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一些區域存在著“方言”和地方節日,理解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初步了解一些地方節日和當地的環境、資源的密切關系。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比較社會事物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了解我國一些區域的“方言”和地方節日,使學生初步認識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感受我國文化的區域性;知道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了解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人民帶來的富裕。
教學重點
知道一些區域存在著“方言”和地方節日,理解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師生收集有關我國地域性節日的圖片和資料。
2.侯寶林的相聲“戲曲與方言”。
3..搜集有關“方言”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上新課之前老師想和你們說兩句話,但這兩句話與眾不同,你一定要認真聽喲,看自己是否明白它的意思。教師用方言講話,學生認真傾聽。
教師用方言表演“老師(si),我腿(tei)疼。”“你的鞋(xiai)子呢?”“我投(tei)出去了。”
教師導入新課:前幾課,我們了解了祖國各地不同的衣食住行,今天我們來了解祖國各地不同的`語言文化和節日文化。
2.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
(二)新授課
一、談方言
1.課前,老師讓大家查找了有關方言的資料,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方言?(大屏幕出示方言的定義,并指名讀)
2.誰能說一說本地有哪些特色方言?(學生交流,教師總結)
3.師講述一些外地方言引起的笑話。
4、然后出示書本上的案例:我們班有同學嘲笑新轉來的郭化,嫌他說話有口音,太難聽。他們這種行為對嗎?為什么?你認為該怎么做?
師生互動、討論、小結。
明確:中國各地方言具有豐富性和獨特性,不能歧視地方方言,對同學的鄉音不能嘲笑,要真誠交流、幫助,同時要知道國家大力提倡推廣普通話,我們要養成講普通話的良好習慣。
二、欣賞相聲《戲曲與方言》
1.通過剛才一系列圍繞方言的活動,大家對方言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
2.學生匯報。
3.組織學生討論“方言”的利與弊。(利:體現家鄉人的親情,海外游子倍感鄉音的親切。弊:不同區域人們之間交流困難。)
4.教師小結:鄉音,體現了家鄉人的親情,但不同區域人們之間交流困難。
5.那么推廣普通話有什么意義?(學生討論后回答)
6.教師小結:大力推廣、積極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利于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推廣普及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促進人員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統一的大市場。我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三)地域性節日
1.學完了普通話,我們現在就可以到全國各地走一走,看看有什么特色節日?課前,老師留了作業,讓同學們搜集一下有關我國不同區域特色性的節日,不知同學們搜集的怎樣,現在把小組資料匯總分類一下。
2.小組討論,匯總資料。
3.(大屏幕出示地方性特色節日的情景圖片:龍舟節、風箏節、冰燈節等)提問:知道這是哪里嗎?
4.根據大屏幕圖片與查找的資料對號入座,并介紹該節日。(師隨機給予表揚、肯定和補充。)
5.把這些節日放在一個統一的地方,那肯定玩兒得很痛快呀!這樣做,行不行呢?
這些節日能不能成為全國性的統一節日呢?(不能,地域性節日和當地環境、資源有密切關系。)
6.學生討論回答。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同學們都有哪些收獲呀?(生談收獲)
板書設計:
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
不同地域的方言:
利:體現家鄉人的親情,海外游子倍感鄉音的親切。
弊:不同區域人們之間交流困難。
推廣普通話的意義: 消除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 地域性節日:龍舟節、風箏節、冰燈節、開齋節、三月三對歌節
【語言文化與節日文化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文化瑰寶與文化泡沫閱讀答案01-21
傳統文化儺文化09-25
中班語言活動教學設計04-14
與春節有關的民俗文化01-08
2017漢語言文化大賽培訓題目及答案05-29
傳統節日中秋節月餅文化09-15
中國清明節的文化與習俗10-20
大班語言教學活動設計07-24
2017小學生漢語言文化大賽培訓試題05-29
文化班級口號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