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部門推進生態文明的責任及措施論文
1林業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1)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林業以森林為主要管理對象,森林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效益。造林綠化可以起到防風固沙,涵養水源,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作用。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也正是生態建設的主要目標,也是林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2)森林是農業和國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這是中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對林業的新的要求。在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減少的情況下,不僅可以形成規模巨大的生態經濟循環系統,通過造林綠化可以提供林木等大量的可再生資源,林業生產的物質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綠色能源,在節能減排目標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義和作用。
2通化縣生態文明建設中林業建設現狀
(1)堅持城鄉一體化建設,310個村屯、796公里道路、332公里河流全部實現了綠化美化,打造了喬、灌、花、草相結合的綠色模式。縣城采取大樹進城和立體綠化美化等措施,實現高品位、精品化、全覆蓋,優化了人居環境,被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和“吉林省森林城市”。通過實施“六大”生態工程,帶動全縣山上造林任務年年超額完成,義務植樹、封山育林堅持不懈,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的48.4%提高到76.9%。
(2)通化縣“八山半水半分田”的縣情林情特點,在長期的實踐中,通化縣形成了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潛力在山、希望在林的共識,確立了“建設林業產業強縣”的`戰略目標和“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綜合開發”的產業發展思路,林業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在通化縣我們隨處可見,漫山遍野的原生闊葉林,有機融合的針闊混交林,規模壯觀的紅松林和落葉松林茁壯成長,顯露著無限生機,生態建設的豐碩成果,提升了該縣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力。
(3)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建設林業產業基地,集中連片發展,形成小農戶大基地、小業主大園區的發展格局,優化了林業產業區域布局,實現林業生產由粗放管理向集約經營轉變,有效提高林業產業化水平和林產品市場競爭力。
(4)注重資金投入保障。在建設中通化縣縣委、縣政府結合縣域實際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各項綠化造林的優惠政策,創造性的提出堅持“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理念,大力實施“采育掛鉤”等措施,實行積極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而最大化的激發和調動全縣干部群眾及社會各界參與造林綠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林業部門強化生態文明建設作用的主要措施
(1)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發展爭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項目支持,以解決好目前財力薄弱、無力對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經費的突出問題。將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建設規劃納入到各級政府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中,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局部與全局的利益,統籌兼顧生態承載能力和生態保護的需要。正確引導廣大群眾的發展意識和林產業開發方向,為林農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務,遵循符合林業產業實際的原則,穩步推進全縣林產業發展。
(2)大力提高森林覆蓋率。林業建設的工作將繼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同時大力推進退耕還林、防護林、等林業生態建設;嚴防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同時將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激發和調動全社會投入林業建設的積極性,大力提高森林覆蓋率,使得更早的建設成綠色家園。
(3)建立林業市場。建立林業市場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有效刺激林業資產運轉。主要解決森林經營周期長、風險大等問題,而且也能提高林農的建設和保護的積極性,促進林業規模經營,也間接緩解林農發展林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加快推進林業產業化進程。
(4)在栽培經營方面,要始終堅持以森林所創造的經益、生態、社會效益為基礎原則,最大限度地關注森林產業的可持續經營。大力發展木材生產和森林多功能發揮相協調的森林經營模式,同時在發展過程中注重木材和非林產品的生產、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保護,推動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大提升水土保持的能力,森林服務社會經濟的功能等。
4結語
綜上所述,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就必須要努力加強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通過動員社會各界人民群眾,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治理水土流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推動社會科學的發展。
【林業部門推進生態文明的責任及措施論文】相關文章:
生態文明的論文的參考文獻09-22
生態文明構建感言范文03-31
生態文明調查報告04-28
工傷保險責任及民事侵權責任的競合研究論文08-09
生態節能綠色建筑論文04-06
生態學報論文格式08-12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范文(通用6篇)06-02
提高專科畢業生論文寫作質量的措施論文08-24
《文明無價》的閱讀理解及答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