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醫患糾紛現狀調研報告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醫患糾紛現狀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醫患糾紛現狀調研報告1
酷暑擋不住探尋的腳步,酷暑擋不住解決問題的熱情。醫患糾紛頻頻出現,到底誰對誰錯?糾紛解決到底該如何進行?暑期,南中醫學生帶你探索醫鬧到底怎么辦?
xx月xx起,若水團隊組織開展以“醫患糾紛現狀與調解方法調研”為主題的暑期社會時間,對南京、蘇州等地的中醫院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活動。不畏暑日,不畏奔波,若水團隊走訪了南京、蘇州、淮安、連云港等多家醫院,用一片赤子之心去發現問題根源,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用科學的數據收集方法,去實地調研,去跟蹤調查,去走訪調解委員會(部門),去尋找答案。
XX年7月20日,若水團隊主要是在仙林中心醫院、江蘇省中醫院鼓樓醫調委進行調查,主要對象是醫生對于醫鬧態度的調查、患者對于醫鬧態度的調查以及醫調委在醫患矛盾中起到的調解作用。
本次調查,醫護人員方面的問卷進行患者和醫生的問卷調查活動。
本次調查,醫護人員方面的問卷我們主要是在醫護人員休息的時候進行問卷填寫,這樣不會給醫護人員帶來工作上的干擾。抽樣方法采取滾雪球模式,并且與網絡調查同時進行,由一位醫護人員帶給另外的醫護人員填寫,循環往復,這種方法能夠大大減少我們的調查難度與節約了我們的調查時間。
患者方面信息的收集,我們主要是通過面談訪問進行調查。我們通過友善的態度、循序漸進地詢問,收集患者對于醫患矛盾方面的看法
— 跟蹤調查
另外一隊,進行跟蹤調查,主要由張敏同學帶領小分隊成員進行。張敏同學經過患者同意,與患者一起體驗全部的掛號、排隊、就診、繳費、拿藥的過程。在進行跟蹤調查的同時也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
— 調查小結
經過簡單調查,發現兒科、腎科、眼科等科室排隊的平均時間超過一個小時,并且若有患者來的晚,該患者將可能排不上號。而且在取藥的時候,患者喜歡就近的樓層進行取藥或者說是不愿意爬樓進行取藥,不同樓層的.中藥取藥房之間的排隊取藥所花時間不同,在排隊上的耗時一樓的患者與二三樓的患者相比,時間遠遠超過平均取藥時間。
在排隊時候,有的科室離茶水間比較遠,一些年紀較大的患者走路不是特別方便,在這個時候,導醫臺邊上能有簡單提供茶水的地方顯得極其重要。
兩隊成員匯合后,我們對問卷和面談內容進行數據整理和數據分析,把表現出的問題匯總。而后,我們帶著問題去調解委(部門),交流關于諸多問題,了解他們的宗旨和解決辦法。
相信通過這樣的實踐,我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見問題的根本,而不是去聽信那些被輿論夸大的事件。對于善意的受害人,不僅要通過調解,并且要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為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同時關于醫院就診,我們通過調查提出兩點建議:
1.完善各個醫院之間相互聯系,患者健康狀況和用藥情況的詳細數據。
通過互聯網,讓每個給患者看病的醫生都可以了解到,患者現在和之前的狀況,可以更精確的做出診斷,避免誤診。并且白紙黑字記錄在案的用藥病史,可以為醫生提供參考,也可以為糾紛提供證據,真正做到讓醫生細心,患者放心。
2.在社區里設立一個掛號的機器,方便年老患者掛號。
3.在社區里公告處明確醫院班車的時間,給患者提供便捷。
醫患糾紛現狀調研報告2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醫治關系,是由患者的醫療衛生需求和醫者能夠提供滿足這種需求的服務所形成的,其中有倫理道德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服務者和被服務者關系、醫療和護理的業務關系。醫患關系不是孤立存在的,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和患者健康需求的不斷增多,醫患關系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大,“醫”已由醫者擴大到參與醫療活動的團體和機構;“患”也由單純求醫擴展為與之相聯系的每一種社會關系。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特別是新的醫療管理規定的出臺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使當前的醫患關系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療行業備受詬病、社會美譽度每況愈下,這都已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醫改無法回避的問題,更是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醫患矛盾的正確處理與患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與醫院的正常運作緊密相連,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團結。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改善這一迫在眉睫的現狀,如何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化解醫患矛盾成為醫院管理者思考和探討的重要命題。鑒于此,我們對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產生原因和改善的措施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研究。
一、調研的組織實施
本次調研活動是對醫患關系研究的利益相關者進行的全省調查,涉及政府衛生部門、醫院和社區,調查對象包括衛生管理者、醫生、護士、醫技人員、患者和社會人群。課題組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按照均衡與方便的原則,于2011年5月至10月在山東省八個地區選定調查地點,在相關衛生部門的協作下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衛生行政部門(8家),二級醫院(8家)和三級醫院(6家)的醫方和患方,以及社區(12家)的社會方,發放問卷3600份,回收有效問卷3542份。為保證調研的水平和質量,課題組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完善的調研方案和調查問卷,在調查中遵循隨機抽樣和客觀真實的原則。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和研究,課題組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匯總分析形成了系統的研究報告。
二、醫患關系的現狀
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際關系。從本次全省八個地區的調查數據看,醫患關系總體上是和諧的,是相對較好的。如調查表明目前醫患關系總體狀況“相對較好”;醫患關系的本質屬性為“一般診療關系”,醫患關系類型已由“主動-被動型”向“指導-合作型”轉變;醫療質量“總體較好”,醫療安全“相對較好”,醫療服務水平“較好”,就醫環境“比較便利、相對舒適”。然而,在總體和諧之中也存在種種不和諧的因素。課題組調查后也發現一些問題,如目前醫院主動改善醫患關系的效果仍然“一般”,醫方對醫患關系、醫患尊重與信任的評價均低于非醫方(政府方、患方和社會方),患方對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的評價低于醫方。
三、醫患關系惡化的原因分析
醫患之間在根本利益和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復雜的診療活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某些不可預料的問題,使醫方和/或患方的權益受到損害,導致醫患雙方產生矛盾甚至沖突。因而,醫患關系發生惡化有著錯綜復雜的原因。
1. 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方面
1.1 醫院管理制度問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有的醫院管理者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管理手段落后。片面堅持獎金分配與經濟收人掛鉤,對出現亂收費,多收費,亂開大處方,開回扣藥,濫做不必要的檢查,診療過程中對檢查、用藥缺乏透明度等現象視而不見,不加制止和糾正,時常發生經費糾紛。醫院各項制度不健全或落實不徹底,出現問題是非不清、獎懲不明;一旦出現醫療差錯或事故,醫院總是千方百計為醫務人員開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注意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侵犯了病人的利益,造成病人不滿意。
1.2 醫德醫風原因: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有的醫務人員醫德修養較差,缺乏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精神,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到位,出現誤診、差錯或延誤病情;愛病不愛人,對病人缺乏應有的尊重、同情、關心和愛護,表情冷漠、言語生硬,服務態度不好;甚至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患者權利之上,一切向錢看,嚴重影響了白衣天使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導致病人不滿。例如收受“紅包”、“禮品”、“吃請”等,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1.3 醫務人員對求醫行為的錯誤認識:有些醫務人員認為患者有求于己,患者應絕對聽從安排,把診療視為對患者的恩賜,顛倒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反之,有的醫生視病人為“上帝”,一味無原則的滿足病人的不合理要求,導致診療不合理,延誤病情,使病人不滿意。
1.4技術原因:由于醫療條件及醫生業務水平有限,未能達到患者的期望治療效果,造成醫患關系緊張。
2. 患者及其家屬方面
2.1 患者及其家屬自身素質問題:某些患者及其家屬由于自身素質不高,不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在診療過程中會提出一些不合理或無法滿足的要求,甚至無理要求,對醫務人員的解釋說明不理解,認為自己看病是花了錢的,就應滿足自己的任何要求。有的患者賄賂醫務人員弄虛作假,或者拖欠醫療費用。
2.2 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問題:患者由于求醫心切,總希望技術水平高的資深醫生為自己治病,對年輕的、知名度低的、服務態度不好的醫生缺乏信任,表現出不愿實事求是地敘述病情和病因,反映病史不全面,不配合醫生的診療措施。
2.3 患者對醫學的認識問題:由于患者大多為非醫務人員,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認識不清,表現為要么盲目樂觀,對現代醫學充滿希望,總期望能“藥到病除”,一旦治療進展不快或病情待續甚至加重,就認為醫務人員未盡責,產生不滿;要么悲觀失望,懷疑猜測,對醫務人員的言談舉止和表情極其敏感,稍有不慎,則易與醫務人員發生沖突。
3.社會環境方面
3.1 傳統觀念的影響:醫務人員因對醫學技術知識的壟斷而占主導與權威地位,病人處于被動、從屬地位,造成醫患之間關系的不平等,甚至剝奪了病人的正當權益,例如病人的知情同意權得不到較好的保障;長期以來,醫療機構多以“醫療”為中心,從方便醫院管理、方便醫生工作等角度出發考慮問題。例如醫院內標識不清,就醫程序不合理,讓患者頻繁往返于不同樓層或樓群之間診斷、檢驗、繳費等,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
3.2 醫學模式轉變的影響:眾所周知,生物醫學模式已轉變為生物-社會一心理模式,它要求醫方不單從生物學角度,更要從社會一心理學角度出發,提供治
療、預防、康復、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六位一體的服務。但不少醫務人員的觀念未轉變,仍然單純強調生物醫學的作用,忽略其它致病因素及系統治療,跟不上健康意識及需求的提高,只見“病”不見“人”。反映在技術上,醫生局限于自己的專科知識,缺乏對病人的社會心理因素綜合分析,在態度上表情生硬、不耐煩,對病人缺乏關心,不能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
3.3 衛生法律、法制因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醫療衛生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但法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需要一個過程,對法制的宣傳執行和監督也需要一個過程,因而,不可能規范所有醫患問題。再加上由于歷史原因,某些法律、法規更多對醫務人員的行為進行傾斜與保護,使其法律意識淡漠。
3.4 社會輿論因素:新聞媒體的介人,為衛生醫療體制的改革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但在現實的醫療實踐中,由于對病患群體的傾向性及自身利益的需要,有些媒體與記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甚至有新聞炒作、嘩眾取寵之嫌,無形中加劇了醫患雙方的對立情緒,對他們的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一方面,一些患者在醫療糾紛與沖突中,有意識把媒體的傾向性作為一種砝碼,向有關醫療部門施壓。另一方面,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為避免媒體壓力,出于自我保護意識,面對病患尤其是危急病或疑難病患者,不愿也不敢創新,而采用所謂的“防衛性治療”。這都導致患者不能得到最佳治療,而且加重了經濟負擔。
四、改善醫患關系的策略
醫患關系緊張是由多因素構成的,緩解醫患關系的對策也應是多方面構成的。從本次調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社會經濟轉軌、醫改不斷向體制性、機制性方面縱深發展的歷史階段,醫患關系的緩解必須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正可謂任重道遠。
第一,加強政府責任方面的'對策研究,健全衛生法律法規。政府應知難而進,有責任扭轉公立醫院運行機制上不適應公益性目標的現狀;在緩解醫患關系的舉措上,應做到切實可行、有的放矢;政府應積極引導媒體宣傳醫患之間美好的情感。對醫療領域的重大、基礎性法律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完善相關立法,建立科學、合理、完備的醫事法律體系。
第二,促進醫療保障方面的對策研究。加強醫保立法,實現全民醫保;加大政府資金投入,保證醫保制度的有效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實現醫療保障的公平性;擴大醫保待遇,提高醫保水平;形成醫保第三方制約,減少醫患為經濟利益發生沖突;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和患者權利救濟制度。
第三,健全醫院管理監督機制。積極奉行“救死扶傷”的人道使命,遏制商業化傾向;避免形式主義,注重細節服務,建立起醫患融洽的橋梁。醫院應以“病人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注重社會效益,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監督機制,切實維護公眾利益。積極改善醫療條件,塑造良好的醫院形象,明確的標識、舒適的環境、合理的就醫程序,方便的咨詢,投訴電話或服務臺,給患者以極大的方便和極好的心情。
第四,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和提高醫務人員自身素質。醫療活動關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有著特殊的社會價值,因而對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作為救死護傷的“白衣天使”,醫務人員應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精神,正確認識求醫行為,服務熱情周到、態度親切,重視對病人的尊重、關懷和愛護,積極與患者溝通,但也不能對病人提出的無理要求一味迎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醫務人員應及時轉變觀念,積極“充電”,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
第五,不斷加強公眾的整體素質。我國醫學知識普及水平不高,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醫學知識相當貧乏,因此應拓展衛生知識服務網,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等宣傳工具,提高包括患者和潛在患者的公眾自身素質,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識,并能正確認識醫學發展,正確對待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遵循就醫道德,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和就醫秩序,在診療過程中應積極配合,同時充分尊重理解醫務人員。
第六,加強醫學教育方面的對策研究。明確醫學教育目標,將人文教育作為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加強人文綜合素質培養,注重知與行在醫學教育中的有機結合;秉持終身教育理念,讓人文精神的積淀相伴整個職業生涯。
五、改善醫患關系重在加強人文修養
【醫患糾紛現狀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現狀調研報告08-25
基層現狀調研報告11-11
系統現狀調研報告11-09
小學現狀調研報告03-22
現狀調研報告范文07-28
現狀調研報告【優秀】10-24
安全現狀調研報告12-11
醫患關系調研報告2篇01-10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