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全面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位一體”總布局。貴溪市結合工作實際,圍繞“四個突出”,大膽創新,走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全市生態環境意識持續提高,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現了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為進一步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不斷推進貴溪生態文明建設,筆者進行了專項調研,形成如下報告。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專項排查。常態化、制度化地深入涉重金屬排放企業,開展專項排查行動。2012年,共排查重金屬排放企業14家、重大危險源企業7家;二是專項督查。經常性對所有涉及重金屬污染防治企業進行環保監督管理。全面整治不法企業的亂排亂放行為,有效遏制了重金屬污染的源頭;三是專項管控。即末端治理和清潔生產首尾兼顧,對新、改、擴建重金屬污染項目一律停止審批,對新入園項目實行聯審聯批制度;四是專項治理。在專項治理工作中,創新“三種模式”:即堅持以人為本,落實搬遷補償政策;堅持市場運作,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堅持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開展貴冶周邊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工程,對1700余畝農田進行了翻耕,施加土壤改良劑,栽種修復植物。
(二)突出“秀美鄉村”創建工作。一是扎實開展“秀美鄉村”創建工作。將“秀美鄉村”創建與環境綜合治理有機融合,貴冶周邊兩批共29個“秀美鄉村”全面建成。全市108個“秀美鄉村”建設點也全部竣工驗收,極大改善了鄉村生態環境;二是著力抓好“衛生清潔”工程。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就地回收利用,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市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基本做到遺留垃圾全部清運、新增垃圾及時處理;三是大力改善人居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村莊現有設施和條件,按照公益性、急需性和承受性原則,進行危(舊)房改造:穩步推進“三區三線”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實施農村改廁、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
(三)突出“一大四小”工程建設。一是加強生態資源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森林法》等林業法律法規,出臺了《貴溪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的意見》。堅決落實限額采伐、憑證采伐制度,實行闊葉樹全面禁伐;二是加大綠化造林力度。2012年,綠化造林3.39萬畝,封山育林8000畝;三是加快生態鎮村建設。著力推進鄉村綠化提質建設,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塘灣、羅河等鄉鎮重新進行園林規劃設計。樟坪畬族鄉、塘灣鎮大橋村先后被評為“全省森林鄉鎮”、“全省森林村莊”等榮譽稱號。
(四)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了《貴溪市2012年主要污染物減排計劃》、《貴溪市鄉(鎮)環境目標責任書考核實施辦法》。扎實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2012年,共年檢18家排污企業的排污許可證,新核發10家企業排污許可證;二是強化管理。督促各減排企業建立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臺賬,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進一步加強危險固體廢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險廢物管理制度,實行統一登記、統一管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三是加大投入。一期概算總投資3500萬元污水處理廠已經順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期概算總投資800萬元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即將投入運行。
二、現狀分析
(一)有利因素:一是政策支持。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布局,并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鷹潭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 “決戰景區,做大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政策理論依據;二是環境支撐。縣域內擁有陽際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雙圳省級森林公園等優質生態資源;森林覆蓋率為63.5%;全市出界斷面水質常年穩定在Ⅱ類以上;空氣環境質量全年穩定在二級以上,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三是資金扶持。近年來,貴溪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6億元,財政總收入35.5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4.46億元,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均居全省縣(市、區)第四位,縣域經濟實力顯著,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前提;四是組織保障。近年來,貴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確立“生態立市、工業強市”發展戰略。2013年,確立了“推進生態建設,構建科學發展保障”的工作主線,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建成美麗宜居貴溪”,實現永續發展的工作目標。
(二)不利因素:一是經濟發展方式較粗放。我市經濟的結構性、素質性矛盾比較突出,粗放型增長的特征比較明顯。工業仍以勞動密集型、輕加工型為主,轉型升級難度較大;農業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化程度不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2012年,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中占比僅為21.7%;二是生態文明理念較膚淺。由于農村經濟滯后,百姓在山靠山,想到的先是養家糊口和發家致富,因而還存在生態文明意識不強的問題,農村臟、亂、差的現象也一時難以徹底改變。少數企業推行綠色生產的自覺性不高;三是生態開發開放較單一。生態開發開放程度比較粗淺。生態價值既沒有在開發中體現;生態文明的內涵也沒有在開放中提升;社會各層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概念理解不透,重視不高,執行不力,導致生態文明效應較弱。
三、對策建議
(一)認清形勢,深化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走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是大勢所趨,亦是民心所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要求建設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我省在 “十二五”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了對主要污染物減少排放要求。從市情看,隨著銅產業、照明產業的迅猛發展,工業化持續突破,貴溪市圍繞銅、節能照明和醫藥、化工四大增長極招引的大項目、大企業日益增多,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生態承載挑戰突出。在這種形勢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于貴溪市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二)突出重點,鞏固成果。一是在領導決策層面。牢固樹立綠色政績觀。堅持科學、可持續發展理念,繼續推行工業項目立項和審批工作聯審聯批制度,對污染嚴重的企業和項目,堅決不予落地;二是在工作方法層面。第一,著力抓好生態文化宣傳。組織文藝骨干創作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文藝作品,結合送戲下鄉等活動,開展生態文化進基層、農村和企業的活動;第二,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加強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大鄉村環境衛生督查力度。三是在工作落實層面。一要強化組織領導。研究出臺《關于貴溪市生態文明建設實施考核辦法》等可行性文件,使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始終領導有力、分工明確、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二要強化統籌協調。編制《貴溪市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綱要》、《貴溪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使貴溪市生態文明建設進入規范化、法制化發展的軌道;三要狠抓工作落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貴溪市直機關、鄉鎮主要負責人的目標責任考核,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嚴格實行“生態環保一票否決”和問責制。同時,建議貴溪市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資金作為專項工作經費,用于生態文明建設調研、考核、獎勵和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的以獎代補;四要強化法治保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聯動協調機制,強化環保、林業等資源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和重點案件移送督辦機制,加大對破壞資源環境案件的查處力度,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能力。
(三)注重結合,擴大效應。一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將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副業經濟有機結合,如家畜糞便轉化沼氣利用,樹木栽種發展林下經濟,河塘清淤發展養殖業等等,讓農副經濟與生態建設協調推進,共同發展;二是把加大投入與長效治理結合起來。根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增加,不斷加大生態資金投入。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等環境監管長效機制,按照“誰破壞,誰恢復;誰排污,誰付費”的原則,嚴格落實處罰整治措施。并將環保考核與政府考核、企業貸款資質評定等事項掛鉤,促使部門和企業按照生態環保要求,加強治污減排和生態修復,促進生態保護的長效性和持續性;三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打造生態板塊結合起來。打造生態板塊,發展生態旅游和生態農業。全力打造白鶴湖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和加快雷溪萬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結合生態市、生態鎮(村)創建工作,按照建設“美麗貴溪”的定位,加快植樹造林、環境美化等工作,努力把生態板塊建設成為富裕、秀美、宜居、和諧貴溪的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