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古詩詞誦讀總結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那么總結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古詩詞誦讀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古詩詞誦讀總結1
詩的語言,典藏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詩的聲音,演繹著不朽歷史的風骨鏗鏘;誦讀經典,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對話圣賢,我們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弘文吟誦”社團開課兩個月了,社團小成員們深深愛上了吟誦,他們沿著詩人筆墨流淌而成的長河,以一種嶄新的風采,別樣的情懷,在誦讀中去追尋、去贊美、去誦讀詩人筆下那美妙的詩篇。
一、精心指導
吟誦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把重要鑰匙,用古人原生態的創作方式來誦讀古詩文,可以更準確地理解詩文的含義。吟誦中,學生將穿越時空,與古代文學家、圣人對話,與之氣息相通,與之心靈相融。
活動中,鄧老師首先為同學們播放名家吟誦詩文的視頻,學生們看過后感到十分新奇,沒想到平日朗朗上口背誦的古詩,竟然還能像唱歌一樣唱出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味道。看到同學們被提起了興趣,鄧老師開始指導大家,以簡單的律詩為例,教孩子們x學會平仄格律。
在鄧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下,同學們逐漸體會到了音律中的平仄相稱之美,“一二聲平三四仄,入聲規則很奇特。平聲吟長仄聲短,韻字平仄皆回緩。”吟誦口訣,孩子們背得滾瓜爛熟。美妙的漢字聲音之旅啟程了,孩子們唱起歌兒,一路采擷詩文精粹的甘果,品味漢字之韻。
二、學生活動
經典詩詞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每周三下午,孩子們以飽滿的姿態,激昂的情感,懷揣著深情,以詩的名義吟詠經典佳作,以歌的名義抒發家國情懷。
看!一個個筆直的腰板,一雙雙堅定的目光,一個個稚嫩的臉龐上洋溢著光彩,搖身一變,都變成了小才子小才女。她們滿懷敬意,用心去歌頌傳統文化的精神和情感。聽!那一首首詩詞似乎是唱到了我們心里,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繼承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
三、作品展示
“社團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歡呼起來,興高采烈地來到活動室,在背誦經典中踏上了學習古詩詞之旅。喜歡古詩詞帶給我們的經典之美,跳動的筆尖,認認真真地抄寫著每一首詩詞。
聆聽了吟誦視頻,幾個孩子也忍不住小聲唱了起來。老師請幾位同學來到講臺前為大家示范,幾位小同學立即背起手,有模有樣地唱起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調子。和諧優美的音韻,讓人徜徉其中而留戀忘返。
“今天的社團活動,我過得很快樂,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我領悟到古詩詞多么美妙,我不但會讀,還會唱……”社團活動結束,孩子們總是七嘴八舌地交流著自己的收獲。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與體驗。親情,友情,故鄉情,愛國情,家國情懷流淌于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就了中國人寧折不彎、自強不息的風骨,它是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密碼,它是中國人民砥礪奮進的燦爛火炬。
春光,無限美好,珍惜韶華,莫負年少!通過吟誦古詩文,既培養了孩子們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又讓孩子們享受了誦讀經典的快樂,更培養了孩子們熱愛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興趣。同學們在燦爛歷史文化的熏陶下,分享詩詞之美,用詩詞浸潤人生。
經典古詩詞誦讀總結2
誦讀古詩文對于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凈化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深刻的認識到開展古詩文誦讀影響深遠。我們學校也積極響應學校號召,積極開展一系列的“書香溢校園經典伴我行”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全校范圍內深入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使得經典誦讀在學生中逐步掀起高潮。
一、創設誦讀氛圍
為了使學生收獲頗豐,我們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專欄,營造一個良好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為誦讀古文創設了氛圍。
二、時間與形式
1、每周一、三、利用晨讀課時間誦讀經典,內容選擇靈璧縣教育局編制下發的《中華經典詩文讀本》、每班可自行選擇書目的內容。形式可多樣化,如采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學生自由誦背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堅持天天吟誦,并提倡制定恰當的周背誦量。
2、為減輕學生背誦經典的負擔,我校采取見縫插針“課前一吟,熟讀成誦”的活動。這種積少成多加鞏固的誦讀方法,要充分利用每節課前三分鐘小預備的時間,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
3、在每班的周課表中加設重課,用來引導學生多種形成誦讀積累習慣,指導學生認真領悟,多種形成展示對古詩文誦讀意境。使學生能用多種形式表現對經典古詩文的理解、并通過背、寫、畫、唱、演、手抄報等多種形式展示出來。
三、讓學生在誦讀活動中得到提升。
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的開展,其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我們在開展誦讀活動中就精心設計了一次展示活動,生動展示了學生對古詩、《論語》的掌握情況,同時結合學生中有幾位書法寫的特別好,畫畫得好,也把他們融入活動中,給有這樣特長的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同時我們選擇有氣勢的一首歌,讓誦讀與歌曲相融合,很好地展示了我校學生的誦讀水平。學生對這一次活動記憶深刻。
當然,我們在鼓勵學生背誦的同時,不忘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有一定意義的句子,使學生學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道德原則,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響。
四、收獲和體會
1、通過大量誦讀中華古詩,激發了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興趣,形成了誦讀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初步掌握了誦讀的方法,并能運用,部分學生還能把學到的經典語句運用于作文之中。同事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學生通過自編自演節目、辦手抄報,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協調能力,藝術鑒賞力等等都得到了極好的錘煉。
2、誦讀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德育內涵,推動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發展。師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較大的改觀,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逐步形成,有效地促進了學生養成教育的全面實施。
3、經典詩文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境界動人,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過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麗風光的古詩,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祖國江山如畫,從而激發他們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培養他們高遠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懷。不少古詩抒發了親情、友情和鄉情,誦讀這些古詩,可以培養學生愛家鄉、愛長輩、愛親朋的健康情感。
經典古詩詞誦讀總結3
本學期我們學校在新課改精神及上級部門精神的指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可以說國學經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中國的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豐富,意存高遠,也包含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國學,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為了落實以上精神,發揮學校這一教育基地的強有力的作用,我們學校進行了“師生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活動,在活動中全校是生全情投入,誦讀熱情高漲,氣氛濃厚,比賽取得了較好效果。我們的具體活動安排是這樣的:
一、擬訂比賽計劃,明確比賽形式
在開學初,學校的領導班子制定了本學期國學經典比賽活動的計劃,并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及比賽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賽前準備,采取多種方法學習、積累、誦讀國學經典。
1、首先積累背誦國學經典,各班同學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邊欣賞,邊朗讀,邊記憶,分類分批掌握了這些國學經典。
2、號召學生收集國學經典的卡片、圖畫,并利用廣播、電視媒體的古詩文欄目來學習理解、積累國學。
3、利用《唐詩》、《三字經》、《弟子規》等書籍來理解背誦國學經典,利用晨會和班隊會誦讀國學經典。
4、利用課前3分鐘背誦國學經典,一二年級學生要求課前背3首古詩,三六年級學生要求課前必背4頁內容。
5、家校結合,利用家長幫助學生積累國學經典。通過多種渠道做好家長工作,贏得了家長們的認同和支持,最后也證明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
三、舉行了“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大會,取得了較好效果。
在各班級充分準備的前提下,我們學校舉行了“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大會,參賽學生不但熟練背誦而且在記憶國學經典的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標準,部分同學還把國學經典的音韻美,節奏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本學期通過國學經典比賽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熱情,弘揚了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了學生的人文底蘊。以后我們還會多舉行這樣的國學經典比賽活動,讓國學經典這一文化瑰寶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經典古詩詞誦讀總結4
古詩詞不但是漢語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輩,在朗讀、吟詠、背誦中一路走來。有人曾說:“一個能夠朗讀背誦的民族,肯定是一個有教養的民族。”“八歲背唐詩,八十不會忘”,兒時背誦的詩詞,讓人受益終生。古往今來有所作為的人的成長實踐也一再證明:一個人如果能流暢地背誦一二百首古詩詞,對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業都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北宋教育家張載提出“書須成誦”,南宋理學家朱熹稱:“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讀后理自見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上述言論均說明誦讀可以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從而實現“以聲傳情,因聲會意”。
那么何謂誦讀?誦讀即抑揚頓挫的朗讀和背誦。“讀”和“朗讀”不同,“背”與“背誦”有異。“古詩詞誦讀”,不像單純地背電話號碼,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讀”和“背誦”是一種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層次的口頭表達藝術,所以古詩詞誦讀注重的是朗讀和背誦,無需過多的講解和分析。
然而,隨著歷史人文環境的變遷,網絡文化、“快餐文化”等的沖擊,現今中學生對古詩詞的情感日漸衰微,古詩詞的學習大多只停留在識記層面。也難怪學生會在日記中這樣說:“覺得語文有味,是在小學時候,每天早讀課,教室里書聲瑯瑯,召喚我一走進教室就急急地打開課本,匯入大聲誦讀的河流中,讀著讀著,漸入佳境。每有動人至泣的課文,讀后心情愉悅,流連忘返,范讀、帶讀、齊讀、分角色表演讀,課堂上各種形式的朗讀比賽讓我們樂在其中。找不到語文的感覺,是在中學時候,早晨,我們的時間多用來背記英語單詞和英語課文,還有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課程,幾乎沒有時間讀課文,中學的語文課堂上,我們也很少朗讀,可能是課文篇幅大多較長,40分鐘畢竟有限,語文教學任務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讀。我再也體會不到那種自我陶醉、文我兩忘的朗讀之樂了!再加上讓人頭痛的作文,我漸漸不喜歡語文課了。”從學生的日記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學語文課堂存在著朗讀嚴重缺失的現象。
中學語文教學目標卻明確地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勢下如何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成效,傾力詮釋詞作的情感呢?當前中學古詩詞教學應繼承誦讀傳統,大興誦讀教育之風,同時積極創新方式方法,使之發揚光大。讓學生在傳承古詩詞文化的精髓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精神養分,并切實提升其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
古詩詞誦讀教學以聲情兼備的獨特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了作品,還原了生活,拉近了與古人的距離。它既可以讓學習者在對作品感知、理解和體驗的前提下,與之氣息相通,心靈交融,又可以為課堂教學注入強烈的古為今用意識以及濃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詩詞誦讀有如此之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面對優美的韻文時,我們應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過程合理的誦讀呢?
一、范讀再現韻文旋律
詩詞因漢語語言平仄、押韻、對仗及句式的變化,時或一氣貫通勢如排山倒海,時或似斷還續聲如山泉丁冬。因此,準確的朗讀是學習古詩詞的第一步。而教師的范讀或名家的標準朗讀錄音則能給學生以示范,特別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不但可以縮減因時代的隔閡、語言的變化帶來的識字斷句的問題,學生還可以借助對教師表情的直接觀察,揣摩并模仿教師的語氣、語調,進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悟感情基調。
當然,教師在朗誦范讀時,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話基礎外,還必須掌握一些誦讀的'技巧。諸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才能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才能使學生被傾情誦讀深深觸動,進而感動、沉醉,深入作品的內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繼而產生對作品更深層次的體悟。
然而,在諸多技巧中,應特別強調的是重音、停連、語調和節奏。重音指在朗讀時需要強調或突出的詞或詞組,甚至某個音節。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讀只是其中一種,拖長、快中顯慢、前后頓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連指的是語流中聲音的中斷和延續,聲音中斷處是停頓,聲音延續處是連接。語調是由語氣決定的,大致可分為平調、升調、降調和曲調四類。節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構成節奏的主要內容。朗讀所形成的節奏種類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緊張型――急促、緊張、氣急、音短;輕快型――多揚少抑,輕快、歡暢;高亢型――語勢向高峰逐步推進、高昂、爽朗;低沉型――語勢沉悶、語速緩慢;凝重型――多抑少揚,語音沉重、堅實、有力;舒緩型――氣長而穩,語音舒展自如。
筆者在朗誦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時,結合以上技巧對文本誦讀做了初步的把握,參考如下:
(憤怒的,激情的,語速緩慢)怒(重音)―發―沖(重音)―冠(停頓3秒),憑―闌(停連)―處、(語調低沉)瀟瀟雨歇(停頓4秒)。(語調激昂)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停頓3秒)。(語速較快)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頓4秒)。(語速緩慢)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稍停頓)空-悲(停連)-切(語調舒緩)(停頓10秒)。
(語速緩慢)靖―康―恥,(語調凝重)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語速稍慢)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語調高亢)(停頓3秒)。壯志饑餐胡―虜肉(停連),笑談渴飲匈奴血(語調激昂)(停頓4秒)。待―從―頭、收拾/舊/山河,(語速緩慢,語調依次升高)朝―天―闕。
整齊劃一的對仗,參差錯落的節奏,使詩詞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韻律。曾國藩在《諭紀澤》的家書中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朱自清亦在其《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意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所以,洪鎮濤先生曾明確地指出,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
二、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在以住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能輕易地找到語文教學注重朗誦的事例。而今,回首細看,你會發現課堂上的朗讀僅停留在字音的糾正,課文內容的熟悉上,學生對課文尤其是詩歌的理解,只是從教師那里獲知一點理性方面的認識,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特點并未得到良好的體現,他們仍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這顯然是不利于語文教學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朗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前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一個思想、感情和感覺的世界。”
人的個體差異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論――“因材施教”的誕生。然而我國的教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僅強調社會化,所以個性的發展及創造力的培養,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視,甚至是扼殺。在時代迅速發展,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當下,教育理論家們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致的意見:人的個性本身就蘊含著創造性。所以,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年代,一個有個性的教師應把握契機,幫助學生追求社會化的同時,讓學生慢慢地脫離對教師的依賴,突破傳統,走向自主、獨立,成為既適應社會又能創造未來的高素質公民。
正因如此,語文教育更應尊重個性差異,課程、教材、教法、評價等方面都應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生對學習方式的不同選擇,促進每一個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朗讀的個性化研究在各國教育界早已備受關注,前輩的研究和實踐也充分證明了:個性化朗讀能力對學生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現階段,近四成的語文課朗讀時間嚴重不足,講問教學擠占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張田若先生說:“如果兩節課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讀書。”沒有足夠的量的積累,何來質的飛躍?學生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復一日地朗讀,對詞匯、段落、章法、結構的感悟才能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生的大腦,出現在他們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絕句二首(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起筆兩句中,碧綠、青蔥、火紅、潔白的色彩,給人一種賞心悅目、清新自然之感。單看這兩句,就如同一幅風景畫鑲嵌在鏡框中,碧綠的江水、潔白的鳥翎、青翠的山巒、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襯。再讀三四兩句,如果學生對古詩詞中以樂景襯哀情的慣用章法熟識的話,就不難看出一個“看又過”既點出了寫詩的時節――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這是杜甫入蜀后,抒發羈旅異鄉感慨的詩作。
再如李白《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有學生認為詩人狂放的個性是不管身處何境都無法打壓的,所以朗讀時應高昂急促、擲地有聲;但也學生認為這是作者對時光易逝的感傷、懷才不遇的悲憤,朗讀時應從容親切,為下文蓄勢。看來同一首詩不同的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讀,對同一句的語速、語氣及重音處理的不同,可以表達出對詩詞的不同體悟。這就是與作者產生共鳴,擁有獨特感悟的個性化朗讀。
經過持久的個性化朗讀,學生再也不會被教師統一在參考答案下,失去發自內心獨特感受的機會。長此以往,不單單是學生的學業水平會有長足的進步,就連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會悄無聲息地成為其自身的素養。
經典古詩詞的誦讀教學,目前在小學階段開展得較多。相信隨著閱歷的增加,中學生在看待問題方面,思維的成熟已明顯有別于懵懂無知的小學生。而此時,如果中學教師能將專家關于古詩詞理論的宏觀闡釋與教師的示范性朗讀、學生的個性化朗讀等有機融合,指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朗讀和背誦(誦讀)”古詩詞。相信學生就可以與文本對話,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并在鑒賞和學習中,把握自身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判斷,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經典古詩詞誦讀總結】相關文章:
古詩詞誦讀學期總結報告02-20
難忘的古詩詞誦讀比賽作文05-05
古詩詞經典誦讀主持稿05-10
《外古詩詞誦讀》的教學反思05-06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反思01-14
古詩詞誦讀課教學設計01-20
古詩詞誦讀比賽主持稿02-07
我愛誦讀中國的古詩詞作文12-31
古詩詞誦讀比賽主持詞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