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瓜州縣立足實際,認真謀劃、精心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樹牢群眾觀念,為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打好基礎。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瓜州縣廣大黨員干部牢牢把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把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群眾路線貫穿于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全過程,堅持做決策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謀發展以群眾需求為根本、評政績以群眾滿意度為標尺,各級干部為民服務意識不斷增強,服務基層群眾的能力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1、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著力提高聯系群眾能力。始終把增強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作為聯系群眾的關鍵措施來抓。結合創先爭優活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和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強化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牢固樹立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意識、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意識、嚴格遵守黨的紀律的意識。制定了《瓜州縣2011—2015年干部教育培訓規劃》,開設“網上黨校”、“雙休日黨校”,推行“一把手上講臺”制度,以縣委黨校為主陣地,大力舉辦產業發展培訓、黨員素質教育等專題培訓班,對645名科級干部、285名科級后備干部及先鋒黨員進行了分類輪訓,采取請進來辦講座、走出去學經驗、沉下去上黨課等方式大規模培訓黨員干部,組織開展鄉村干部培訓班40期、培訓3100人次,組織240多名領導干部赴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學習考察,有效提升了廣大黨員干部為民服務意識和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
2、創新形式聯系群眾,不斷提升為民服務實效。結合“雙聯”行動,分領域搭建密切聯系群眾的活動載體,為黨員干部服務基層、聯系群眾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農村以先鋒富民行動和黨員“三定三評一分析”致富能力考評為抓手,農村黨員帶頭領辦專業合作組織、流通服務組織,帶領群眾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溫棚葡萄、溫室蜜瓜等高效設施農業和甘草、枸杞等精深加工農業,促進了農民群眾持續增收。在社區以“雙聯雙評”活動為抓手,大力開展“共駐共建”、“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三幫一”等活動,引導在職黨員積極參與和諧樓院小區建設,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年底由社區對機關干部的家庭責任感和事業責任感進行考評,對機關干部生活圈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在機關事業單位以“重調研、轉作風、抓落實、促跨越”主題實踐活動為抓手,結合“雙聯”行動,機關干部聯戶扶貧爭當勤政為民表率,全縣有 2064名黨員干部深入村組農戶開展幫扶,幫助排查解決矛盾糾紛550件,協調對接重點幫扶項目110個,落實縣內幫扶資金850萬元。在企業以黨員“一線建功”活動為抓手,把設立黨員責任崗同維護企業穩定、保障企業生產、促進企業發展融為一體,激勵黨員發揮模范作用,帶動更多群眾比幫趕超,有效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益。
3、充分發揚民主權利,促進聯系群眾制度完善。全面推行黨務政務公開,主動將縣鄉村各級工作、各項活動和所取成效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在鄉鎮推廣“文建明工作法”,在基層黨支部推行了“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讓人民群眾全面了解、正確評判、積極參與黨和政府的工作,提高了黨政工作的效率和群眾滿意度。扎實推進黨代會常任制和黨代表任期制工作。成立了黨代會常任制工作領導小組和縣委黨代表聯絡工作辦公室,積極組織黨代表開展調研視察活動,認真辦理黨代表提案提議,推行黨代表聯系群眾制度,有效激發了黨代表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深入推行黨員干部為民服務代理制,構建為民代理服務體系,建立縣級綜合性黨群服務中心1個、鄉鎮黨群服務大廳15個、村級黨群服務站82個,在組和社區建立黨員服務點739個,實行一站式服務和全程代理,為民服務效能明顯提升。
4、及時排解矛盾糾紛,加強群眾思想教育疏導。不斷加大基層一線調查研究力度,推行“一線工作法”,縣領導帶頭深入農村、社區、企業等一線開展調查研究,采取現場辦公、集中辦公等方式,及時發現和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各級黨政機關實施群眾來訪接待制度,縣四大班子領導堅持輪流接訪、處訪,權利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各級黨員干部帶頭深入群眾,開展形勢政策、民主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群眾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增強了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
二、貫徹執行群眾路線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習氛圍不濃,服務能力不足。根據前期干部“四風”問題專項調研結果顯示,一些領導干部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存在著重學歷、輕學問,重形式、輕效果的問題;有的不重視學習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對經濟工作不熟悉,發展經濟無從下手,爭取項目辦法不多,服務群眾抓不住重點,缺乏做群眾工作、處理復雜局面、解決實際問題和扎實推進工作的能力。
二是黨性觀念、宗旨意識還不夠強。調查中有18%的人認為有一少部分黨員領導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反映部分干部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淡漠,缺乏使命感;有的缺乏全心全意服務群眾的意識,不敢面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碰到矛盾就繞道,遇到困難就退縮,不敢承擔責任。
三是工作作風不實,創新意識不強。有的干部加快發展和為民服務意識不夠強,求穩有余、創新不足,帶頭表率作用發揮不明顯,不善于積極大膽地開拓進取,工作上年年都是老樣子;有的陷于文山會海,表面看起來忙忙碌碌,實際是沒有效率;有的習慣于浮在機關開會、批文件、聽匯報,沒有下功夫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真正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問計于民;部分存在“門好進了,臉也好看了但事情卻不是很好辦”的現象。
四是工作機制不健全,聯系服務群眾的質量不高。部分機關單位和領導干部在聯系幫扶群眾的過程中,對于長效和長期的指導幫扶措施堅持不好,存在幫扶措施多、指導措施少,物質幫扶多、思想幫扶少等現象;領導干部聯系群眾的考評體系仍然不夠健全,考評內容不全面、指標不明確、結果運用不到位,存在敷衍了事、完成任務的想法。
五是移民鄉村基礎薄弱,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移民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和黨建基礎薄弱,部分村黨組織引領發展的能力還不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部分移民鄉村黨員群眾文化素質不高,掌握政策法規和種養殖技術的能力不強,增收致富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