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硅谷女杰權華餐桌旁烹制創業大餐故事
布朗看到的,是世界上首套高通量自動化混合系統(HTMX),它的問世解決了綠色化學在能源應用方面長期無法突破的一個關鍵問題. 后來在這套系統的支持下,BP的科研成果還獲得了女王科技獎. 這也難怪布朗要停下腳步了.
當時,面對世界性的石油危機,這家全球第二大的石油公司正在尋找一種能夠將儲量豐富的天然氣轉變成石油的經濟而又高效的方法,而其中的關鍵就是要找到一種合適的催化劑. 但要找到這樣的催化劑也許需要曠日持久的等待:傳統的實驗方法,一個單管一次只能做一個實驗,一個實驗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而根據材料配方、反應壓力、溫度等條件的不同,這樣的實驗需要做成千上萬次,最后才能篩選出符合需求的催化劑.
“PRS128可以一次同時進行128個實驗,原來一個接一個做,128個實驗要做十幾年,現在1個月就可以全部完成,研發的效率大大提高. ”自主設計、開發了HTMX和PRS128的亞申科技總裁權華博士這樣介紹. 作為一家專業研發高通量技術,加速推進能源新材料產業化進程的高科技公司,亞申科技的獨特魅力,吸引了包括紅杉和高盛在內的風險投資近4000萬美元的融資.
一位知識女性,領導了100多號科研人員,并成功創業,權華是如何做到的呢?
創業前提:找準定位
權華曾在美國制藥公司Baxter擔任首席新產品調研官. 實際上,高通量技術恰恰起源于醫藥研發領域的組合化學,更為巧合的是,權華還曾經主持過引入組合化學進行新藥篩選的評估工作.
到1990年代中期,高通量技術的應用逐漸向工業新材料的研發領域拓展. 1996年3月,世界上第一家高通量技術公司SYMYX開始運作,而權華的先生王尤崎博士正是SYMYX創立之初的首位科學家.
1999年,SYMYX上市,市值達到12億美元. 權華敏銳地感覺到其中所蘊含的巨大商業前景.
隨著市場競爭壓力的放大,企業需要更快更多地開發出新產品. 例如,在1990年代的短短10年間,美國市場上的新產品從開發到上市的平均周期從36個月縮短到了11個月. 為了滿足開發新產品的速度需求,許多行業如能源、醫藥、軟件、化工、集成電路,其研發新產品的成本不斷攀升—傳統研發方法的局限性在市場壓力下已經越來越明顯,這些行業亟需尋找一種更高效、更經濟和更為系統的研發模式作為研發突破口.
而隨著信息技術、工業控制、機器人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迅猛發展,將這些實驗集成在一個系統平臺上批量一次性地進行成為了可能. 從理論上說,高通量技術可以讓企業的研發速度提高2個數量級,成本大幅下降,而且還大大減少了因重復實驗所帶來的系統誤差.
2000年,權華在硅谷實施了自己的創業構想. 問題是高通量技術的商業化才剛起步,市場的應用前景并不明朗. 如果沒有長遠的計劃和遠景,很有可能半途夭折. 因此要把握商機,首先需要一個清晰的定位. 經過長久的思考和摸索,一個定位在權華和創業伙伴們的不斷討論和調整中漸漸清晰起來:“面向全球能源行業提供高通量技術,并自主開發清潔能源新材料. ”
實際上,權華最初的想法是在中國創辦SYMYX的中國研發中心,但這個商業計劃不被SYMYX的董事會支持,這才“逼迫”她自己創業.
【硅谷女杰權華餐桌旁烹制創業大餐故事】相關文章:
唱吧CEO陳華的創業故事09-25
從4份盒飯起步做大餐飲的成功創業故事09-25
春秋航空董事長王正華的創業故事09-23
硅谷面試題精選02-03
創業的故事11-03
成功創業故事04-12
經典創業勵志故事11-07
名人創業故事11-04
創業成功的故事11-03
村姑創業故事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