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分工不斷細化,農產品市場激烈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時而生,根據《農業專業合作社罰》“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XX年以來**縣工商局為構建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引導產業大戶、經濟能人、科技帶頭人以及村組干部組建茶葉、蠶桑、藥材、養殖、植保、機防機耕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了“百社帶萬家”服務新農村建設活動,初步凸現了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與潛能,推動了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
到XX年2月底,在**工商局及各鄉鎮工商分局(所)干部職工的引導下,全縣已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19個,其中茶葉生產專業合作社7個、農業技術合作社5個、藥材生產合作社2個、養殖合作社2個、蠶桑生產專業合作社2個、生態農莊合作社1個。半年實現產值營業額5000多萬元,社員人均增收800多元。正在籌建的茶葉專業合作社有15個、農業技術合作社有5個、藥材專業合作社有3個、養殖專業合作社有3個。目前,合作組織涉及10個鄉鎮59個會員村2563名會員,網絡農戶近8600戶,覆蓋茶葉、藥材、水稻等主要作物面積4。3萬畝。出資金額達297萬元,每個合作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章程,并且都成立了理事、監事會和成員大會,機構健全,規章制度基本完善。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方式
我縣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組建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自愿結社”。相當一部分農戶由于家庭主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外出,造成勞動力短缺,特別在生產大忙季節尤為突出,經機耕和植保機防為代表的專業合作社,能緩解勞動力短缺的矛盾,合作組織便應運而生;二是能人拉動。部分農村“土專家”、致富能人和科技示范戶,由于其農業科技素質較好,在茶葉、藥材等產業生產、經營上有豐富的經驗,已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在他們的帶領下,農戶自發組織加入協會,交納股金,組建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聯合體;三是村干帶動。為發展產業,提高村整體農產品生產能務,在村領導的倡議下,農戶聯合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共同生產和經營,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因需而生”。一些村組為了爭取國家項目開發、山區扶貧而組建的專業合作社。
三、農民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縣工商局跳出工商干工商,圍繞新農村建設創新發展思路,自去年下半年來探索了“百社帶萬家”活動,讓“百社帶萬家”工程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通過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幫扶“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鼓勵農民通過聯合與合作的方式,創辦專業合作社。他們要求各個工商分局所要根據轄區實際確定3—5家各具特色經濟組織從來專業合作社為農民增收。他們確定要在3年內幫助成立100個各具特色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讓這100個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增收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真正做到幫扶一個、發家一片、致富一方。
一是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促進了種植業產業的發展,特別在茶葉、蠶桑、藥材、等主導產業建設上,農戶因單家獨戶生產,缺乏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經營和統一管理因而生產往往有很大的盲目性,組織化程度低,農民收入增加緩慢。合作社建成后,農民能根據市場需求規模組織生產,規模經營,有的還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市場風險明顯降低,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楊柳鎮“興合”茶葉專業合作社在短時間內就完善了登記程序和條件,取得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成為全省首家依法登記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如今,隨著茶葉專業合作社的成立,茶葉產、供、銷逐步實現一體化,整體生產能力得到增強,向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楊柳鎮河南畈村9位農民在工商部門的發動下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后,農民收入大大提高,吸引了全村300多戶農民加入,帶動了全村的整體致富。該村群眾全部入社,所有的田地全部種茶。去年該社農民茶葉收入達6000元,大大超過了種糧村的人平收入。
陶河鄉組建的宏業藥材合作社網絡全鄉重點藥材專業戶,通過合作社有組織的規模生產和銷售,藥農年創效益2290萬元,比合作組織建設前增加15。2%,同時藥材規模不斷發展,每年以3000畝的遞增速度擴大藥材種植面積;東沖河村組建的生態農莊合作社,以會員入股的形式發展獼猴桃生產,其面積已達120余畝。通過協會在生產環節上全程技術指導,規模生產,統一收購、包裝和銷售,其產品供不應求,為僅促進了本村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還帶動了黃家垸、東夾鋪等村獼猴桃基地的發展。
**縣孔坊鄉是鄂東北重要的蠶桑基地,該地群眾種桑技術好、積極性高,蠶繭產量遠近聞名。去年,全鄉共有2600戶農民種桑養蠶,有近10支販運隊伍奔赴全國各地,蠶繭總銷量130多萬公斤,產值近1300萬元,輻射并帶動了一大批本地村民增收致富。當地工商部門因勢利導,引導成立了孔坊鄉絲光、錦繡2家蠶桑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技術、標準和包裝,當地花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二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合作社的組建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使生產成本明顯降低,效益增加。如金鋪鎮由134戶會員組成的農業生產服務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集中采用“旱育”、集中充分秧、集中拋秧,僅此一項不僅為農戶節省投資24380元,合作社還有比較明顯的經濟效益,確實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方咀鄉植保機防合作社社員年向合作社每畝茶園上交80元投資基金,便可使自家茶園享受全年病蟲害免費服務,根據會員實際測算,此舉可為農戶節省農藥投資70元,節省投資超過60%以上;東沖河村農戶原生產的獼猴桃因缺少統一規劃和組織,生產的獼猴桃常常賣不出去,或低價拋售,現在經過協會統一組織,與農戶簽訂了收購價格不低于3元/公斤的訂單合同,較好地保護了農戶的利益,提高了農民種桃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