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詩經的讀后感

時間:2023-02-25 08:07:16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詩經的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詩經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的讀后感

詩經的讀后感1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集,在初二我學習了關雎與蒹葭。準確的來說只是自己粗略的了解了一番,卻也有一番有趣的滋味。

  關睢寫的是男子追求女子。屬于民歌,重章疊唱是典型的《詩經》藝術特點。它同樣具備,它們朗讀起來朗朗上口,是民謠又是古詩。孔子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只因它其中內容的品質。男子追求女子,喜悅而不低俗。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卻又想象得之的美好情景。這便是孔子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算的真正含義。其次,因為孔子的一句評價,我偶然發現孔子總結十分到位,簡短但又十分精辟,讓我對孔子又多了幾分想深入了解的興趣。

  如果說關雎是一首優美的戀歌,那蒹葭就略顯文雅。蒹葭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副蕭瑟凄涼的'晚秋畫面,同時他還展現了對愛人的追求,向往與相思之苦。雖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章。但從重章疊唱的形式,一唱三嘆具有強烈的渲染力,主人公的感情也隨之逐層加深,一直渲染和烘托著氣氛。全詩的旋律優美,強大的感染力,讓每個人都足以感受到主人公所思慕的人的情感,已對一人求之不得的焦慮惆悵。讓人深陷其中。兩首詩歌同樣運用了重章疊唱,使文章節奏感變強,形成了一種圓環的美,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能因為這兩首詩歌勾起了我對《詩經》濃厚的興趣。于是我發現……《詩經》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風,雅,頌,詩經還是國風,它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時代的社會生活,開創了古代詩歌的光輝傳統,是民族文學萬中的幽蘭,香溢后世。它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化語言。影響中國的文學,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成為了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詩經》中還有許多名人名言,比如毛澤東引用過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其意思是“沒有人不肯善始,但是很少人可以做到善始善終。”或許只有做到每件事都善始善終,這樣才是最好的結果。當然我們現在用的成語也還有許多來源于《詩經》。比如:孔武有力(威武有力量),投桃報李(別人給我送來桃子,我給別人李子做回禮)投桃報李更是告訴我們應該友好相處,禮尚往來。后來,《詩經》甚至用于人名來寄予美好的希望,比如孔明就選于《詩經.小雅.楚茨》中的“祝祭于祊,祀事孔明。”還有拿過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呦呦兩字出自于《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高。”寄托了父母對未來美好期望,似乎也注定的她的一生與一株小草連在一起。曾經,她用一根草改變了世界,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是中國至今獲得過最高的獎項。她的一生難道不夠輝煌?

  其實人本無能,只因知識豐富人生。哪怕是勞動人民口頭的創作,也最具價值的,它們同樣開創古代詩歌光輝傳統,對后世產生長久的影響。而這就是《詩經》。

詩經的讀后感2

  《詩經。考槃》為隱逸詩之鼻祖,謳歌士大夫的一個重要選擇——歸隱山林。

  自古讀書人常走兩個極端,一則出仕。二則仕途挫折后隱居林下,詩歌賦畫,更有成就者著書立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什么只走兩個極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無力、恥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觀正確的疑問,回答不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的骨氣問題。

  如今的讀書人有更多的中間道路可以選擇:經商、從軍、自由職業等等。這固然是時代的進步,但傳統意義的讀書人總是迂腐地選擇一種極端,一種用畢生熱情去熱愛和創造的東西。因此他們之中的杰出者不斷走上人類某個領域的頂峰,成為千古不朽的大師級人物,如一生只寫一部書的李時珍、曹雪芹。相比之下,當代名家充其量不過一巧匠。

  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內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內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實際舉帝王之業,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書立說為最后,不得以后為之。恍然明白相聲大師馬三立簡單名字的深刻內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常常流連往返于詩經中這些讓人陶醉的詩句中。《詩經》本稱“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詩經》編成于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美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聲音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

  在《詩經》里不但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而且應該說她所表現出來的.純潔的愛情,過人的智慧,積極的生活態度,對現實的滿足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現代、超越時空的!

  讀《詩經》足以靜心、凈心:《詩經》語言樸實,思想單純,沒有現代人們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閱讀《詩經》,就會被文字里的純凈所感動。當我心浮氣躁的時候,看幾章,便能沉下心來,安心學習,安心工作。

  讀《詩經》足以踏實、專心:《詩經》教會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珍惜現在,努力工作,日久堅持才能成為富有者,只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才能成為成功者。

  讀《詩經》足以返樸歸真:《詩經》猶如東方的圣經,記錄著農業文明最古老的光榮。《詩經》內的人們生活在離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門前的原野、山巒、巖石,無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們聆聽著大自然蒼老的聲音和人類年輕的聲音,充滿感恩的心情。他們遠離充斥著欲望、高音喇叭的現代生活。這正是現代人所缺少的特質。

詩經的讀后感3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心。”這是《詩經》中的其中一句話。

  《詩經》的內容十分豐富復雜,展示的社會生活極其廣闊,使我們能夠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心情等等。《詩經》分成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曲調樂歌的意思,是各個地方的樂曲,絕大數是民歌,又稱“國風”。雅是正的意思,頌是宗教祭祀歌曲。很多人喜歡風,可我卻喜歡雅,雅主要寫的是戰爭時期,作者對戰爭的感受和態度。在雅中我喜歡《采薇》這首詩,采薇寫的是一位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回想對前線生活的艱苦和對家鄉的思念。特別是最后一段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心。意思就是昔日我去當兵的時候,就像楊柳在風中輕輕擺動一樣,很輕松的就過去了,可是,如今在回家的路上,大雪下著不停,走起來很艱難也很慢,而且路上又饑又渴都難以堅持,我的心里是多么悲痛啊!可是,又有誰知道我的哀傷呢?

  想想看每個士兵都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國家,可是,到頭來有家都像無家,也沒法請人帶信回家去。有時一個月要打三次仗,兇猛的匈奴隨時都會攻來。

  是啊!也許只有當過兵的人,和軍人的家人才可真切體會這份苦衷。看看我們可親可敬的解放軍叔叔,每次當災難來臨時,我們看見最多的就是解放軍們的身影,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這次舟曲泥石流,有的解放軍叔叔的家人都在離災難現場只有幾百米的距離,有的剛失去了懷孕的妻子,可是他們都顧不了自己的家人顧不上悲傷,忍著心痛去救別人。別人家里都是熱熱鬧鬧的,可是,一些解放軍的家里卻只有悲傷和痛苦。

  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飽吃飽住,不愁吃不愁穿的.,可是,天天無所事事,還和爸爸媽媽頂嘴,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天天只想著玩游戲,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的伊納克戰爭……把很多人的家園都給毀了,使他們無家可歸,流落街頭,面臨著死亡的危險。

  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人生,珍惜時間,珍惜擁有的一切。愛護和平,讓世界變得和平吧,讓全世界變的和平起來吧!

  成語無家可歸:沒有家可回。指流離失所。如:唐·陸贄《平朱泚后車駕還京大赦制》:“如無家可歸者,給田宅,使得存濟。”又如:寺僧見了他無了根蒂,漸漸怠慢,不肯相留。要回故鄉,已此無家可歸。——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成語楊柳依依:楊柳:古詩文中楊柳通用,泛指柳樹。依依:輕柔的樣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贈,表示依依惜別。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又如:楊柳依依,何日文簫共駕歸。——宋·張孝祥《丑奴兒》詞

詩經的讀后感4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許許多多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詩經》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詩經》里的愛情是華夏兒女最古老的悠悠戀情的見證。這些愛情里,都是如此簡樸、自由,卻奔放、熱情。又或是委婉、朦朧。比起唐宋華麗浮艷的愛情詩,《詩經》中的愛情更能使人在平靜的語言文字中浮想聯翩,似乎身臨其境,更為這此愛情故事感動萬千。

  “靜女其妹,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躅。”調皮的小女子與男子約肢,卻藏了起來,男子見不到女子,又是著急又是無奈。其實女子就躲在城邊一個小角落里,看著不知所措的男子邊笑著。“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我愛的不只是荑草,而是我所愛的`女子。這是一個渴望自由的單純男子的心里對白。《靜女》里的女子并不是嬌生慣養的貴族千金,而是一個渴望自由的調皮可愛的勇敢女子。男子則是如此癡情質樸,憨厚老實呢。這樣的愛情是如此的單純、自由,就是短短的語句中讓我回味無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陰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男子不斷追尋著自己的夢中情人,她是如此的美麗,又可望不可得。《蒹葭》全詩整齊的句式,描繪著男子追隨著“伊人”移動。這是如夢中仙境般奇妙,朦朧,卻可惜不可及也。讓人仿佛致身境中,深深體味著詩人那凄婉的心情,卻又不顧一切努力的追尋,那是一個多么感人的情感世界阿!

  前兩首是古代人們對理想自由的追求與向往,而《氓》卻包含對于現實背叛的痛恨與無可奈何。從“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貿絲來,來即我謀。”男子熱烈地向女子直白表達心意到“以樂車來,以我賄遷。”男子與女子終于如愿相戀成婚。而結局卻出乎意料“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簡單的話語,吐露出因社會男女不平等婚姻帶來的無處申訴的哀苦,難言的悔恨。這也是古代許多婦女在自由和婚姻上悲慘命運的縮影。

  《詩經》中的愛情,或是理想或是現實,或是自由或是無奈。卻都讓人感受到古代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對自由愛情的追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越是如此質樸的承諾,越是感動了現代繁雜的心。

  當你能處于繁囂都市一角,一杯清茶,一本《詩經》。仰望靜空朗月,遙感春秋前史的花好月圓,那簡單、淳樸、率真的感情躍然而起。放眼當前的愛情唯金論橫行泛濫,難道不更讓人對古人欽佩、更引人神往?

  愛情本就應是真誠,簡單才是最美!

詩經的讀后感5

  教學目的

  一、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二、學習兩首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復唱的章法。

  三、體會兩首詩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學詩重在熟讀背誦,一定要加強朗讀教學,讓學生在反復吟唱中和藝術美。

  二、兩首詩表現手法同中有異,可作比較式講解。

  教學時數 2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學習《伐檀》,重點體味古代奴隸們在對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的強烈的責問和諷刺中所流露的憤懣不平的情緒。學習“興”的用法及重章復唱的.章法。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新課

  高二時,我們學習過一個詩歌單元,從形式看,除了毛澤東同志的《詩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詩。新詩是現代詩歌的主流。新詩反映新生活,表現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話,打破了舊體格律的束縛,自由靈活,易學易懂。毛澤東同志在50年代初寫給《詩刊》主編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學好舊詩,因為新詩是從舊詩發展來的。我國古典詩歌,源遠流長,星漢燦爛,《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豐碑。

  現在,我們就從我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詩經》學起,先學第1首:《伐檀》(板書)

  二、疏通課文。

  1.《詩經》簡介。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詩三百》。(板書)漢代以后儒家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

  (2)《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即指當時15個王國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是《詩經》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樂曲,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雅”和“頌”,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

  (3)《詩經》形式多為四言一句,隔句用韻,常以重章疊句加強抒情效果。它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板書)“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先描寫他種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題。

詩經的讀后感6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于是這枯澀的文字和著杯中迷蒙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著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著你明艷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復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仿佛什么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于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著。

  讀著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著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里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里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著念著,仿佛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于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遇見《詩經》,是這秋天里最美的邂逅。因為無論是唐詩的華麗,還是宋詞的精致,在我看來都抵不過《關睢》《蒹葭》《子衿》給我的震撼。那種質樸,那種清新,那種深沉,直抵心間,無可比擬。

  遇見《詩經》,是這十月天里,最美的邂逅。詩是對生活的歌唱、吟詠,在創作與歌詠間享受了美感,升華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詩經》里我親見了《桃夭》的繁華,《出車》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遙遠的古代。

  成語浮想聯翩:浮想:飄浮不定的想象;聯翩:鳥飛的樣子,比喻連續不斷。指許許多多的想象不斷涌現出來。如:晉·陸機《文賦》:“浮藻聯翩。”又如: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序》

  成語窈窕淑女:窈窕:美好的樣子。美好的女子。如:《詩經·周南·關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因為在前邊領路的那位窈窕淑女明明很從容地就走過去了。——蕭乾《海外行蹤》

詩經的讀后感7

  《詩經》帶給人一種古韻之美,她仿佛穿越了幾千年只為來到我的身邊。《詩經》的很美,美在質樸的語言,美在對人世間美好情感的詮釋。她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沒有庸俗之氣,她吸引我去領略那古樸而又優美的辭章,去感受那真摯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過《詩經》,美在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花開得紅艷似火,用來比喻女子的美麗。無論誰讀過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現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艷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細聲慢吟這名句,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充滿了字里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艷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人。看啊,多么美好的祝詞。這種情緒,這種祝賀,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在我看來,人只有對生活滿懷神情與熱愛,才能在紛繁的世間為自己、為別人帶來一份寧靜祥和的溫馨。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愛的幸福與美滿。“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說出了生死不分離,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么情意綿綿的佳句,體現了愛人之間一起白頭偕老的心愿。表達的是對幸福與美滿的無比向往。和愛著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么幸福美滿的事啊!“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傾倒了無數身在愛河的人們,渴望美滿愛情的人們把這詩句當成對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歡離合,我曾對你說過,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離。這是愛情的最高境界,與你平平淡淡度過一生。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朋友的`雋永深情。“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你將木瓜報贈子我,我就用瓊琚作為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間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實質不是獲取,而是給予。禮尚往來,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人們的高尚情感,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價值的高低,則是對他人對自己情意的珍視。

  《詩經》宛如一個端莊優雅的絕代佳人,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款款走來,讓我們去領會她那份獨特的美,使我們折服于這獨特的美。最美不過《詩經》,我甘愿傾倒于美的《詩經》。

詩經的讀后感8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如一條白練,把幾千年前的情懷延續至今。無論是幾千年前還是現在,最純樸,最干凈的依舊是愛情。他不加任何修飾,只是發自人類內心最深處的一種情感而已。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熱戀中的情人纏綿恩愛,無不希望朝夕廝守,所謂,“樂哉新相知,悠哉生相離”,只是短暫的分別對他和她都十分漫長,以至于難以忍耐。不是虛偽的表演,是來自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相戀相思人人都有過,人人都會經歷,簡單的十幾個字,便將相思之苦表達的'飽滿而又空洞。且不說古人有這種相思情節,在當今社會也不乏。著眼于二十一世紀,熱戀期的男女恨不得時時刻刻黏在一起,一刻鐘看不見對方便十分想念,關注他所有的動態,生怕錯過關于他的消息。而采葛中反復吟誦一日不見,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更是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的情感生動的表現出來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便由此而來。

  褰裳,即提起下衣,簡單的一個動作蘊含的是壓抑許久的情愫。詞中的女孩說,你如果愛我,便提起下衣,過河來找我吧,不要怕河水冷,心中的熱情足以將冰冷的河水溫暖;你若不思念我,還會有別人思念我,不缺你一個人。三言兩語便將女主人公潑辣爽朗的音容笑貌,曠達自然的愛情觀活脫脫地表現出來了。可能許多女孩子羨慕詞中女主人公有如此曠達的心境,可她也只是個女孩,并未看輕愛情,倘若真的被心上人拋棄,也未必能做到詩中所說的那樣曠達,但這種建立在自信自強上的愛情觀以及縱遭挫折也不頹喪的意氣,卻是頗能警醒溺于情者,給傷于愛者治愈。這自信自強的愛情觀,也正是現代女性需要悟出的道理。

  時代進步了,科技發達了,男女平等實現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演變,但為愛所傷,為情所困的女孩卻越來越多,似乎沒有了心上人的陪伴,便沒有了生活的意義。為什么呢?因為男孩變得輕浮了嗎?不!大多女孩將所有的賭注都放在了心上人身上,沒有給自己留一絲后路。當今社會的現狀是,男主外,女主內,在觀念固化后,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理所應當,女人就應當在廚房和孩子之間打轉嗎?不!從未有如此規定,古有巾幗英雄花木蘭,今有科研巨人彭新華,這些足以說明女兒身不比男子差。而在愛情中,女人有了自己的事業才能保留自尊和自信,才有日后生活中的底氣。

  放眼大學校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靜心研讀詩經,默默努力,把自己變優秀,期待與更優秀的人相遇。愿更多的同學可以如詩經中的女孩一樣灑脫自信,與我攜手共同努力吧!

詩經的讀后感9

  我一直認為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錮在閨房之內,只能對著藍天白云發呆,望著窗外的春色唉聲嘆氣,因為再美好的春天,再絢爛的風景終究不屬于她們,小小的三寸金成為她們以夢為馬,執劍行天涯的障礙;而正統社會要求的三從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束縛;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從靈魂深處約束著他們。但《詩經·葛覃》卻讓我看到了她們別樣的生活。

  雖不能像現代的女性一樣可以旅游觀光,暢所欲言,在生活中與男性一爭高下,在社會中撐屬于自己的起半邊天,但是她們卻用自己豁達和樂觀,擁有了自己的云淡風輕,看到了屬于自己的美景。雖然只能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她們卻用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藤是如此綿長啊,蔓延在間的谷中,那繁茂的葉子一片青青。

  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雖是朝夕相處的谷、間,常見的.葛藤、黃鶯,卻在她們的眼中如此之美,她們通過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讓繁重的生活變得興趣盎然。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樣的慧眼是處于繁華都市,喧鬧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總是抱怨工作繁忙,想盡一切辦法放松。為了找尋生活中的詩和遠方,我們不遠千里,欣賞名大川,大漠落日,最后卻發現看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們的遺憾罷了。而詩中的她們卻用自己的樂觀,自己的豁達欣賞到了屬于自己的美景,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她們視夫為天,卻又自強自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蔓延在間的谷中的綿長的葛藤,在她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把它割回煮在鍋中,然后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織成細布,或是織成粗布,讓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愛人喜歡的衣裳,穿著它真是其樂無窮。享受自己辛勤勞作帶的樂趣,是多么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詩經·葛覃》為古時的女子證言,她們的生活雖然單調,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們常說:心中若有桃花,何處不是水云間?現在如此,古時依舊。

詩經的讀后感10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并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為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為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為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為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為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為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為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為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于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中還有其他主題,在此就比一一舉例列舉。《詩經》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歷史、社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是中華文化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把,《詩經》中更多的詩

  歌以各種形式編入教材,讓學生們從小學習,讓他們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深度。

詩經的讀后感11

  每個人都有詩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閱讀路上,等待被喚醒。而《詩經》就叩響了我通往詩意世界的大門。

  《詩經》猶如中國的《圣經》,雖一篇短短數十字卻承載了深厚的文學底蘊,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王小波說過:“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初識《詩經》,緣于一部電視劇,劇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關雎》卻深印腦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橋上,手持折扇,抹額垂下,眼含笑意,一邊搖頭一邊吟誦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聲沉醉,仿佛在撫摸著沉醉在春風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朧朧,卻讓我的筆端開始有了一絲畫意。

  再見《詩經》,是在一堂語文課上,老師講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見了兩鬢霜華,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讓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給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詩情。

  而今,深交《詩經》,是在背誦“我愛記詩詞”時,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簡短的詩詞,飽含的深切祝愿,讓我動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樸實,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買了一本《詩經》,閑時讀讀品品。讀來,發現《詩經》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為什么呢?疑惑在我腦海中盤旋,促使我順著詩句,浮想聯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好像聽見了來自一位久經沙場,身體千瘡百孔的戰士,豪飲一壇濁酒后略帶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讓我仿佛看見了一個站在城墻上,穿一身素衣,青絲舞動,望穿秋水,卻不見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著“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領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勞作的風俗畫,她們勞累的神態好像在哭吟著一段沉重的歷史……

  這么看來,當時不論身份地位,誰都可以借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而現今,我們的詩意,哪里去了?

  這一角,大多拿著手機,那一角,大多敲擊著鍵盤,都沉醉在忙碌中,忙著追求金迷紙醉的生活,忙著捕捉燈紅酒綠的喧囂,獨獨拋棄了那份本應在骨子里的詩意,在快節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靜下心來,慢慢翻閱一本《詩經》,傾聽來自古代民間那些樸實無華的勞動者的故事,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等方方面面……都在《詩經》中淺淺吟唱。

  愿《詩經》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讀者的靈魂,永遠憧憬著“詩和遠方”,尋找生活中的詩意。

詩經的讀后感12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的世界,我第一次領略到“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之美在于靜。它不同于現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著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后,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里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里,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會覺得她艷麗無雙。《詩經》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之美在于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爭。這里只有著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著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文明有著上千年歷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并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令世界為之側目。

  盡管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看《詩經》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么呀?亂七八糟的。”我不著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著說:“沒什么,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詩經的讀后感13

  “于嗟如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每讀到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對階級社會婚姻生活的經典概括!看到這樣的無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的思想不自覺地在歷史長河里流淌,采摘那一個個不同遭遇的生活片段:

  看著無邊的桑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面。我看到《氓》里面的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的婦女,但她這樣付出的結局卻是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于是為這位可憐而又堅強的女人感動著。她在面對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卻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的心也許看透了階級社會丑惡的面孔,也許她的心理面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

  白娘子為了報答許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來那么完美的婚姻卻讓法海來了攪和。白娘子愛許仙如此的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的傳說,于是有了白娘子被關在雷峰塔的傳言。看著平靜的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壓迫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婦女反對階級壓迫的精神,她們在向歷史宣誓:女之耽兮,猶可脫也!

  也許是為了愛,也許是憎惡封建禮教的毒害,《詩經》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它所描述的一個個愛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斷地發生著。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到的是劉蘭芝婀娜的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的本分工作,換回的結果卻是那深潭的一道道圓暈。她的命是苦的,但她以死的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愛,也有恨,也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難道不是嗎?她死后化為鴛鴦都在不日不夜地鳴叫著,那不是在控訴著對階級社會的不滿嘛,那不是一種強烈的反抗精神嘛!

  歷史中的婦女們似乎都在重復《氓》中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我心中的琴弦斷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婦女們不畏壓迫、不畏朱顏瘦的精神。我時常在想,即使她們的愛情化作冰冷的白雪結晶破碎,也會對生活充滿著熱烈的愛與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的《提芝龕記》: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臺詩句賜峨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這是秋瑾反對封建余毒的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婦女們反對階級壓迫的漫長歷史過程。

  《詩經》讓我想起了很多不幸的女人,它的出現似乎暗示婦女的不幸在不斷地延續著,但很幸運的是現代的女權運動在不斷的發展著,我想這是《氓》的作者的心愿吧,這是婦女們的愿望吧,但我更相信這是堅強的婦女們用淚、用血、乃至生命換來的!

詩經的讀后感14

  連續兩個晚上趕著看完了這本《最美不過詩經2》,詩經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戀愛,最終只有一個目的:結婚,這說明《詩經》中男女愛情的專一。如果兩個人分開了,就想念著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禱著永不要分開。他們可以一見鐘情,馬上就結合,比如《野草 蔓草》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于是,他大膽地向姑娘求愛,并同她結為伴侶。《周南 關雎》就是一首熾熱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醒時夢中不能忘懷,而又無法追求到。面對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動的荇菜,姑娘美麗的身影時時閃現在眼前,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現了幻覺,仿佛和那個姑娘結成了情侶,共同享受著協諧歡樂的婚后生活。“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廖?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結果丈夫真的回來了,女子非常高興,以至于連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戀愛中的男女,大概看到愛人出現在自己身邊,都是快樂無比的。

  追求愛情,千年如斯。但對于追求愛情的`男女來講,要做到“自由和專一”的統一確實難上加難。頑強的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表達了古代男女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愿望。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甚至在愛人不幸辭世后,他們仍牢記舊情,希望在另一個世界里繼續相愛。《綠衣》中的一位男子,沉痛的悼念逝去的妻子。夫妻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遠也不會完結。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親手縫制,他想到自己一有什么差錯,是妻子在身邊好言相勸。

  《詩經》的單純與樸素,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范本。《邶風 靜女》描寫男女約會:“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悅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一個男子在城中的一個角落等待自己的戀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戀人來了,送給他彤管、茅荑,他愛不釋手,并不是這禮物有什么特別,而是因為是美人所贈,主人公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真摯。表現了男子對于愛情的甜蜜和酸澀總之,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愛情觀:勇敢追求愛情,對愛情的熱切渴望與追求表現坦白直率;追求戀愛自由、要求自主婚姻;崇尚忠貞不渝的愛情;對愛情有著癡迷、執著的追求;天真純樸,爛漫自由,熱烈而浪漫,對愛情的自由和專一。

  《詩經》給我們展示了人類美好、純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古代那純正、健康的愛情觀,為我們現代人提供了榜樣。

詩經的讀后感15

  它很舊了。

  無意中注意到它,目光便被它鎖住了。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伴隨一個書香濃郁的下午。 有人說,詩詞存在于苦難,詩詞承載著困苦難,但我想,詩詞是充滿聚散離合各種悲歡。但是最終我們感受到的依然是愛和希望。

  很多人對于《詩經》的印象可能就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是《國風》里最長的一篇.該篇描寫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以史般的氣勢記述農家的勞作、艱辛,以時間為線索將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出來。農民們的日子正是在這種忙碌、平凡、單調、周而復始的勞作之中默默地度過。其實,他們的'愿望和要求再簡單不過了:活著,活下去,吃飽穿暖就行。他們的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地懷著這樣的愿望和要求活著,勞作,繁衍生息。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稼穡不知道農民苦。科技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接觸農事,甚至鄙夷,厭惡“農村人”。卻不曾試想我們所吃的,所穿的,所用的,都源于他們。耕種,是源頭,是起點啊。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知與不知,理解與不理解,此時,又如何重要,知己難求,《黍離》是對家國興亡的感慨,文章只改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 可如今又有誰會感慨如此家國興亡,誰會感嘆“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忙著工作忙著賺錢,甚至忘了留時間來陪伴我們的親人或許直到出事后才會懊惱“哦,我為什么沒有多陪陪他們?”

  只是,如今,很少再有人愿意花時間再去回味這些經典了罷。因為對于現在這些都是一些“浪費時間”的東西,因為這僅僅是一種情懷罷了,卻不能帶來實際利益。但現在真的是利益至上嗎?

  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慢的東西太少了,我們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漸行漸遠,只能用來緬懷。《古典之殤》里說“古典場景的缺席,不盡僅意味著風舞之夭折,更意味著眾多美學信息和精神資源的流逝。” 詩歌竟成了挽歌,成了永訣和追悼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

  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

  有人說: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詩經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詩經氓01-02

詩經簡介08-24

詩經關雎05-30

詩經愛情05-15

詩經-氓01-02

經典詩經語錄11-16

詩經讀后感10-14

《詩經》讀后感08-02

詩經讀后感12-23

詩經的經典讀后感02-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白沙| 托克托县| 黄骅市| 新竹市| 萍乡市| 田东县| 沂南县| 阿拉善盟| 张掖市| 贵州省| 武强县| 呼图壁县| 湘潭市| 舒兰市| 永仁县| 晋江市| 措勤县| 杭州市| 名山县| 灯塔市| 壤塘县| 游戏| 衡东县| 开化县| 黄龙县| 平湖市| 页游| 朔州市| 西和县| 海兴县| 吉林市| 鄂托克前旗| 泗洪县| 鹿邑县| 湟源县| 云龙县| 宜州市| 中方县| 宣汉县| 潼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