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君子之道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君子之道讀后感1
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余秋雨以“君子之道”為入口來講述中華文化,剖析君子,闡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輪廓。因為君子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國文化就不會淪喪。因此,閱讀此書,可以從中了解中華文化的底蘊、精髓,思考我們的文化發展。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由此,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余秋雨出了解答,就是要尋找和優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頁是建立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君子”是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體人格作為文化標識。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由此,如何復興中華文化,余秋雨給出了解答,就是要尋找和優化中國人的集體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國人的靈魂便找到了故鄉,也是建立現代社會和諧的文明秩序、重塑國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條件。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使君子這一人格理想更堅硬了。余秋雨說,孔子沒有對君子下定義,卻劃出了一道道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讓我們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為對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們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劃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線,具有極高的實踐意義。而且直到今天,我們還找不出另外的科學概念能替代這一命題。今天中國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擔憂的趨向,就是君子話語常常被小人話語所淹沒。
余秋雨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么,文化的最后結晶,是人的歸屬。而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千里的成果。這些研究,都是為了研究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做準備,因為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集體人格極為敏感。
讀完全書,感覺尋找到了真實的余秋雨。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后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于理想的暗示。”后代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個君子。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君子之道讀后感2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書,書中提到了君子懷德是君子之道的起點,作為君子,放在人生最前面的必須是道德。有了道德,才會是真正的人。也就是道德為本。
通過這句話我聯想到了曾經寫過的一篇作文,通過陶行知說的一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到底是學高為師重要,還是身正為范更重要。沒有成為一名教師前我會覺得學高為師更重要,因為當時我認為一個老師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如何來教學生。但現在成為一名教師后,如果讓我再選我會認為身正為范更重要。因為學高為師是基礎,身正為范才是根本的。因為很多時候身教勝于言傳,一個老師要博學但更要正直,給學生做一個好榜樣,就像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為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合法的社會公民。另外書中還提到了厚德載物,不能是厚物載德,更不能完全沒有德,也是說明了德有多么重要。
《君子之道》這本書值得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除了德還有很多,像怎樣才能算的上是一位君子,這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認為只要為人處事上謙恭有禮,大方得體,個人修養上不斷進取,終生學習,能夠獨善其身之后,有兼濟天下的胸懷即可。 君子非一日而成,今天要比昨天更好。
君子之道讀后感3
余秋雨在《何謂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定義,那便是:“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與引導,創建集體人格”。而中華民族在集體人格方面的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便是君子。把君子作為人格理想,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特征。而做個君子,通俗意義上講,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君子之道》結合儒家與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闡述了君子之道。儒家用一種劃界確定法,將君子與小人定義出來。小人作為君子的對立面,如影相隨。它們既可以存在于不同人群之間,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每個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每時每刻,這兩個“我”都在斗爭。西方的弗洛伊德說,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自我、本我與超我。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哲學家阿德勒說過,“人生就是自卑與自我超越的博弈。”這種博弈的直接體現便是我們所倡導的修身養性。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在不斷的自我超越中,最終讓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盡善盡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懷德處于首位。因為君子懷德是君子之道的起點,是公民社會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在價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德是一個宏大的范疇,仁義禮智信可以作為其臨近概念。君子懷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載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就教師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師德。
其次,君子中庸讓君子之道與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中庸避免了極端,允執其中,從而遠離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因此,中庸不僅僅成為生活中的方法論,而且成為我們的價值觀。就教師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歸教育原點,關注人的發展。人既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終點,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只有在教育實踐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作為一個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屬性,符合教育規律與學習者的認知規律,設置多樣化的課程,鼓勵個性化的選擇,搭建育人平臺,最終幫助學生,成就學生。這樣的教師,我們才可以稱為真君子。
最后,君子不器時刻提醒君子不要跑偏。君子不器簡言之,君子不是器具。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盡量不要變成器物的奴隸,自己也不要變成器物。余秋雨先生在書中說道,“很多老師都是“年年歲歲人相同”,他們用完全一樣地語句和口氣復述著同一本陳舊的教材。雖毅力稱道,但未免太“器”了。因為他們讓多彩的生命變成了復制之器。”教書到最終成了教書匠,匠氣十足。教學變成了一潭死水,那些鮮活的生命最終在教學生產線上變成了考試機器。而課堂模式化,更是讓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趙校長在《我們的教育追求》冊子中說過,271教育不再提模式。因為模式一詞,容易束縛人的思維,讓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將課堂環節化是簡單粗暴的。我們的課堂,不論是以前的討論展示點評還是現在的三環節,一開始是為了引領老師有章可循。但課堂的目的絕不是環節,而是放手學生讓他們自由自主。這一點,我感同身受。二,不要把他人變成器物。有的教師在素質教育的路上越走越遠。對他而言,學生的大腦只是知識的容器。一切的重復與練習只是讓學生的高分。育人等同于育分,認同了分數,卻割裂了學生基本的人格屬性,忽略學生的情感,是一種對教育的犯罪。這種唯我試圖,唯分數圖的價值觀無異于殺雞取卵,最終葬送的是學生的未來。最令人擔憂的是,課堂更成了扼殺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場所。萬瑋在《向美國學教育》一書中寫道,通過自己對西方教育的感性認知,會像大學時期的教育課是多么的可怕。教育學老師用最不符合教育學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學的授課,那便是照本宣科。那種課本中心論與教師中心論,完全忽略了學生的情感訴求,把學生看做一個個冷冰冰的客體。照本宣科越多,學生的想象力與好奇心損耗就更厲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恢復其兒童的天性,就要從課堂變革。
總之,君子之道向我們展現了作為社會人的我們追尋的最高人格規范。它不僅是獨處的文化,也是群處的文化。它不僅是個人的修養,也是團隊的歷練。君子之道如同水利萬物而不爭,自然流暢,道法自然。君子用一個理想的人格形象來引領著我們的前行,不斷給我們傳遞這正能量。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踐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想的信念,懷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們的教育之路定會越走越寬。
君子之道讀后感4
我想自己太狹隘了,可能古人也有教我們怎么對付小人,怎么跟小人相處,只是我還沒有讀到他們的著作罷了。誰不想當個君子,誰又愿意當什么小人,但是一旦涉及到工作,利益,什么君子小人,贏才是王道。
所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即使古人之道,儒家之道,君子之道再怎么經典,如今也不過是束之高閣,誰會將君子作為生活的目標,除非你甘心當個loser。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彈冠相親才是真正的熱鬧。如果你體會過了官官相護,汲汲營營,那樣的團結和向上,難道還會想要做一個獨善其身的君子?
在工作中,我也想要做到獨善其身,本本分分的做著自己的工作。奈何老板的猜忌和同事的處處設套,當面背地地捅刀,明明不想惹事,都是非纏身。可笑自己還要爭取維護什么自己的利益,真真是可笑。
作為一個員工,一個合格的員工,完成自己的工作是不夠的,還要會猜測老板的心思,明里背里的向老板靠攏。順便打探同事的各種消息和想法,匯報老板以表自己的忠心,這樣的人,才是好員工。
所以,不會忍氣吞聲,兩面三刀的我,就是職場的失敗者。
自大學畢業后,甚至是在大學在讀期間,我都只看過西方哲學,因為我覺得西方的哲學思想和法律更加契合。因為西方的哲學思想是有邏輯的,他們將世界,情感,國家等等分解開來,讓我可以清晰的,理性的看待身邊的事,人,總總紛爭。因為這樣我便不會困擾了,為利益所驅使的老板和同事,都是可以理解了。只是自己不想委屈自己罷了。
我看到了既得利益的損失,便聯想到未來利益的沒有保障,于是想著損失的最小化,寧愿在還沒有獲利之前就壯士斷腕般的辭去工作。事實證明我的卻是止住了可能造成的損失,免受了更大的氣。不過,我也沒有得到好處啊。自斷長城的結局是我損失了自己已經有的客戶,新的工作也面臨著各種問題。
我學了很多西方的哲學,讓我免受他人的煩惱。我理性了,所以變得麻木了。可是我沒有止損啊!時間的流逝,一分錢都沒有賺到,這難道不是我一筆更大的損失嗎?
那么君子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可以解決我的問題呢?西方的解決不了,可能是因為國情不對。那么中國的呢?
【君子之道讀后感】相關文章:
《自然之道》讀后感(合集15篇)04-08
成功投資理財之道12-05
立春養生之道02-22
聰明女人的處事之道05-24
談職場舍得之道解讀07-04
星座戀愛,相處之道04-13
個人成功的理財之道12-05
職場故事之理解求職之道06-14
與上司相處之道介紹09-13
與上司的相處之道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