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調研報告2017
2017年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聯合經研院組成調研組,先后赴11省(區、市)開展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專題調研。下面是CN人才小編收集整理的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調研報告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調研報告2017
一、地勘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1、地質勘查投入持續走低。受全球經濟整體增速放緩,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等因素影響,2017年全球固體礦產勘查投入為92.2億美元,較2012年最高峰時期下降57%,預期2016年全球勘查投入將下降10%~15%。全球勘查活動指數近三年表現為低位小幅波動,礦業融資規模下滑明顯,進展有利的勘查項目逐年減少。我國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持續走低,2017年勘查投入為326億元,較2012年最高峰下降36%,我國地質勘查活動指數也連續下行,2017年比2011年降低30%。
2、地勘產業不斷拓展延伸。在新常態的經濟形勢下,地勘單位不斷適應新情況、新變化,在傳統礦產勘查工作需求縮減的同時,積極構建大地質工作新格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環境地質、能源地質、海洋地質、城市地質、工程地質、旅游地質、農業地質等多個領域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逐步成為支撐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產業基礎。
3、相關政策規范逐步完善。十八大以來,系列政策措施相繼推出:中央財政資金已經明確退出礦產勘查領域,公益性地質工作將按照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確定承擔主體;中組部發文規范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社團)的兼職條件;國務院要求將事業單位所屬企業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事業單位不得利用財政資金對外投資等等。系列政策將推動國有地勘單位“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的體制機制發生根本性改變。
4、行業內外部發展環境正在改變。經過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地勘行業整體實力不斷壯大,其后續發展有很大的潛力與韌性。地勘行業的服務領域由以地質找礦為核心向多個服務領域逐步擴展,地勘產業鏈條也逐步向下游延伸;多數地勘單位從專業性轉向綜合性,工作區域從本地逐步走向省外、國外;許多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逐步解決,單位生產與職工生活條件大幅改善。隨著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的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不斷強化,市場規則更加透明規范,地勘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將直面市場的全方位考驗。
二、地勘單位發展現狀
1、國家經濟步入新常態、地質工作結構進入調整期。我國經濟在經歷了30多年高速發展后,正在步入“增速放緩、轉型換擋、結構優化、全面提質”的新常態時期。新時期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質勘查行業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生態文明建設、社會需求已經開始進行結構性調整。據統計,2011-2014年期間,我國礦產勘查投入年均減少5.6%,基礎地質、水工環地質、地質科技投入年均增長分別為2.1%、8.3%、7.4%。從調研情況來看,水資源、環境、大型工程、城市建設、土地整理、地質災害預警和防治、地質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海洋地質調查和勘查、新能源和新材料勘查開發等正成為地勘行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2、地質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尋求特色區域發展另辟蹊徑。在新常態的經濟形勢下,地勘單位在傳統地質找礦工作規模開始大幅度萎縮的同時,在環境地質、能源地質、海洋地質、城市地質、工程地質、旅游地質、農業地質等多領域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從調研情況來看,地勘單位在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尋求特色發展路徑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如貴州地礦局探索“互聯網+地質科技”模式,投資建立了地質科技園;湖北煤炭局開展潔凈能源勘查與開發,參與熱能、頁巖氣、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與開發;廣西地礦局利用沿海區位優勢,進軍和拓展海洋地質勘查新領域等等。
3、地勘行業整體格局未根本改變,地勘單位探索資源整合優化。多年來,全國“百局千隊”的隊伍格局基本沒有大的變化。2017年全國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事業性質單位1117家,絕大部分隸屬全國約110家局級國有地勘單位。目前“一省數局”、“一城多隊”情況依然普遍存在。部分省區對本省地勘隊伍進行了整合優化:如,廣東省地質局在全省地級市進行了重新布局,在韶關、惠州、湛江等地市將原有的多個地質隊整合為1個綜合地質隊,并在東莞、中山兩市各新設1個綜合地質隊;山西地勘局按照地域相近、優勢互補原則,對地處晉中、太原、運城、忻州、大同的13個地質隊進行內部合并重組。
三、國有地勘單位分類改革情況
據統計,全國23個省基本完成了國有地勘單位的分類工作,得到各省編辦的批復,8個省區的國有地勘單位未完成分類工作。中央管理國有地勘單位未完成分類工作。(見下表)
從各省已經批復文件的情況看,各省地勘單位分類主要體現在:
一是多以公益類為主。據統計,在已完成的407家地勘單位分類中(陜西省的數據未列入計算),劃分為公益類地勘單位的比例高達93%。其中:公益一類124家,占總量的30.5%;公益二有257家,占總量的63.1%;生產經營類13家,占總量的3.2%。還有部分省區的后勤服務或培訓機構等13家單位列為暫不分類,將按照省(區)政策統籌處理。
二是整合優化,進一步明確公益服務職能。廣東、湖北和海南等省將原地勘局更名為地質局;廣東省地質局將所屬的10個地勘單位加掛了“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的牌子;湖北省地質局對所屬地勘單位進行了更名,將10個地勘單位加掛了“湖北省**地質環境保護站”的牌子,明確了公益性職能;北京、安徽、寧夏和新疆等省(區),按照政府的要求,對所屬單位圍繞核心業務進行清理規范、合并、更名或撤銷,分流人員、收回了部分編制。
四、地勘單位改革發展中的矛盾、問題及發展障礙
1、地勘經濟普遍下滑,地勘單位持續發展能力受到考驗。受全球礦業市場萎靡及國家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2017年地質勘查市場投入明顯減少,尤其是社會投資大幅下降,同比減少將近三成,少數地勘單位完全依靠財政項目生存。另外,工勘施工項目利潤逐年下滑,項目回款困難重重。與此同時,大地質拓展工作由于市場容量小、技術新、專業性強,使絕大多數地勘單位短期內無法在新的服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能力面臨著嚴重考驗。
2、事企雙軌制運行機制嚴重制約了地勘單位的發展。長期以來,全國許多地勘單位為彌補事業費撥款的不足,創立了許多地勘企業,在“黃金十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地勘單位有了一定的積累。當前,隨著國家對事業單位政策制度的完善和規范,地勘單位事企雙軌制混行造成的.事企產權不明、市場主體缺位、各類人員交叉、資金使用缺乏制約、地勘企業發展空間有限等問題逐步突出和暴露,同時存在了廉政的風險。
3、公益性職能定位不明晰,地勘單位發展方式待明確。屬地化改革以后,國有地勘單位在支撐政府、融入地方和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全國多數地勘單位沿襲多年的以找礦為中心的主要發展方式沒有大的改變。許多地勘單位主動承擔的抗旱打井、地災治理、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游地質等工作,多限于以承擔項目形式,并不是履行地方政府的公益職能,無法獲得各級地方政府認可的地勘單位服務地方社會公益性工作職能。分類改革后,定位為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的地勘單位,由于缺乏地方公益性工作職能,缺乏各級財政長期予以支持的理由,地勘單位的發展方向和運行方式仍然具有不確定性。
4、隊伍龐大、專業雷同,導致地勘市場競爭激烈。多年來,全國國有地勘“百局千隊”的隊伍格局和近50萬在職職工規模沒有大的改觀,國有地勘單位職能相近、發展方式趨同。以調研的湖南省衡陽市為例,在當地僅國有地勘隊伍就有6家,對于當地的地質工作容量已過于飽和,這直接加劇了地勘隊伍之間的同質化競爭。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全國地勘市場進一步下滑,全國2640家擁有各類地勘資質的地勘單位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五、促進地勘單位發展的建議
1、堅持創新發展,探索新常態下地勘單位的發展路徑。新常態下,地勘單位應積極調整地質工作發展結構、方向和服務范圍,全面實現地勘單位地質工作產業的轉型升級;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培養優勢業務、技術團隊和新技術、新思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地勘單位差異化、特性化的發展之路。行業管理部門應繼續加強對基層地勘單位的跟蹤調研工作,深入開展基層蹲點等調研工作,了解基層現狀、問題與困難,總結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經驗做法,為全國地勘行業改革發展提供借鑒。
2、堅持協調發展,為地勘行業改革發展提供政策和動力支持。地勘行業管理部門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地勘行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地勘行業改革發展明確方向。省域國有地勘單位的分類改革,要以充分發揮地質工作支撐政府、服務社會的作用為目的,充分考慮地勘單位的歷史與現狀,明確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服務范圍和服務方式,確定合理的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規模,明確其公益性職能定位。省級政府及行業管理部門要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研究提出新形勢下省(區、市)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區域內地質工作需求、地勘行業規模、地勘隊伍布局、財政資金投入等,全面促進區域地勘單位的協調穩定發展;地勘單位要積極與相關政策制定部門溝通協調,及時反映地勘行業的特點和重點問題,爭取出臺有利于地勘單位未來發展的分類后相關配套政策。在地勘經濟下行周期中,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穩定和協調作用,保持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力度,繼續引導和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勘查領域。繼續加大各級財政資金對環境保護、水資源安全、新能源新材料、戰略資源儲備等涉及公益性地質工作領域的穩定投入。
3、堅持綠色發展,推進新時期地質工作全面服務社會。綠色發展為地質工作服務社會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加強水資源的保護,進行地下水水位和水質安全監測;注重農業生態安全,開展土地整理、土壤改良和土地質量化學調查等工作;積極保護地質生態環境,承擔地質災害治理和監測預警、開展生態環境地質保護監測治理工作;努力打造人居安全環境,開展城市地質調查、地面沉降防治和檢測、地下空間利用和重大工程地質基礎服務等地質工作;積極參加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的實施,開展海岸帶地質資源和地質環境調查工作;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為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提供地質工作基礎。
4、堅持開放發展,讓地質工作全面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地勘行業堅持開放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國家資源性產品的供給,提高地勘行業在公益基礎領域的制度性話語權,增強地勘單位的市場影響力。要全面調整地勘行業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打破行業壁壘,開放發展固有的工作領域,布局進入新的發展領域。推動區域性地勘市場的開放發展,打破省域、國界的軟硬約束,實施走出去發展、引進來合作的發展路徑。要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和傳統媒體的宣傳作用,將地勘行業的地質工作重大成果、重要政策信息和公益性地質工作基礎信息向社會發布,使得全社會能夠關注地勘行業,了解地勘行業,共享公益性地質成果。
5、堅持共享發展,營造利國惠民的地質工作發展環境。要樹立共享發展的理念,地勘單位要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使全體職工在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努力實現包括離退休職工在內的全體職工的共享發展、共同富裕。隨著地勘單位分類方案的陸續出臺,地勘單位的類別已經漸次劃定。由于各省分類改革配套及后續政策尚未出臺,地勘單位的管理方式與經營模式與原來相比沒有大的變化。亟需省級政府出臺系列政策明確公益一類、公益二類地勘單位可經營的產業和范圍、收入分配制度、投融資政策、人員流動政策、稅收政策、離退休人員政策和遺留問題解決等。新時期,地勘行業全體職工應繼續弘揚地勘行業“三光榮”“四特別”的精神,同時要讓野外地質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同步跟上社會發展步伐。組織研究制定野外后勤裝備標準,落實財政出資項目野外津貼野外裝備的預算,構建礦產勘查開發利益共享機制,營造良好的地質找礦工作環境等。
(調研人員:彭齊鳴、車長波、徐 靜、李 劍、牛 力、朱義林、王志剛、高 兵、方 敏、周 鑫、毛成棟、董建美、黃賢營、汪恩滿、周海東、張志敏等)
【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改革試點調研報告05-13
課程改革調研報告03-18
殯葬改革調研報告10-18
發展的調研報告12-28
地勘單位工作總結12-21
單位調研報告02-05
單位調研報告07-09
教育改革調研報告02-05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2-28
學校發展調研報告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