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安排,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在王樹槐副主任的帶領下,于6月上旬對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市群眾藝術館、張店區文化中心、桓臺縣文化中心等6家單位,聽取了市文廣新局和桓臺縣人民政府相關工作匯報。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建設農村殷實小康十大工程”,統籌推進各項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充分發揮基層文化設施的陣地作用,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供給能力,形成了市、區縣、鄉鎮、村居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地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62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278個社區文化中心,2134個文化大院。有6個區縣獲得全國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1個縣獲得省級社會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有5個文化廣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十佳文化廣場”, 全市社會文化工作整體居全省前列。
(一)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全市各級政府通過多渠道多領域,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延伸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一是市政府投資600余萬元,購置了大批文化器材,用于裝備鄉鎮綜合文化站,大大提高了基層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以政府采購的方式,統一采購圖書1000套,確保完成農家書屋基本實現全覆蓋的任務目標。三是完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實現了3102個行政村文化信息資源全覆蓋。四是認真履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職責,合理安排專項資金,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提供支持,策劃大型宣傳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五是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統籌規劃和建設惠及城鄉居民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努力實現市、區縣、鄉鎮、村居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
(二)加強文化隊伍建設,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人力保障
市政府始終把文化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制定規劃、完善措施、常抓不懈,不斷夯實文化工作的隊伍基礎。各級文化部門每年都組織多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和知識競賽活動,已舉辦培訓班12期,培訓文化干部600余人。為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張店區向社會招聘了16名文化協管員,淄川區向社會招募了500多名文化志愿者,周村區向社會招聘了150多名村居文化管理員,通過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和吸引社會優秀人才從事文化工作等措施,全市文化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人力保障。
(三)建立健全服務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為加強服務能力,各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結合各自業務實際情況,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服務制度。一是圖書館、文化(藝術)館、文化站免費向社會開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基層文化設施設備管理制度,確保公共文化單位的服務功能得到有效實現,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三是學習培訓輔導制度。市及各區縣圖書館、文化(藝術)館業務工作人員實行包片培訓輔導制度。各鎮綜合文化站每年舉辦村級專(兼)職文化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四是文化站長例會制度。通過上述制度的實施,有效激發了廣大文化工作者干事創業的熱情,促進了面上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普及,引領了群眾思想道德建設和文明素質的提升,營造了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市政府與區縣政府簽訂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責任書》,將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群眾文化活動、文化共享工程建設、農家書屋建設、群眾滿意率等文化工作作為硬任務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實行了一季一調度,半年一通報的工作機制,在全市形成了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良好氛圍。
二、主要問題
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財政的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我市各級政府用于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明顯低于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農村文化事業投入低于城區文化事業投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常活動經費投入不足。對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缺少管理、維護和運行經費,特別是農家書屋,除所配送的圖書、報刊外,補充更新較少,農家書屋的管理人員的基本費用也難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