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業真實小故事
如今創業是大眾的選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創業真實小故事,歡迎閱讀!
1、借雞生蛋
現代經濟活動中,自身經濟實力不足卻又要發展事業,許多人也會來個“借雞生蛋”“借得錢來,投資生產,賺回錢來,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這種經營謀略,也叫“負債經營,無錢走遍天下。”然而,時至今日,當人人都懂得借雞生蛋時,“雞”就不那么好借,就得講究許多技法。給人“信”字,這是借雞技法中的根本大法。
在廣州,有一位數百萬元資產的私營企業主岳亞賢,當年家里窮得叮當響。靠做不做都36元的工資,別說擺脫個窮字,連生計也難,他下決心要做番事業。沒有本錢的創業,想到鄰居潘嬸有好幾個兒子在香港,就向其借錢。開始借10元,講好一禮拜還,但他根本沒動那錢,只是鎖在箱里,到期準時歸還。過了個把月,他又向潘嬸借20元,她講定歸還日,他一樣不用,到期原錢加息奉還;如此一次次借了還,還了借,大半年時間過去了,還真的沒動用過所借用過的任何一分錢。待潘嬸一再夸其“有信用”時,岳亞賢順水推舟地向她講了自己的打算辦個”方便居民生活小賣店”的想法和難處。潘嬸也真爽快,笑著安慰他:“放心,你亞賢要辦店,借你個萬兒八千沒問題。”就這樣,岳亞賢憑著良好的“信譽”籌到創業資本。 錢,是投資創業的硬資本,對于無錢或財力不足的人來說,能借到錢,就可心想事成。中國銀行有2000多個億個人存款,如果你這個商人有信譽,就永遠不必為缺錢而發愁。
2、腰纏百萬的富人
黃光裕總算明白了這個理兒。22歲的廣東汕頭小伙子還沒大摸清賺錢的門道。他是做家電批發的,老家那地方商行林立、競爭劇烈,他覺得生存余地大小,一口氣向北,直跑到內蒙古。內蒙古很大,黃光裕轉悠了一年,沒做成多少生意,卻從內蒙人的厚誠人格中學到了賺錢的竅門。1987年春節前,他從內蒙古轉道北京回汕頭的家里過年,因為春運車票緊張滯留了幾天,悶著沒事,就在北京城里逛電器行,遇到和氣的店員,老板,就試著聯系點業務。
憑著厚誠人格,黃光裕不“黑”不該賺的錢,把利潤最大限度地讓給客戶。沒有本錢的創業,連黃光裕自己也沒料到,三天逛下來,竟然得到了100多萬元的訂貨單。真是喜從天降。黃光裕感到自己摸到了生意的竅門,也摸到了財富的大門。人間正途須奮勇。轉過年來,黃光裕說干就干,與北京人合資在牛街創辦國美電器商行。雖然談不上多大的實力,黃光裕卻端得出真正的大家風度,他進最好、最俏的貨,賣的卻是全市最低的價,沒過多久,京津一帶的同行們都知道了牛街有個不“黑”人的黃光裕。黃光裕憑的是厚誠,博得是信譽,做的是買賣。他的批發業務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后,他又干起了零售,零售業比批發瑣細。競爭也更加激烈,各家電器商行老板挖空心思、招徠顧客,各有各的高招兒。沒有本錢的創業,黃光裕任憑商海變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扎扎實實地傅信譽。而且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誠了,居然自己設起了“維修站”,只要是他店里賣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亞華電器服務中心”的售后服務。如今,黃光裕的汕頭國美企業總公司在北京有7個分公司,年營業額達數千萬元之巨,而他本人也早已是腰纏百萬的富人了。
3、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
馮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漢,到處漂泊,雖歷盡艱辛,卻窮得叮當響。1990年,馮志久跟隨數百萬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卻發現這里早已人滿為患,他想到工廠打工,但因年齡大,無技術,工廠不收他。馮志久百無聊賴,便在各工廠區轉悠,看到工人們下班后都端著飯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還有那在街上饑渴的盲流,他腦子一轉,怎么不再開一個供打工者吃飯的小店呢
于是,他心一橫,租了一間民房作廚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擔起兩桶飯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銷,一天下來能掙30元,很快他湊足37000元資金,在廣州黃埔大道邊租了一間5平方的店鋪,辦了執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開張了。 馮志久的小飯店一開張,就象鮮花引蝶似的引來了眾多的顧客,他經營主要的絕招,就是收費低。那時廣州的飯店快餐時價最低是2元,而他卻一律為1元。沒有本錢的創業,1元錢吃飯誰不來!馮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結帳之后,除了開支,竟賺了2000元。后來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臨時工,擴大門面,每天早餐賣粉中晚餐賣飯,一律一元一份。
這樣,每天的顧客少說也有500多人,最多達1000多人。他掙錢的奧妙在于薄利多銷。每份1元的飯菜其實是沒有掙頭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賺幾角錢,如果每天能賣1000份,就可掙300元,一個月就是9000元。一個流浪漢變得如此精于經營。幾年下來,馮志久已身家上百萬元,直到現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價。人稱他“1元錢大享”。
4、“野路子”楊震凱:賺錢并非難事
楊震凱初中時,業余時間做論壇版主,碼過數百萬字;
楊震凱高中時,倒騰各式手機,月入2-3萬,還自己開了一個手機店;
楊震凱大學時,創業扎進校園餐飲外賣,和餓了么抗衡一時;
楊震凱輟學后,杠上新媒體運營,成為萬千自媒體背后的大管家。
看完楊震凱的履歷,小編不禁汗顏,這哪是“野路子”,分明就是不可多得的“商業奇葩”。更有趣的是,這朵“奇葩”來自一個地地道道的公務員家庭,似乎毫無“商業基因”。從這點上看,楊震凱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無師自通。
大學期間,他參與開發“外賣小王子”程序,將傳統的電話訂餐轉移到線上實現O2O訂餐。不同于餓了么、美團等其它外賣,它的優勢體現在不用下載App,在微信上直接點餐,主打“上課點餐下課吃”的賣點,在華東理工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中可謂“紅極一時”。可惜最后沒跑過競爭對手,這是楊震凱第一次挫敗。
大二,楊震凱的人生面臨了一次重大選擇,出國留學or輟學。雖然向往國外的生活,但楊震凱深知以自己當時的成績,極難申請到國外名校,最后他瞞著父母,自己偷偷辦理了輟學手續。
輟學后的楊震凱,再一次走上了創業之路。他與幾個朋友共同研發了一款新媒體神器——新媒體管家,解救百萬運營狗。新媒體管家是一款完全免費開放的微信x公眾號的賬號管理工具,具有采集圖文、快捷搜圖、樣式中心、圖片美化、排版美化等功能,目前用戶已經突破50萬人次。
作為一家互聯網創新企業,楊震凱團隊也在不斷更新產品功能,完成迭代更新。今年8月份,在中國新媒體企業峰會上,楊震凱還發布了新媒體管家的新功能——全網發布。即一個工具管理你的所有新媒體賬號,包括微信公眾平臺、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微博、知乎、網易媒體平臺、搜狐開放平臺等11家新媒體平臺。這一新功能大大提升了編輯的效率和新聞的時效性。據了解,新媒體小編只需按一鍵全網發布,消息便會立刻遍布各大媒體頭條,真正做到“搶”熱點。
從“不務正業”到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從輟學創業逆襲成為CEO,25歲的楊震凱已然學會游刃有余地面對風譎云詭的商業世界。
比起管理和賺錢,楊震凱仍然和小時候一樣愛琢磨各式數碼產品,他覺得自己更愿意做產品經理。他說,他的偶像是喬布斯,如果可以,將來他一定要做一款像iphone一樣牛逼的手機。
5、賺錢魔術師
1982年,剛剛放下“青苗”或紅十字衛生箱的周潮仁還只是位24歲的青年,“赤腳醫生”失去行醫資格,同時意味著他將回到農民的行列。沒有本錢的創業,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田里沒有金子”是一句人人都知曉的老行語。一天,在家閑得發慌的周潮仁在鎮上喝早茶時聽人說:上海人愛吃蜜餞,男女老少都愛吃,根本不管這蜜餞腌缸里有蛆蟲。周潮仁是個有心計的人,他想,當地人家家幾乎有口大腌缸,每年水果收獲時,都將吃不了的水果整理后倒入腌制成涼果,吃都吃不完。這些東西若拿到上海去,說不準能賺錢哩。于是周潮仁東拼西湊了70元車馬費,扛上了30公斤蜜餞闖蕩大上海去了。
周潮仁到了上海,他扛著蜜餞一連到好幾家食品店推銷,得到幾乎相同的回答:“沒有國營集體工商執照,什么生意都不能和你做!”這一晚,他在南京路的屋檐下度過。守著一大袋蜜餞直發愁。天無絕人之路。翌晨,一位潮州同鄉和他相遇,并答應幫他解脫困境,同鄉用自己的營業執照,銀行帳號和批發票,很快將30公斤蜜餞以168元成交。同鄉付給周100元現金后走了。雖然100元對于當時的周潮仁來說不是一筆巨款,但更使他振奮的是同行憑著一張營業執照在10分鐘里賺了68元,賺錢就像魔術師。他暗暗發誓:我也要當賺錢魔術師。
周潮仁回到家鄉,周潮仁一口氣辦了國營、集體和個體三種營業執照。該年12月,他以平均每公斤0。9元的成本在家鄉收購近1噸的蜜餞,再次闖蕩上海,由于這次他持有多種“版本”的營業執照,他的蜜餞生意格外紅火,這次他凈賺1500元,是他過去當“赤腳醫生”六年的收入。
這次的成功,使周潮仁的野心更大了。他在家鄉成立了“涼果收購站”,在上海租了一套公寓,每天晚上,他根據上海蜜餞市場的銷售動向,讓自己的秘書編制生產計劃向家鄉電傳。沒有本錢的創業,與此同時,潮州每天發往上海的長途運輸車隊中,有一輛車是他包下的。幾年過去,周潮仁成了響當當的上海蜜餞市場大王。
【創業真實小故事】相關文章:
創業的故事11-03
IT創業故事09-12
經典的創業故事08-07
創業的故事08-23
創業的故事精選08-06
「名人創業故事」鄉村基李紅的創業故事08-10
名人創業故事11-04
創業成功的故事11-03
經典創業勵志故事11-07
創業勵志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