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7篇
【篇一: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
第三次浪潮寫作于1980年。
作者將歷史、經濟、政治、社會、技術、科學放在一起討論,甚至部分哲學也在一起討論。
以下部分是讀書筆記,部分是我自己的想法。
其實我不推薦你一上來就看我的讀書筆記,那是嚼別人嚼過的饃。你應該自己去看這本書,然后得出你自己的想法,再看看我們的想法有什么一樣的地方,什么不一樣的地方,為什么不一樣。
好,言歸正傳。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農業文明,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鋤頭為代表的低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土地和人的體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體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神秘主義,典型如東方的神秘主義。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業文明,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機器為代表的高價格高價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資金和化石燃料;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化石燃料;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大企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機械主義,典型如西方的機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興起的浪潮,暫時沒有確切名稱,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目前限于我的接觸范圍,我還想不出其他的)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目前處于萌芽狀態,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義,但總體上目前不明確。
ps,每一次的浪潮都是建立在前一次浪潮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的,目前能了解到的是第二次浪潮基本上是建立在摧毀第一次浪潮的基礎上的,第三次浪潮與第二次浪潮如何相處,目前尚無定論。
中國,乃至世界,都存在一個現象,那就是發展及不同步,當部分國家部分地區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已經開始第三次浪潮時,還存在部分國家部分地區部分城市部分人口處于第一次浪潮中。中國部分農村現在處于第一次浪潮,仍然采用自有小田地的方式實現自給自足,部分農村已處于第二次浪潮初期,開始工業化建設。
我們不知道歷史是如何產生的,無論是宿命論還是非宿命論。
沒有人可以創造歷史,我們都是歷史洪流中的蘆葦,選擇不同的方向產生不同的結局,可以說是努力的結果,也可以說是選擇的結果。
so,我們要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把握歷史發展的方向,這是閱讀第三次浪潮這本書的目的。
【篇二:《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
記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學習輔導書的背面封面上寫著阿爾文·托夫勒的一句話,具體是什么已經不知道了,但是當時肯定給了我比較深刻的印象,從此我知道了有個美國未來學家叫做托夫勒。然后,當時就在想要是能讀讀托夫勒的書籍該多好啊。而在前陣子聽“冬吳相對論”節目,吳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圖書館恰好借到了這本書。翻看一看作者是阿爾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個想讀他書的念頭,哈哈。
言歸正傳,寫點兒讀書筆記吧。
已開始就有句話,本書獻給:認為人類歷史遠未結束,人類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的人!挺好的,我應該是這樣的人,哈哈。
作者將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劃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農業文明,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鋤頭為代表的低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土地和人的體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體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神秘主義,典型如東方的神秘主義。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業文明,大約從17世紀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機器為代表的高價格高價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資金和化石燃料;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化石燃料;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大企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機械主義,典型如西方的機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興起的浪潮,暫時沒有確切名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目前處于萌芽狀態,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義,但總體上目前不明確。
其實現在,目前的世界還是第二次浪潮與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際,在中國還在處于工業化的大潮之中,還是主要崇尚規模化、標準化,當然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在中國也算蓬勃發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經初步顯現出來。在發達的美國,第三次浪潮洶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們依然不愿退出歷史的舞臺。
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有這6個原則:標準化、專門化、同步化、集中化、極大化、集權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個重要經濟變化是“產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現,他是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的結合(而工業革命是將二者完全分離的)。
他有預測說,未來的農業朝“能源農莊”發展:為能源生產而購置作物。
總之,他的觀點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經遇到的嚴重的問題,第三次浪潮已經到來,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有重大的變革,而且最后還說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來的民主應該有怎樣的變革。
最后,不管未來學家怎么說,現在中國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發展,一方面,中國工業化還遠沒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風起云涌,這個時期社會的各種各種沖突是在所難免的,但是要說在短期內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國社會,還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篇三:《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作文】
記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學習輔導書的背面封面上寫著阿爾文·托夫勒的一句話,具體是什么已經不知道了,但是當時肯定給了我比較深刻的印象,從此我知道了有個美國未來學家叫做托夫勒。然后,當時就在想要是能讀讀托夫勒的書籍該多好啊。而在前陣子聽“冬吳相對論”節目,吳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圖書館恰好借到了這本書。翻看一看作者是阿爾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個想讀他書的念頭,哈哈。
言歸正傳,寫點兒讀書筆記吧。
已開始就有句話,本書獻給:認為人類歷史遠未結束,人類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的人!挺好的,我應該是這樣的人,哈哈。
作者將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劃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農業文明,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鋤頭為代表的低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土地和人的體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體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神秘主義,典型如東方的神秘主義。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業文明,大約從17世紀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機器為代表的高價格高價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資金和化石燃料;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化石燃料;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大企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機械主義,典型如西方的機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興起的浪潮,暫時沒有確切名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目前處于萌芽狀態,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義,但總體上目前不明確。
其實現在,目前的世界還是第二次浪潮與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際,在中國還在處于工業化的大潮之中,還是主要崇尚規模化、標準化,當然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在中國也算蓬勃發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經初步顯現出來。在發達的美國,第三次浪潮洶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們依然不愿退出歷史的舞臺。
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有這6個原則:標準化、專門化、同步化、集中化、極大化、集權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個重要經濟變化是“產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現,他是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的結合(而工業革命是將二者完全分離的)。
他有預測說,未來的農業朝“能源農莊”發展:為能源生產而購置作物。
總之,他的觀點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經遇到的嚴重的問題,第三次浪潮已經到來,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有重大的變革,而且最后還說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來的民主應該有怎樣的變革。
最后,不管未來學家怎么說,現在中國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發展,一方面,中國工業化還遠沒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風起云涌,這個時期社會的各種各種沖突是在所難免的,但是要說在短期內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國社會,還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篇四:《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
《第三次浪潮》由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著,這是一部鴻篇巨制之作,本書給我帶來了新的思考和感受方式,刷新了我對現存事物、體制以及運行方式的理解。
我對本書大致的概括是,托夫勒以其犀利獨特的視角,分析了三次科技革命的變革過程,闡述了人類現今工業文明的形成、變革和發展,并在意識層面解釋了社會、家庭觀念的形成,并以其“浪潮”的觀點分析、預測了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三次浪潮》分析問題的方式犀利獨特,是特別值得學習的地方。
抓取事物的本質去看待該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在一個冗雜的表象背后,會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規律。《第三次浪潮》中的觀點、分析絕不孤立任何一個事物,甚至,我們要挖掘表面上毫無關聯事物的潛在關系。就像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復雜、混亂、不可預測、擁擠的世界,你可能會被它繁雜的表象迷惑,無法揣摩。但如果你看到它背后的規律,各個事物之間的聯系,你會發現它呈現出一個整齊的排布。工業文明的社會衍生出了成千上萬的機構、制度、觀念,理清它們只需要順著“第二次浪潮”發展的紋路,整個大局便能清晰的展現。這種表象背后規律的探尋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一個規律性的存在,能夠對現在行為和未來生活做出指導和預測。
《第三次浪潮》認為,一切事物和活動都是可以預測的,即堅持因果論。就像“撞球”,只要用適當的力度,從最佳的角度擊球,結果就會如愿以償。但這里的因果論與第二次浪潮機械的因果論有很大區別。第二次浪潮文明,十分復雜的事物會被簡化成一個簡單的模型,歸納出一些簡單的公式,利用這些可以興建橋梁、發射無線電波、預測生物變化、預測個人行為。但第三次浪潮時代的因果論需要新的綜合方法。事實上,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沒有一個事物會維持原狀,未來是流動的,不是凍結的。未來由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的事物決定,而且每件事都會牽動全局。所以,事物的未來不能用破碎、僵化的碎片來拼湊,而需要聯系綜合而形成一個全新的模型。
《第三次浪潮》傳達的這些思想,使我重新看待這個工業文明的構成與運作,包括政府行為、企業決策、個人行為,我相信它們會更加清晰而有序,我也相信能夠利用這些思想能更好地透視事物、指引未來。
【篇五:《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
《第三次浪潮》這本書是美國的阿爾溫。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寫的,五百多頁,就這樣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覺頗有啟發,于是寫出來,與朋友們分享。如果借不到紙版的,電子版的很容易下載到。
對于這樣一本大部頭著作來寫評論,當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因為它所涉及的東西太多了,經濟、政治、工業、商業、家庭、社團組織、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城市的發展、環境保護、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哲學、人類心理的變化等等。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傳統的.看法,認為系統是靜止的、或者準靜止的,平衡態是其穩定態、最佳態。外界的刺激,對系統的穩定和存在,是一種威脅;它經過系統的響應,能夠漸近的平靜下來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響到了系統的穩定和存在,那我們則應該在刺激和系統中引入消極反饋(負反饋),使得系統重新穩定下來。
可是,科學家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待這個問題。他們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積極反饋,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動,又會引發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論的普里高金指出:積極反饋在系統中的存在,會使得外界環境的波動,得到驚人的放大,直到現存均勢被破壞,現存結構被粉碎。而這舊結構解體的過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隨著混亂和崩潰,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級的結構的過程。他從物理和化學反應中觀察到這類現象,而這不光有純科學的意義,而是具有哲學共性的,也就是所謂的“秩序來自混亂,從波動中建立秩序”。這種意義下的外界刺激(波動),就是機會,產生新結構的機會了!所謂“機遇只光臨有準備的頭腦”,說的也是這樣一個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饋特性的人吧。
綜合起來,前述兩種觀點,適合于兩種不同的條件。對于遠離平衡態,積累了種種信息和資源,具有了相當的正反饋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戰就是機會,就是新舊交替的機會。但是對于近平衡態,或者具有負反饋的,相當穩健的系統而言,刺激和挑戰,是應當努力衰減掉的。
當舊的平衡打破,新的結構出現以后,需要重新審視自我及外在的歷史、當下與環境的關系。個人的經歷不管怎樣豐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卻能夠產生千百種不同的理解。所以歷史和環境都需要重新解釋。有學者說過: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大概是說的是歷史都是按當代的思維模式被理解。這個工作重要而且必要,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盡管意識到新舊結構的更替,但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更替會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個有意識的過程,會使新結構進一步鞏固并發展。
【篇六:《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
《第三次浪潮》這本書是美國的阿爾溫。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寫的,五百多頁,就這樣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覺頗有啟發,于是寫出來,與朋友們分享。如果借不到紙版的,電子版的很容易下載到。
對于這樣一本大部頭著作來寫評論,當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因為它所涉及的東西太多了,經濟、政治、工業、商業、家庭、社團組織、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城市的發展、環境保護、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哲學、人類心理的變化等等。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傳統的看法,認為系統是靜止的、或者準靜止的,平衡態是其穩定態、最佳態。外界的刺激,對系統的穩定和存在,是一種威脅;它經過系統的響應,能夠漸近的平靜下來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響到了系統的穩定和存在,那我們則應該在刺激和系統中引入消極反饋(負反饋),使得系統重新穩定下來。
可是,科學家從另外一個側面看待這個問題。他們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積極反饋,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動,又會引發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論的普里高金指出:積極反饋在系統中的存在,會使得外界環境的波動,得到驚人的放大,直到現存均勢被破壞,現存結構被粉碎。而這舊結構解體的過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隨著混亂和崩潰,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級的結構的過程。他從物理和化學反應中觀察到這類現象,而這不光有純科學的意義,而是具有哲學共性的,也就是所謂的“秩序來自混亂,從波動中建立秩序”。這種意義下的外界刺激(波動),就是機會,產生新結構的機會了!所謂“機遇只光臨有準備的頭腦”,說的也是這樣一個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饋特性的人吧。
綜合起來,前述兩種觀點,適合于兩種不同的條件。對于遠離平衡態,積累了種種信息和資源,具有了相當的正反饋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戰就是機會,就是新舊交替的機會。但是對于近平衡態,或者具有負反饋的,相當穩健的系統而言,刺激和挑戰,是應當努力衰減掉的。
當舊的平衡打破,新的結構出現以后,需要重新審視自我及外在的歷史、當下與環境的關系。個人的經歷不管怎樣豐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卻能夠產生千百種不同的理解。所以歷史和環境都需要重新解釋。有學者說過: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他大概是說的是歷史都是按當代的思維模式被理解。這個工作重要而且必要,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盡管意識到新舊結構的更替,但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更替會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個有意識的過程,會使新結構進一步鞏固并發展。
【篇七:《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
記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學習輔導書的背面封面上寫著阿爾文·托夫勒的一句話,具體是什么已經不知道了,但是當時肯定給了我比較深刻的印象,從此我知道了有個美國未來學家叫做托夫勒。然后,當時就在想要是能讀讀托夫勒的書籍該多好啊。而在前陣子聽“冬吳相對論”節目,吳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圖書館恰好借到了這本書。翻看一看作者是阿爾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個想讀他書的念頭,哈哈。
言歸正傳,寫點兒讀書筆記吧。
已開始就有句話,本書獻給:認為人類歷史遠未結束,人類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的人!挺好的,我應該是這樣的人,哈哈。
作者將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劃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農業文明,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鋤頭為代表的低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土地和人的體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體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神秘主義,典型如東方的神秘主義。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業文明,大約從17世紀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為以機器為代表的高價格高價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為資金和化石燃料;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化石燃料;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為大企業,5、文化的主要表征為機械主義,典型如西方的機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興起的浪潮,暫時沒有確切名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它的特征為: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2、經濟運作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4、經濟運作的典型單位目前處于萌芽狀態,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義,但總體上目前不明確。
其實現在,目前的世界還是第二次浪潮與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際,在中國還在處于工業化的大潮之中,還是主要崇尚規模化、標準化,當然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在中國也算蓬勃發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經初步顯現出來。在發達的美國,第三次浪潮洶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們依然不愿退出歷史的舞臺。
第二次浪潮的工業文明,有這6個原則:標準化、專門化、同步化、集中化、極大化、集權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個重要經濟變化是“產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現,他是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的結合(而工業革命是將二者完全分離的)。
他有預測說,未來的農業朝“能源農莊”發展:為能源生產而購置作物。
總之,他的觀點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經遇到的嚴重的問題,第三次浪潮已經到來,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要有重大的變革,而且最后還說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來的民主應該有怎樣的變革。
最后,不管未來學家怎么說,現在中國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發展,一方面,中國工業化還遠沒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風起云涌,這個時期社會的各種各種沖突是在所難免的,但是要說在短期內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國社會,還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第三次浪潮讀書筆記7篇】相關文章:
第四次創業浪潮已到來08-30
“斜杠青年”引領互聯網創新創業第四次浪潮09-06
初一英語下冊第三次月考試題03-28
2017年1月1日新疆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開始登記01-05
挫折讀書筆記04-11
孝經讀書筆記04-08
《孔乙己》讀書筆記04-03
生命讀書筆記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