于怎么讀,就看你們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會我們同樣請一名代表來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讀)
師:請一個同學來朗讀一下。
師:聽得同學,覺得他讀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說你覺得他讀的還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強的地方?
生:我覺得要讀出老虎的狠,特別在讀吃驢的時候
師:那你能不能讀一讀。
(生讀)
師:好,讀得更有力了。你覺得哪兩個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點。
生:斷、盡
師:對。這兩個動詞最能體現。(板書)
師:剛才講到老虎害怕驢,那還有沒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憫遠遁,往來視之,終不敢搏
師:這里有個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窺(板書)
師:把窺換成看、觀察行嗎?為什么?(生答)
生:這里面有2個過程,往來視之,又近其身。
師:他考慮的很周到。剛才在讀“技止此耳”時,大家讀的狠好,我們來稍微揣測一下,當時老虎心理師怎樣的?
生:高興、得意、竊喜……
師:原來害怕,現在知道他沒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來以為是龐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鳴、一蹄,用完就沒有技能了。這就是所謂的黔驢之技,所以現在我們用這個詞語來形容僅有一點點本事,如果一點本事都沒有了就是黔驢技窮。(板書成語)
師:綜合板書來看,驢落虎口,兇狠聰明的老虎、外強中干的驢,我們結合注意點,把特點讀出來。
(全班一起讀課文)
師:你覺得驢能避免悲慘的結局嗎?
生:不能,他沒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聰明,知道試探驢。
生:知己知彼。
師:很好,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故事來說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評諷刺一些行為。那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生自主發言)
師: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辦?
生:再學點本領
生:逃跑
師:小結。主要是要有真才實學,才能立足于社會,這也是老師送給你們的話。
三、奇思妙想編故事
柳先生害驢不淺,自從《黔之驢》之后,驢的名聲一敗涂地,驢成了蠢笨的代名詞,咱們來為驢翻案。讓驢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老虎。題目可以使《黔驢新編》《川之驢》
四、作業
1、收集跟動物有關的成語或寓言,為單元活動做準備。
2、做文言重要字詞的積累,不懂得地方標出,下節課一起來釋疑。
板書:
恐窺駭--龐然大物
鳴、蹄︱--黔驢之技、黔驢技窮
︱
喜、斷、盡
教學反思:
通過引、讀、演、思、品五個環節來完成本課,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
1、引
引導學生回憶柳宗元的舊知識。
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柳宗元的介紹
2、讀
自讀、點讀、評論、修正
多種方式的讀,同桌翻譯,同學糾正
3、演
根據文意現場表演
師生共同概括老虎驢的特點
4、思
老虎吃掉驢的過程,心理變化
啟示
5、品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動作
小結:以作者為線索,連接課堂內外新舊知識,形成知識網絡,通過小組討論弄懂意思。再由老師點評強調,可以調動學生的主題意識,讓學生既在合作中學習了,又能強化基礎知識,加深自己的理解。通過表演讓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樂得學習了。拓展延伸里讓同學們自己編故事發揮創造力。總之,盡量做到讓古文不古,讓課堂快樂。
【黔之驢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黔之驢》教學設計03-09
黔之驢優秀教學設計02-09
黔之驢教學設計及反思02-23
黔之驢教學設計及反思02-23
《黔之驢》精品教學設計11-19
《黔之驢》教學設計范文11-26
讀《黔之驢》有感01-09
讀黔之驢有感12-13
黔之驢閱讀答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