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7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 1
【內容標準】
列舉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提倡民主和科學、文學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基礎知識。
歸納整理: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代表人物、主要內容、主要陣地、地位作用等。
2、過程與方法:
閱讀教材內容涉及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出現的文學作品,培養自己良好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客觀地評價新文化運動,學習正確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新文化運動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它弘揚民主與科學,反對傳統腐朽的思想、意識和觀念,促使人們積極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樹立起民主、科學的意識和信念。
【教學要點】
要點:新文化運動
重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貢獻、主要內容以及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難點: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評價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出示:袁世凱身著古裝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圖片。
思考:
民國初建,身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樣子,忙于祭孔祀天?補充介紹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后迫不及待地從“臨時”到“正式”到“終身”總統的簡要過程,繼而倒行逆施、企圖圓皇帝美夢的歷史事實。說明袁世凱為維護專制統治,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新課探究】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背景
封建復古思潮泛濫。(袁世凱賣國媚敵,復辟帝制;北洋軍閥分裂與混戰,使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這是因為缺少一場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缺乏民主與科學的覺悟。)
2、開始的標志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標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3、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
4、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
5、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或口號):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學(Science“賽先生”)。其實質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領域中的繼續。
6、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1)前期:
①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與迷信;
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斗爭鋒芒直指封建正統思想——孔孟之道)
(2)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
7、文學革命
(1)興起的標志:1917年初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掀起了文學革命,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2)主要作品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第一篇白話小說)
8、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
李大釗是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熱情歌頌俄國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這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著。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革命提供了嶄新的思想理論武器,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轉變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論的準備。
9、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①性質上,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
②它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引導人民同封建專制與封建思想展開徹底的斗爭,打破了傳統的。精神枷鎖,促使人們更加積極地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
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發展: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轉向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④但新文化運動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于歷史新事物的鑒別和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
(2)感受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義。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欣賞白話詩《教我如何不想她》,剛才我們欣賞的是劉半農先生于1920年在倫敦時寫的一首白話詩,《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國的文言中,第三人稱代詞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沒有男女性別區分。在“五四”運動之前,“他”字兼稱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時間,“伊”字則被用來專指女性第三人稱。
1918年,劉半農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號首次發表了《她字的研究》一文,在此文中他最先“她”字專作女性第三人稱代詞。誰知,一個“她”字在文化界竟引起強烈反響。1920年劉半農在英國倫敦將《“她”字問題》寫好之后,寄給當時發表過幾篇論辯文章的上海《時事新報·學燈》欄。此文寫成于1920年6月6日,發表于1920年8月9日;發表之后,又收入《半農雜文》集中,獲得了廣泛認同。漸漸,“她”字便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出現在文章書籍中,并最終為人們認可并廣泛使用;就連劉半農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來得及深入解說的“它”字,現在也成為人稱之外的其它物名的確定代詞而廣泛運用。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過后,女性的第三人稱便漸漸為“她”字替代,表示物的稱呼也有了“它”字。這兩個字,沿用至今,這個成績,是由“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的劉半農先生創獲的。新課:板書《新文化運動》,今天我們學習新文化運動,我們將從新背景、新人物、新內容、新形式、新發展和新意義這幾個方面來討論。
一、新背景:“新”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愛(中華民國成立后,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
“新”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二、新人物:陳獨秀——1880—1942曾留學日本,創辦《新青年》,提出民主科學。李大釗——1889—1927曾留學日本,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魯迅——1881—1936曾留學日本,代表作《狂人日記》。胡適——1891—1962曾留學美國,首倡白話文寫作。
三、新內容:材料一“拋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陳獨秀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也就是提倡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反對封建獨裁;材料二:“國人等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即民主并重。” ——陳獨秀《敬告青年》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強調的是用自然科學一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反對封建愚昧;陳獨秀《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他說:“我們現在認定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學?民主:指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學:指自然科學及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材料三:我翻開歷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仔細看了半夜,…滿本都寫著“吃人”。——魯迅《狂人日記》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強調從個人有獨立自主權利的觀點出發,提倡獨立思考,反對依附古人,反對盲從封建權威,反對做習慣勢力的奴隸。要求從封建傳統下解放人的個性與才能,使其能夠得到自由的發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
材料四: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反對模仿古人,反對言之無物。斗爭鋒芒直指孔教,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提倡民主和科學在今天過不過時呢?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讀新文化運動的主旨。(生齊讀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
四、新形式: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材料:胡適積極倡導白話文運動,但有些喜愛文言文的人有抵觸情緒。有人開玩笑說:“白話文語言不精煉,打電報用字多,花錢多。”胡適笑著說:“不一定吧,有位朋友給我打電報,邀請我做行政院秘書。我不愿意從政,決定不去,就用白話文復電拒絕了他。”請同學們試著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各擬一份電報。
胡適先生的電文如下:干不了,謝謝!
五、新發展:
師: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年大戰后的歐洲人充滿了憂慮和悲觀,連西方人自己都對自身的文明表示懷疑。世界的形勢和國內的現實使國人感到資產階級思想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是什么事件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呢”?(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聲終于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擁有事實的理論,具備了征服人心的說服力。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決定人類命運的已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是社會主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讓新文化運動有了什么樣新的發展呢?李大釗等人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進入到一個新時期。
六、新意義:
新文化運動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生回答。 中國新文化運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它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第二,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是,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一點一直影響到后來。
七、小結板書:
新背景:“新”思潮新文化運動“新”經濟新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新內容:四提倡、四反對新形式: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新發展: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意義:思想大解放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作業:長江全能學案P22——23頁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 3
一、教情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運動是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思想,反對封建獨裁的統治。第二個階段講述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知識分子大轉型,逐漸成為了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從而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抽象思維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在教學中要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的方法不斷的啟發、點撥、糾正。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本課要求(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本課將要實現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主要陣地、代表人物、旗幟、活動基地。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從而增強在新時代條件下民主與科學的意識。
2、通過學習本課,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
3、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對學生進行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二)難點: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孔子思想。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提供大量的圖片、文字或視頻等素材,引導學生有興趣的學習基本知識并進行適當的探討。)
(二)“創設問題”教學法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相結合。(注重史料教學,力爭論從史出;創設情景,巧妙設問、引導和點撥;自主學習、探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三)學生預習并完成預習學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設疑引入
本單元的課題叫《近代化的探索》,中國自近代以來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自強不息的中國人便不斷地進行抗爭與探索,希望能夠挽救國家的危亡,由此,地主階級洋務派展開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了維新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掀起的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多媒體展示)。他們分別從哪些方面意欲救國呢?(科技、政治制度)但結果如何?(學生回答后),對,之前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那時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依舊沒有改變。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現沉悶、彷徨。那么,中國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國富強的前途何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新文化運動!
(二)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教師引導]由兩幅背景圖引入
第一幅圖講了什么事請?這一事件在思想方面的重要成果是什么?第二幅圖上是誰的畫像?說他是竊國大盜,為什么?他在當時的中國建立的是什么樣的統治?(可以結合書上40頁的“祭孔”丑劇)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①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深受知識階層歡迎。
②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專制,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
[教師引導]兩股思潮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而當時的中國民眾是什么樣的呢?一起看一段魯迅《藤野先生》節選的內容。在這段文字里你看到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
[學生回答]他們麻木,毫無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過渡并設問:是啊,正是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毅然棄醫從文,所以當時很多知識分子都覺得要想中國強大,從國民這方面必須怎么做?
[學生回答] 進步的知識分子認為必須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
2、新文化運動的過程
[教師引導]在新舊思潮激烈沖突的背景下,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面對袁世凱的復古逆流采取了直接的行動來追求自己的民主。在追求民主的先進知識分子中,陳獨秀是杰出的一位,那么請大家結合教材概述一下,陳獨秀是如何追求民主的。
[教師引導]結合教材,想一想這里說的兩位先生是指什么?英語課代表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德先生是英文“Democracy”意思是民主,賽先生是英文“Science”意思是科學;具體就是提倡民主反對專制獨裁,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和盲從。[板書]這樣陳獨秀第一次在中華大地上揮舞起了民主與共和這兩面旗幟,同時揮動這兩面旗幟的還有胡適、魯迅、李大釗;[板書]他們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師過渡]我們再來看一個新文化運動期間發生的一個故事。【課件展示內容】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有一位北京大學的學生父親生了重病,家里人給他父親請了一個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給他父親算了一卦,算你們家要沖喜;于是他的家人安排他和一個從未某面的女子成親。他不敢忤逆家人的意思,于是回家和那個女子成親了。回到學校之后他漸漸接受了新思想,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多么的荒唐,于是他寫信回家要求和他妻子離婚,但他妻子想不通,認為自己生是這家人,死是這家鬼。收到來信后,她上吊自殺了。
[教師引導]針對故事中的現象,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提出了什么口號,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這是封建社會中某一個家庭的故事,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悲劇?
[學生回答]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家長專制、迷信思想、女子三從四德這樣的舊道德。
[教師引導]針對故事中的悲劇,新文化的倡導者們又提出了什么主張?[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具體是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板書]新道德指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新思想道德;舊道德指的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大力提倡新道德,猛烈抨擊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這里解釋一下,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三綱充滿濃厚的封建專制色彩,上面材料故事的悲劇也就是“夫為妻綱”的帶來的,所以三綱應予以批判;而五常“仁、義、禮、智、信”,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學們想一想,客觀的說,五常是不是應該區別對待呢?[教師過渡]為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又提出了文學革命,即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改革文學內容。首舉文學革命大旗的是胡適先生,1917年他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板書]
[教師引導]大家已經接觸文言文了,那位同學能談談自己學習文言文的感受?語文課代表你來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回答]難懂[教師引導]語文課代表說難懂,大家認同嗎?我再補充一點,還很難背吧。一般文言文結尾都會留下四個字給你們。背誦全文。大家可能覺得文言文學習很辛苦,那我可要告訴你們,其實你們已經很幸運了。1922年以前的所有教材都是文言文;勾三、股四、玄五。數學課代表這是什么定理。
[學生回答]勾股定理
[教師總結]很好,大家看到了吧,數學都是文言文啊。那么胡適先生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你們支持還是不支持呢?
[學生回答]支持[教師過渡]可使用文言文是傳統知識分子文化的象征啊!胡適先生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讓很多人不能接受,甚至是一些青年學生。我們來看一段材料。
【課件展示內容】
有一次,胡適在北大講課時候,說白話文通俗易懂,簡潔明了,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時候;有個學生舉手就站起來了,對胡適先生說,胡適先生你說白話文比文言文簡單,我認為不對,比如說你媽死了,白話文拍電報該這么拍吧,“尊敬的胡適先生你好,你母親不辛病逝,收到來信后請速回家”文言文就簡單了“母亡速歸”瞧文言文比白話文簡單吧。胡適聽了也不生氣,他說這么著吧,我出了一道題,你們呢用文言文,我用白話文,我們看誰簡單。題目是這樣的:“有人請我去做行政院做官,可我不愿去,你們幫我寫封信回絕他。四十多個位學生在下面寫,最簡單的十二個字:“才學疏淺,難堪大用,不堪從命。”胡適先生五個字:‘干不了,謝謝。’
[教師總結]通過這個故事你們覺得白話文簡單還是文言文簡單呢?在文學革命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還有魯迅,他為我們留下了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教師過渡]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讓中國人民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板書],也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請大家閱讀教材,找出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意義?[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李大釗熱情地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歡呼著“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為了擴大宣傳,他還辦了《每周評論》這份報刊,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從此以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認識馬克思主義,并以此作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人民,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時期。新文化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教師引導]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呢?閱讀課文,找出它的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教師過渡]【課件展示內容】
材料一:錢玄同認為要想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縛,“唯有將中國書籍束之高閣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滅”中國文化,廢止漢文,采用世界語,等等。
[教師引導]你認為這種看法準確嗎?由此你認為新文化運動存在著怎樣的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后來。”
[教師過渡]【課件展示內容】
材料二:日本明治天皇在明治維新時期曾說過,我們今天穿上了西裝、吃上西餐,坐上了火車、輪船,跳起了西式的交際舞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誰,來自那里,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的文化傳統是什么,如果我們丟棄了這些,那我們日本人還用什么來向世界證明自己是日本人呢?[教師引導]兩段材料對比,同學們你們更認同誰的觀點?我們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應該持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批判地繼承、改造和創新,與時俱進。
(三)課堂小結:
(四)作業布置
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認識今天“尊孔復古”的文化現象?對待傳統文化我們又應該持何種態度?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如《新青年》的創辦、新文化運動的“四提倡,四反對”等;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進步性;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中的基礎知識。
(2)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發展;民主與科學的主要含義。
(3)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背景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的辯證關系。
(4)探究在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中,新文化運動對于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探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和在中國傳播的原因和基本情況。
2過程與方法:.
(1)以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地名、刊物為話題,聯系講解,史料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的能力,培養“論叢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一時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比較豐富的,在教學時適當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作用及影響。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及全面評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圖片《北大鐘聲》,20世紀初的北大可以看見這樣的`畫面,這些先生們都是校長蔡元培請來的,你認識誰?
當時的北京大學各種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僅包容了拖著長辮的舊學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進步青年教師。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場改造國民性的思想解放運動,書寫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場運動即新文化運動。
2、新知介紹
新文化運動(1915—1921年):
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起于1915年《新青年》的創辦,下限三說,一說1921年,一說1923年,一說1927年,筆者取1921年說(中國共產黨成立)。一般認為,1918年是其分水嶺,前期是反對封建舊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新文化,后期是以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為主。
背景:
(1)政治上:
①列強加緊侵略中國:
如1915年與日本正式簽訂《民四條約》,以二十一條為基礎,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
②袁世凱復辟帝制:
1915—1916年,建立君主立憲制,反對者政治上有護國運動,思想上有新文化運動。
③軍閥割據混戰:
1916年袁世凱去世,北洋軍閥分裂,地方軍閥崛起,進入軍閥混戰時期。
以上這種政治局面,外有侵略加劇,內有帝制復辟、軍閥混戰割據,中國的先進分子力圖改變,尋找新的出路。
(2)經濟上:民資進一步發展(“黃金時代”),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中的基礎知識,如《新青年》的創辦、新文化運動的“三提倡,三反對”等;
(2)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和發展;民主與科學的主要含義;
(3)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背景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的辯證關系。
(4)探究在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歷程中,新文化運動對于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以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地名、刊物為話題,聯系講解,史料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的能力,培養“論叢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掌握新文化運動是先進的中國人為振興中華、改造黑暗的舊中國而進行的新的探索。
(2)中國要富強,必須要提倡民主與科學。在學習中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表現出的無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3)引導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和多元價值觀看待東西方文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和主要內容
難點:新文化運動的評價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談話法,講述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表格1840年——1912年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復習上節課內容,由此提問:以上各派的救國方案結局如何?我們從中能得到哪些啟示?——先進的中國人繼續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由此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新課講授: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問題1:結合以下圖片材料思考新文化運動在經濟、政治、思想方面興起的背景分別是什么?
師:多媒體展示三組老照片由學生歸納背景
生:經濟方面: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竊國大盜袁世凱則加緊復辟帝制活動,廢除臨時約法,實行獨裁統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概況
師:問提2:多媒體顯示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概況(興起標志、代表人物、指導思想、主要陣地、活動基地)
生:(1)興起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開始,《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
(2)主要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3)指導思想:民主與科學
(4)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
(5)新文化運動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此處介紹北大發展歷史和蔡元培的辦學方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師:問題3:新文化運動開展后提出了哪些內容?
生: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
師:提問: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學?為什么只有民主和科學才能救中國?
生:德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賽先生: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
(教師講解:制度落后,即封建專制制度,給中國帶來嚴重的危害,如阻礙社會進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國的落伍等等。科學技術不發達,迷信思想盛行。歷代封建統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給廣大人民帶上封建的精神枷鎖,進行的精神奴役。)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 6
【活動教學理念】
建構主義教學觀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主要是利用創設情景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分析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根據所學分析社會現象,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運用問題引導,使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新文化運動中為改造黑暗的舊中國而進行的新的探索,認識中國要富強,必須提倡民主與科學。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表現出的無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新文化運動內容
難點:如何評價新文化運動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
1、針對學案預習本節內容。
2、撰寫兩百字演講稿。
教師準備:
1、在圖書館和互聯網上查找新文化運動的相關資料。
2、課件制作
【教學過程】
學習
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播放歌曲:蘭花草(展示幻燈片1和2),簡單介紹胡適對民主思想傳播的貢獻,并提問:作為新文化運動健將,為何要掀起這場運動呢?
通過優美的歌曲以及簡明的文字材料對民主思想的傳播有一個整體認識,思考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1、新文化運動背景
(展示幻燈片3和4):新文化運動前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相關圖片和資料。
設問:新文化運動前,我國經濟、政治、思想上分別是怎樣的情形呢?
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知識和現有材料得出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學生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自由發言,生生互動,相互補充。
總結歸納出新文化運動背景:
(1)經濟上:一戰期間,中華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政府推行專制統治;帝國主義加緊侵略。
(3)思想文化上: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介紹到中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通過圖片和材料展示思想解放前的社會心態和政治氛圍,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
2、新文化運動概況(展示幻燈片6和7):
新文化運動基本概況表,并簡單介紹蔡元培的辦學方針。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
通過介紹讓學生感知蔡元培等人無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3、新文化運動內容
(展示幻燈片8):將內容與巴金的小說《家》結合起來。
(展示幻燈片9):將學生分為兩組--高老太爺組和覺慧代表組,讓兩組同學根據不同的情景進行討論。
(展示幻燈片10):引導學生通過陳獨秀的一句話來體現當時的時代背景。
針對兩組學生分別設問:
1、高老太爺組:對待國家命運的變化是什么態度呢?
2、覺慧代表組:如何改變高老太爺的這種態度?
得出結論:新思想、新文化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眾中去。
展示陳獨秀和胡適的兩段材料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文學革命的內容。
設問:我們現在為什么還要繼續學習文言文
(展示幻燈片11)覺新與梅的愛情
兩組發言人分別說明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由此提出了第一個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讓學生理解“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內涵,陳獨秀為什么要提倡民主與科學?為什么把科學置于和民主同等重要的地位?
(展示幻燈片12)琴與母親的對話
小組辯論:琴該不該去覺慧的學校讀書?
導入: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設問:新文化運動為什么將斗爭矛頭指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上,采取由難化簡的設問方式提出三個小問題:
(1)儒家學說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2)儒家學說的核心強調的'是什么?
(3)新文化運動倡導的又是什么?
兩組學生分別就當時的社會現象表明自己的觀點。
了解文學革命的內容
正確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思考并討論民主與科學的含義
討論回答:儒家思想強調的封建等級觀念與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民主平等違背。
通過兩組學生的對話使學生容易理清文學革命與“民主”“科學”之間的歷史邏輯關系,同時也將教材內容重新整合,這樣做恰恰是為了強調“民主”與“科學”,努力實現歷史過程和歷史邏輯的統一。
通過小組合作
組間協作獲取信息
通過小組辯論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其內涵。
4、新文化運動評價
(展示幻燈片12)蛻變:高家三兄弟隨著新文化運動開展,思想發生一系列變化。通過這些變化讓學生總結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展示幻燈片12)通過兩則材料來進一步引導學生解析新文化運動的局限。
(展示幻燈片13)向學生推薦幾個書目和影片
討論回答:覺新的變化體現了民眾的覺醒,覺慧對舊家庭的反抗體現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覺民人生道路的變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從做中學”。通過兩組學生的自主探討,可以身臨其境去感受新文化運動后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在一系列的討論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培養學生情操,還能從著作中去感受當時的社會變遷。
5、拓展延伸(展示幻燈片14)主題講演:
九十多年前,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這兩個口號在21世紀的今天是否過時了?
學生活動:通過提前準備的演講稿抒發自己的感想
通過這一個主題演講,讓學生將過去與現在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民主”“科學”的內涵,也進一步升華情感。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了解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3.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4.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于歷史新事物的鑒別和理解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采用討論、列表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從而增強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民主與科學意識。
2.感受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模范作用,激發學生高度的使命感。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本課難點是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鋒芒指向孔教。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從以下兩個問題思考討論:
①北洋軍閥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為國教的目的是什么?
②尊孔與從西方傳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沖突嗎?使學生明確尊孔與獨裁專制之間的關系,以及與當時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沖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必然會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孔教。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模式學習借鑒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達標”的要求,采用六環節教學模式,即“目標定向----自學自練----討論問難----精講指導-----練習檢測---檢查反饋”。通過目標定向,引領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學什么?教師通過問題導學,點撥學生自學自練、論疑問難,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精講點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明確知識點;學練檢測,明確學得怎樣?課堂上充分體現教師檢查、引導、督促激勵、評點的作用。
學習方法:
通過明確目標、問題導學,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進行討論,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展示新文化運動的四幅人物圖片,問:哪位同學能說這些歷史人物?
導入新課: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成果,中國處在了北洋軍閥的獨裁專制統治之下,中國的前途在哪里?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為首的知識分子,在思想文化領域領導了一場探尋中國出路的新文化運動。
過渡語:(展示《青年雜志》的封面,過渡到本課第一個大問題)
同學們,此圖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志》封面。它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雜志。從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符號,刊登新體詩。《青年雜志》的誕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一、《新青年》的創辦
自學指導一
快速閱讀課本41頁第一段到第三段,回答下列1--3題:
1、新文化運動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興起的?(同桌討論)
2、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鋒芒指向孔教。?(各抒己見)(提示如下)
①北洋軍閥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為國教的目的是什么?
②尊孔與從西方傳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沖突嗎?
教師點撥:
1、A.中華民國建立后,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
2、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和專制,在文化領域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
3、從1915年起,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認真思考,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
強調:學生會依據課本回答出以上三個方面。教師指出,這個問題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可概括為兩句話: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二是北洋軍閥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
為加強理解教材,教師提出問題:
1、課本中的“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是何意思?②改造國民性,當時的國民性又是指什么?(教師簡單解釋即可)。
2、西方的民主平等的新思想與北洋軍閥實行的獨裁專制的舊思想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尊孔的目的是實行獨裁和專制。所以,新文化運動要反對北洋軍閥的獨裁專制統治,就必須把矛頭指向孔教。所以,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反封建的斗爭。
動腦筋:
“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造出來的”。判斷一下,這種說法對不對?(分小組辯論)
教師點撥:
不對。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和專制,把孔教作為工具。這是違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會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陳獨秀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正是全國人民反封建斗爭的集中體現,是符合歷史發展的進步潮流的。
自學指導二
快速閱讀課本41頁第三段和42頁第一段,回答下列1--4題: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哪幾個?你能說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主要標志嗎?
2、新文化運動的旗幟和主要陣地是什么?
3、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4、閱讀42頁紅體字及四幅圖片,想一想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
學習?
教師點撥: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的主要標志是《新青年》雜志的創辦。
2、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是“民主”和“科學”。
強調:“民主”和“科學”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學?民主:指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學:指自然科學及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提倡民主和科學在今天過不過時呢?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思想,在今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為《新青年》雜志。
3、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有: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學法指導: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對”引用語文科關于“反義詞”的概念,練習“對號入座”。
4、言之有理即可。精神緊扣著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模范作用。并以此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當學習和繼承新文化運動先
驅者們那種勇于探索,與時俱進,追求真理的精神,將民主和科學的兩面大旗舉得更高,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過渡語:(過渡到新世紀的曙光)
我們一般把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為“四提倡、四反對”,可是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新文化運動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即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這使得新文化運動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二、“新世紀的曙光”
自學指導三
快速閱讀課本42頁最后一段和43頁2段,回答下列1--3題:
1、什么事件的發生,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
2、你知道當年引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嗎?(組織學生“接龍”),
3、你怎樣認識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
教師點撥:
1、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
指導學生讀42頁豎黑體字——摘自《庶民的勝利》。
2、當堂掌握陳獨秀及創辦的刊物,李大釗及其文章。
學法指導:(強調“釗”字的讀音和寫法;強調“庶”字的讀音和寫法。并讓學生寫一寫。)
【新文化運動歷史公開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通用11篇)10-21
歷史教學設計通用05-12
歷史教學設計集錦01-02
公開課教學設計06-09
歷史教學設計:隋朝的滅亡04-07
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04-06
四季教學設計公開課《四季》教學設計公開課03-07
《找駱駝》教學設計 找駱駝教學設計公開課04-06
歷史教學設計(通用21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