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由中國人才網小編熱門推薦,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雖然回到家鄉參加工作近10年了,但是關注自己的出生地雙峰縣蛇形山鎮恒中村的發展,還是近半個月以來的事。近十多天來,我為了解恒中村的現狀,摸清該村在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法、方式和工作思路。對恒中村進行了初步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為了深入了解村里的基本情況,我利用工作閑暇時間走訪了部分農戶。與老黨員、老干部、以及群眾代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況。聽取了他們對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看法,努力向他們學習工作經驗和方法。通過走訪,我立刻融入到基層,融入到群眾,傾聽民生,了解民情,豐富了自己的工作經驗,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也逐漸贏得了群眾的支持。下面就從通過調研淺談如何加快我村的新農村建設。
恒中村地處蛇形山鎮和走馬街鎮交界處,有農戶1460人,耕地1624畝,村里在立足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生豬養殖發展迅速,發展到年產2萬條。此外經濟林種植也是一個亮點。恒中村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訊。建設有一所衛生室,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村上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并建有農家書屋,全村享受農村低保戶條件的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424人,參合率90%,村“兩委”班子共3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3人,村民委員會委員3人;全村共有黨員30余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干群關系,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建設新農村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建設發展緩慢,經濟基礎薄弱
簡單的農業生產、常規的農業生產占據農村的主導地位,小農意識較為深厚,農業產業化滯后,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形成不了優勢,產業缺乏,市場信息落后。造成農民收入低,經濟建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農業生產結構單一,缺乏其它副業的發展。我村是一個以農業為發展主的村莊。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以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的基礎上,加大創新力度,大力實行科教興農,雖取得了初步的發展,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國家出臺的農村政策中鼓勵提倡的農村要發展多種經營模式的要求未在本村得以全面實現
教科文衛事業發展落后農村的教育現狀是“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后”,我村的適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入學率100%,并且失學率較低。但普遍存在初中畢業后外出打工掙錢,村里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較低,同時部分農民比較保守,對農業宣傳的新科技、新文化將信將疑,還停留在依靠傳統經驗和方法種植。農村的基礎教育不夠全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村的文化生活很單調,雖然家家戶戶都安上了電視,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徑也僅限于此。我通過調查,村民中基本上是通過電視了解國家政策,我明顯感受到現在農村文化生活的單調、乏味,健身和娛樂基礎設施缺乏。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面對上述問題,一定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創新思路,積極探索出一天符合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途徑。
一:夯實基層組織。一要配強村“兩委”班子,尤其要選好“帶頭人”,現在村支兩委一班人,年紀結構、性別結構、文化結構都很不錯,能力素質都很強,但是還要充實力量,要把那些愿意為群眾服務、有領導能力、特別是有致富本領的農村黨員推選到“兩委”班子中來。再有就是要要加大村級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管理力度,解決好村級班子青黃不接的問題。
二:培育新型農民。一要大力抓好農村遠程教育,利用好教學資源,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二要整合縣里的各種教育培訓,積極把需要學習農業、林業、水務等專業技術的農民組織起來,參加縣里的各種培訓,做到培訓一次就能收到一次效果的目的。三 要多形式開展集體主義、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的思想道德宣傳,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三:整合資金投入。一要“整”,將各部門資金進行整合,統籌計劃集中投入到需要建設的重點項目上。二要“爭”,加大力度跑、闖、爭的勁頭,要精心包裝項目,積極向上爭取。三要“吸”,大力吸引非公有制經濟等社會資金從事農業建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四要“捐”,大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新農村的濃厚氛圍,激發群眾建設熱情。
四:整治村容村貌。一是加快以“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廁、改廚、改圈)為重點的農村生態家園建設步伐,改善生活環境。二是抓好“平安村”創建,及時排查調處農村的各種矛盾糾紛,加強農村治安管理,依法打擊偷盜、賭博等刑事犯罪,增強農民群眾的安全感。三是廣泛開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農民”創建活動,反對封建迷信,樹立文明新風。
五:打造規模產業。一要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維修整治,確保旱能灌、澇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間。二要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圍繞市場需求,發展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一處一景”的產業格局。三要培育特色產業,著力開發品質優良、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四要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集約化生產經營模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減少市場風險,從而得到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