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移動通信電磁環境影響和管理論文
基站建設越來越密集,距離公眾越來越近,環境糾紛矛盾日益加劇,通過預測模式可以估算出大部分基站(單個項目或系統)電磁輻射控制距離水平10~30m,垂直方向為1.0~4.5m,對基站初步選址等提供指導。國內目前對基站環評的管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實際未起到有應用的作用且在監管、建設和公眾糾紛方面產生了諸多矛盾,應從細化分類基站環評管理、調整基站環評時機和內容、構建有效的公眾參與、主動信息公開等多個方面改進,化解基站運營期面臨的問題,構建和諧社會。
前言
進入21世紀后,通信技術特別是無線通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通信技術給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改變,近幾年提出并大力發展的物聯網、智能家居、移動互聯網等都是以無線通信網絡為基礎的新興戰略產業。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通信技術的發展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移動通信基站作為無線通信網絡重要組成部分,布滿了城市和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其在提供優質無線信號和區域全覆蓋的同時,其產生的電磁輻射問題越來受到人們的關注,甚至產生投訴、糾紛。
1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新形勢
自1985年第一代移動通信網絡(1G)投入商業運營以來,移動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根據ITU(國際電信聯盟)的劃分標準,移動通信技術經歷了第一代模擬蜂窩系統(1G)、第二代數字移動系統(2G)、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LTE系統(3.9G)、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4G)的演進。
我國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和建設,初期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但從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開始,建設速度和規模已經超越發達國家。新形勢下,基站服務半徑越來越小,建設密度越來越大,在城區,基站的服務半徑已經縮小至約0.1~0.3km;移動通信運營商在大力建設LTE基站的同時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繼續使用2G、3G基站。
2 基站電磁環境影響
基站天線發射的電磁輻射場在空間分布范圍和強度,主要受天線輸入功率、天線增益、天線方向性以及空間傳播過程中的吸收衰減等影響。在遠場區某觀測點的功率密度S可按下式計算:
(W2/m) 公式2-1
式中:G—天線最大增益(倍數);
——天線的相對場強分布系數,取值在0~1之間;
——觀測點-天線間連線與天線最大輻射方向的垂直夾角;
——觀測點-天線間連線與天線最大輻射方向的水平夾角;
——反射系數的絕對值,取值在0~1之間。
——觀測點與天線之間的距離(m);
——觀測點與天線的地面鏡像之間的距離(m)。
——吸收系數,在僅考慮空氣介質衰減時,基站電磁輻射值可近似取1。
在實際工作中, P、G數值容易獲得、但值不容易直接獲得,對于均勻直線陣天線,在垂直面上方向函數可以近似為:
公式2-2
在基站輻射遠場軸向上,F(θ,φ)=1,此時公式2-1可簡化為:
公式2-3
現實中除了移動通信基站后,還有其它電磁輻射源很多,因為對于基站(單個項目或一套通信系統)需要將其管理限值設定為公眾電磁曝露限值[7]的幾分之一,本文取五分之一,即單個基站或通信系統的管理限值設定為8?w/cm2。選取2G、3G和LTE基站主流配置參數,利用公式2-3可估算出大部分基站的電磁輻射控制距離,為基站選址等進行初步篩選提供指導。表2-1 典型基站軸向控制距離估算結果
網絡制式 機頂功率(W/載扇或W/通道) 天饋損耗(dB) 天線增益(dBi) 天線俯角(度) 軸向d(m) 水平方向(m) 垂直方向(m)
GSM900/1800 20~40 5~8 15 3~8 10~20 10~20 1.0~3.0
CDMA 20 5~8 15.5 3~8 10.6~14.9 11~15 1.0~2.5
WCDMA 20 1.5~3 17 3~8 22.4~26.6 23~27 2.0~4.0
LTE 15~20 1.5~3 18 3~8 21.7~29.8 22~30 2.0~4.5
3 基站環境管理分析
國外大多數國家未要求基站建設前進行環評報告編制和審批,對基站建設前的管理重點放在了公示公告、公眾參與調查和規劃選址上[2][3][4]。
根據中國《環評影響評價法》要求,基站建設項目應在可研階段即進行環評,完成環評報告編制和審批,然后才能合法建設。到目前為止,實際上該要求并未被很好的執行,大部分基站是在已經建成后補做環評。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借鑒國際上的一些做法,國內基站環評可以從下面進行改進:
(1)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在公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上進行統一的專題研究,制定符合我國基站管理實際的豁免政策。
(2)調整基站環評時機和內容:基站環評即要能對基站前期選址起到指導作用,又要充分考慮選址過程的不確定因素,重點對已建成的基站進行符合性檢查或檢測以有有效的監管。 為此目的,對于大規模建設的基站,環評模式分為一次規劃階段環評和實際運營階段驗收環評。規劃階段環評是對區域基站規劃、規模、總體布局進行前瞻性評價,作為過程文件對基站的建設提出環保要求和指導意見,并充分征求公眾、社會組織、運營商等方面意見,規劃環評可通信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組織開展;驗收段環評主要對已納入規劃環評并已建成的基站地址、環保措施落實、電磁輻射水平、公眾訴求等進行回顧性評價。此兩階段環評可以解決目前環評深度與相應階段工程條件不匹配,環評時機不符合實行,又能減少不必要的審批環節,讓真正需要環評的項目能遵守環評,落實環評的要求,符合相關法規,充分維護相關的利益。
(3)構建有效的公眾參與、主動信息公開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項目、政策、法規決策系統中,我國公眾參與渠道一直不暢通,許多公眾苦于沒有相應的參與渠道而不得參與,又或者采取一些極端、過激的方式表達對決策的異議。在基站環境管理公眾參與和調查上,建議依托區域內的獨立協會或組織,在獲得政府授權或相應高要求的執業執照的情況下,獨立組織公眾、專家、建設單位和其它利益相關方進行分階段的調查、討論、監督,貫穿項目擬建、建設、運營的全過程。政府主導主動公開基站建設信息和運營信息,制定統一的基站建設的信息公開流程、制度,搭建民眾投訴渠道。
4 結論
在考慮天線方向性的情況下給出的基站電磁輻射理論預測模式能較好的反映移動通信基站電磁輻射場空間分布。利用簡化后的估算模式估算出大部分基站的電磁輻射防護控制距離水平方向為10~30m,垂直方向為1.0~4.5m,據此可對基站初步選址等提供指導。
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管理離不開法律法規和制度,中國目前對基站環評的管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實際未起到有應用的作用且在監管、建設和公眾糾紛方面產生了諸多矛盾,可從進一步細化分類基站環評管理、調整基站環評時機和內容、構建有效的公眾參與、主動信息公開等多個方面改進。在現有體制下,由政府主導搭建多方參與的監督平臺和科譜宣傳等,以加強項目運營期的監管和溝通,化解基站運營期面臨的問題,構建和諧社會。
【移動通信電磁環境影響和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移動通信專業實習鑒定09-04
通信技術論文11-21
2015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08-10
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新版)09-25
中國移動通信的企業文化07-19
移動通信學習心得體會07-18
移動通信工程師個人求職簡歷07-25
低溫環境下對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影響論文(通用10篇)10-11
影響的焦慮與混沌中的超越論文08-24
對高校通信原理課教育研究論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