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源縣位于我區最南端,地處六盤山陰濕地區,發展草畜產業,不僅具有天然豐富的飼草資源,還有回族群眾素來就有養牛傳統的人文優勢。按照《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和發展規劃》及《寧夏大六盤生態經濟圈建設總體規劃》,自治區黨委、政府將涇源縣列為全區肉牛養殖基地縣,明確了以涇源縣為核心的肉牛產業基地建設是大六盤生態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基本情況
截至2013年,涇源縣肉牛飼養量達到23.3萬頭,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37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7.7%;建成百頭以上肉牛養殖公司(園區)35個,肉牛養殖戶達1.8萬戶,占涇源縣總農戶的85%以上;存欄基礎母牛6.1萬頭,占牛群比例的68%;培育肉牛科技養殖示范村76個,成立肉牛養殖合作組織68個;建設黃牛冷配改良點57個,年冷配改良黃牛3萬頭,肉牛良種率達到95%,居全區之首;多年生優質牧草留床面積達40萬畝,每年新種補播紫花苜蓿3-5萬畝,年打包青貯紫花苜蓿1200噸,青貯玉米5.2萬噸;建成年交易量達10萬頭以上的寧夏六盤山活畜交易市場1處,建成定點屠宰廠1處,日屠宰加工肉牛50頭以上。“涇源黃牛”品牌已享譽區內外,被自治區政府命名為“寧夏優質肉牛養殖示范縣”,成為寧南山區肉牛養殖核心區和西北肉牛生產、加工、銷售集散地,草畜產業已成為涇源縣名符其實的富民強縣支柱產業。
二、主要做法
(一)創新發展思路,精心破解難題。建立了草畜產業協會融資、協會相互擔保貸款、招商引資融資新機制。在全區率先開展了肉牛養殖擔保貸款工作,在標準暖棚牛舍建設、良種母牛投放、人工飼草種植等環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大對養殖大戶、百頭肉牛養殖公司、產業帶頭人、中介組織、加工企業等扶持力度,促進草畜產業提質增效。
(二)突出產業重點,夯實產業基礎。一是突出優良基礎母牛擴繁補欄。通過整合各類資金,給良種基礎母牛建檔立卡等措施,不斷擴大基礎母牛存欄比例。二是突出多元化飼草基地建設。穩定了40萬畝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積,優化品種,提高單產,確保了牧草的品種質量。
(三)力推先進技術,增加科技含量。一是力推黃牛冷配改良技術。通過合理建設冷配點,擴大冷配改良覆蓋面,實現了肉牛品種的良種化發展。二是力推飼草加工調制技術。通過地膜玉米全株青貯等模式,加大了飼草調制技術的推廣力度,基本解決了冬春季節飼草短缺問題。
(四)抓好關鍵環節,提升產業層次。一是抓好動物防疫,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服務體系。二是抓好標準化飼養,充分利用飼草料資源,科學制定飼養配方,提高飼養管理水平。三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了對冷配改良點、暖棚牛舍、 “三貯一化”池、等投入力度,改善了飼養條件。四是抓好農民經紀人隊伍培育,大力培育養牛經紀人,帶領養牛戶共創市場,同發“牛財”。
(五)優化投資環境,培育龍頭企業。大力招商引資,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步伐,推動草畜產業走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循環發展的路子,引進外商投資建設年屠宰肉牛60000頭、加工牛肉10000噸的清真牛肉加工生產線,推動延長產業鏈條,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三、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鏈條有待進一步拉長延伸。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千家萬戶小規模肉牛養殖的組織化程度較低、經營粗放、效益較低,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更談不上輻射帶動能力。雖然有“公司+協會+基地+養殖戶”等發展模式,但相互之間沒有真正結成利益共同體,完整產業鏈沒有形成,導致附加值過低。
(二)科學化養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絕大多數養殖戶依然沿用傳統方式方法,與掌握科學飼養技術的研究人員溝通不夠,使先進的技術、優良的產品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基層獸醫站和配種站投入資金少,設備不健全,人員知識老化、收入低,隊伍不穩定,影響新知識、新技術的宣傳和普及。
(三)基礎母牛存欄比例相對較低。母牛存欄比例較低已成為制約涇源縣草畜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母牛育成周期長,短時間內難以補充,養殖比較效益低是母牛存欄下降的主要原因。基礎母牛存欄比例低的不足,限制了屠宰加工企業的原料來源,導致整個產業鏈規模不足。
(四)飼草料利用方式落后。紫花苜蓿收割、加工設備不足,農作物秸稈加工調制利用率較低,飼草供給季節性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
四、對策建議
(一)大力發展肉制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涇源黃牛品質高,而且具有清真食品的天然優勢,但由于縣內缺乏大型肉制品深加工企業,導致涇源縣草畜產業還停留在養牛、賣牛的低級產業層次。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兩到三家有實力的大型肉制品深加工企業,大力發展肉制品加工業,建立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群眾科學養殖,提高效益。同時,企業應做好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引導龍頭企業樹立品牌觀念,積極開展無公害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工作,高水平做好產品的策劃、營銷等工作,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創新金融擔保機制,加大扶持力度。應進一步創新融資辦法,建立自然人擔保等多種擔保融資機制,適度增加信貸額度,貸款期限延長為兩至三年。重點從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選取從事紫花苜蓿、飼料玉米等飼草種植和加工調制配送、肉牛補欄、良種基礎母牛保護、良種高檔牛犢繁育、肉牛標準化飼養、育肥販運、動物防疫等環節的給予貸款支持。通過政府投入信貸擔保資金,對養殖戶的貸款實行全額貼息政策,以撬動金融部門向養殖企業、大戶發放信貸資金。
(三)適當提高保險金額,降低肉牛養殖風險。肉牛養殖成本高,同樣存在不少不可預期的風險,自治區出臺的《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財政廳等單位寧夏農業保險實施方案的通知》(寧政辦發〔2010〕124號)、《自治區財政廳關于做好農業保險承保工作的通知》等有關規定中奶牛保險金額為7000元,肉牛保險金額僅為2000元,對比涇源縣以高端肉牛養殖為主的實際情況,過低的保險賠付金額所能起到的效果不夠理想,養殖風險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影響了一部分養殖群眾參保的積極性。應將肉牛養殖保險參照奶牛養殖保險標準執行,將肉牛養殖保險金額提高到7000元,同時給予適當補貼和支持,減輕養殖戶的保費負擔,降低肉牛養殖風險。
(四)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打造綠色安全養殖基地。應進一步強化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盡快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體系,為肉牛養殖創造安全環境。特別要加快縣級動物疫病防控中心(實驗室)、鄉(鎮)畜牧獸醫站、村級畜牧獸醫技術服務室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加大對縣鄉村技術人員的指導與培訓力度,建立穩定的村級獸醫服務人員隊伍,探索將村級防疫員報酬納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逐步實現畜牧獸醫技術服務全覆蓋。
(五)優化整合項目資金,發揮項目資金綜合效益。近年來,涇源縣不斷加大肉牛養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現有牛棚基本能夠滿足養殖需求,每年只需新建和維修改造少量牛棚。自治區相關部門下達涇源草畜產業項目資金中養殖場、專業村棚圈建設資金要求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但對肉牛品種改良、牧草種植加工、養殖保險、貸款貼息等方面資金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相關部門應將部分牛棚建設資金優化整合用于良種基礎母牛引進補貼、養殖保險、貸款貼息等方面。同時,根據涇源縣草畜產業發展實際,將項目資金整合切快下達到草畜產業建設方面,明確項目資金用途,以便結合草畜產業發展重點環節合理安排使用項目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