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鑒史問廉觀后感500字
《禮記》講到:“政者,正也”,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是數千年來無數文人士大夫的價值追求,也是為為官從政戮力奮斗的目標。在這其中,清正、廉潔、勤政一直是中國的價值主流,從古至今,以戲曲、小說、繪畫,甚至在建筑、對聯中,我們都可以體會歷史深處的浩然正氣,感受文化中的清廉、正義、操守。
廉政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具有極強的歷史傳承影響力。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揚善懲惡、尚廉治貪、扶正祛邪,始終是社會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
紀錄片《鑒史問廉》觀后感
明太祖年間,常熟縣農民陳壽六得罪了縣吏顧英,顧英便讓手下搶走陳家一年口糧。顧英平常橫行鄉里,忍無可忍的陳壽六便帶領自己的弟弟和外甥,沖進縣衙將顧英綁住,扭送至京城交皇帝朱元璋,沿途手里持著明法律《大誥》,以防其他官吏阻擋。朱元璋立即將顧英打入大牢,還獎賞陳壽六等人錢物,并免除他們雜役,便警告地方官吏,不準對陳壽六等人打擊報復,否則一律處死株連九族。
這不是精彩的古代電視劇,而是《鑒史問廉》第六集的場面。《鑒史問廉》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腐屢屢出重拳,中紀委勢如利劍,殺入腐敗重災區,斬獲頗豐,人民群眾拍手稱快時,可有人卻冒出“反腐過頭”論。反腐真的過頭了嗎?
那我們看看《鑒史問廉》中介紹的明《大誥》。明《大誥》花費三年時間匯編而成,側重于懲治貪官污吏,百分之八十都是用來約束和治理官員的。皇帝朱元璋當時接住的是元朝的亂攤子,他的“重典治貪”取到實效,讓明初吏治清廉良好局面持續一百多年。而另一個歷史故事,也發人深省:晚清深得皇帝器重的宰相柏葰,在科舉考試中,作為主考官的他因16兩銀子舞弊,從而被處死。
來自民間的監督,重懲腐敗,這些都說明了反腐必須嚴懲,人民監督必不可少。縱觀歷史,腐敗是所有朝代的不治之癥。而現在要治療這個頑癥,必須有零容忍的態度、猛藥去疴的決心、刮骨療毒的勇氣、嚴厲懲處的尺度,時時保持高壓態勢,發現多少懲處多少,把反腐利劍舉起來,形成強大震懾,使廣大黨員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不僅僅決定于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這是看完《鑒史問廉》的最大感悟。
另外,《鑒史問廉》在畫面、音樂、配音上,都做到至善至美,讓人從視覺和聽覺上,得到至善至美的的享受。在劇情設計上,避免呆板地說教,而是巧妙將故事和評論、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讓人看后,發人深思,記憶深刻。《鑒史問廉》攝制組蠻拼的,為他們的辛勤的付出點個贊!
http://www.shddsc.com/
【紀錄片鑒史問廉觀后感500字】相關文章:
2.鑒史問廉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