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情況調研報告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情況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農村空巢老人現狀
1、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現狀差
這些農村的老人,屬于貧困的弱勢群體,他們大多依靠家庭的供養,然而由于我們的農業生產落后,使得以農為生的他們收入微薄,他們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標,中青年農民供養老人成為他們很大的一大負擔,另外,在改革開放以后農村中青年越來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地攜帶妻兒進城謀生。雖然,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收入高于種地收入,但他們對留守老人的經濟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還要靠勞動來維持生計。特別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和家務,他們參加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同時,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數也將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種,這樣一來無疑加重了農村空巢老人的勞作負擔。本該頤養天年的他們,真可謂苦不堪言。
2、農村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盡管實行了農村醫療合作,空巢老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仍有不少人連補償起付標準線以下的費用也負擔不起。同時,農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們一方面抱怨醫院收費太高,每次病痛發作,吃一些廉價的止痛藥,隱瞞自己病情不說,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給兒女找麻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節儉,舍不得花錢看病,對待小病,他們總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萬一遇上病情突發,家中無人,又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難以治愈的嚴重后果,有的農戶家距村衛生室超過5公里,到鎮衛生院、縣醫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3、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難熬
“空巢老人”外出務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計,有的一年難得回家一次,甚至幾年沒回過一次家,有的一個月甚至幾個月不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讓老人陷入孤寂之中。萬家村1組的郭承全夫婦就是如此,兩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將小孩也帶到打工處上學,幾年時間不回家探視老人,老人反而天天為兒孫的生活狀況擔憂著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遠,但由于“代溝”等問題,共同語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遠。老人們只能圍著自己的“空巢”打轉轉,生活在封閉的狹小空間里,情感得不到傾訴和釋放,整天郁郁寡歡。
除了天倫之樂的.缺失,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貧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鎮部分村、社區活動室只是作為擺設,活動室更沒有健身、康復的器材設備。鎮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戶,其中xx年輕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務工維持生活,孫子輩的讀書、教育這項任務全部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雙河村的王世清老人無奈的告訴我:“我兩個兒子都出去打工,放下兩個孫子在家讀小學,要管吃、管住、管監護,教育孫子不但責任大,而且極為操心,今天不是孫子生病,明天就是孫女鬧別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聽話,又不爭氣,時不時還給你惹禍上身,再加上我們沒文化,無法輔導讀書,怕影響娃娃終身。教育不好又怕兒女埋怨,真是心煩”。
二、當前“空巢老人”產生的原因
1、經濟環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開放,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漲,農村的經濟收入已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于是產生了農民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來補貼家用,近年農村惠民政策不斷出臺,政策寬松,農民工地位明顯提升,種地與務工收入比對,形成明顯差距,加上近年來打工人員中部分人員已成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較高不愿返鄉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齡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xx年代以來,農村生育率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優育觀念逐步形成,使農村產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模縮小,也使得代際重心發生傾斜,“寵幼厭老”的現象有所抬頭。有人預測,到21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農村中的獨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與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為避免與子女生活在一起產生沖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二是子女壓力大(子女的子女讀書等),無暇照顧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負擔,而選擇獨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緊張等條件制約,無法與子女同住。四是極少數子女具備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
4、老人長期養成的生活觀念和習慣難以改變
一些進城務工的年輕人,在城市購買了房子,也樂意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種與鄉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農村老人很難適應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層的單元套房、相對淡薄的人際關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對久居的農村生活充滿懷念。也有的農村老人雖然希望與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覺得雙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方面存在差異,為避免共同居住與子女產生沖突而選擇返回農村居住。總之,對于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留在農村。所以,除了那些進城務工尚無多少發展的大量青壯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腳的少數青壯年的父母,也一樣多半會不得不自守農村的“空巢”。
三、對改善“空巢老人”現狀的建議
農村老年人問題是突出的民生問題,不僅關系到廣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關系到千家萬戶,因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所以,我們應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幸福的重要高度,積極應對,綜合治理。要遵循“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從農村實際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黨和國家優待政策,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1、進一步發展新產業,解決就業問題
家庭養老任然是養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于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農村青壯年能留在家鄉,既能養家,又能照顧老人。鎮作為“農特之鄉”,可以依托傳統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傳統工藝“手工面”和“鹽花生”,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來帶動農村的經濟和減少農村的富裕勞動力。其次,鎮內土壤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政府可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引導農村青壯年引進產量高,效益好的優質農作物,實現規模種植,吸引廣大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從而從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現狀。
【農村空巢老人生活情況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空巢老人調研報告08-19
關于空巢老人問題的調研報告08-20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畢業論文優秀開題報告10-30
農村沼氣調研報告01-04
山區農村小學調研報告12-15
農村飲水調研報告范文01-14
農村計生工作調研報告07-21
農村抗旱調研報告范文07-11
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