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畢業論文范文
農業資源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中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畢業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中國究竟應選擇怎樣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便構成了中國如何邁向21世紀的主要研究熱點問題之一。
關鍵詞:生態農業科技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中國究竟應該選擇怎樣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便構成了中國如何邁向新世紀的主要研究熱點問題之一。當前,我國農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轉向多樣化、優質化。但隨著形勢的變化,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尖銳,突發性生態環境問題接踵而至。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產品面臨著國際市場的嚴峻挑戰。所以,我們有必要發展生態農業,改善我國農業發展結構,發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促進我們國家的不斷完善、進步。
二、生態農業的定義
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有效途徑"生態農業"一詞是美國土壤學家WilliamAlbrecht于1970年提出的,它屬于70年代以來國際上開展的有別于現代常規農業的替代農業的一種形式。英國學者M.K.Worthing tong(1981)將其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的,經濟上有生命力的,目標在于不產生大的和長遠的環境方面或倫理方面和審美方面不可接受的變化的小型農業、而由中國農業環保協會生態農業委員會、吉林農業生態經濟學會共同主辦的《當代生態農業》學術季刊中指出: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三、生態農業的內涵
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具體包括:
1、它是一個宏觀的農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從整體來設計和管理農業的農業生態系統。
2、在這一系統內,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四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個整體,是有機聯系的,有序的,動態的一個開放的系統,其系統功能是通過組成系統的各個部分結合起來形成的,即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個效益的統一。
3、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陽能源,構建良性的能流、物流、價值流、信息流過程。在能流、物流過程中,強調物質的充分利用和在每個環節上的增值。
4、與自然的關系為指導思想,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以生態學和生物學的原理,實現農業的自我維持和持續發展,減少污染,通過低投人來提高資源利用率,特別是土地資源和利用率,減少對不可更新資源的依賴。
5、為本,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改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著重提高系統內的生產力、穩定性,持續性和均衡性。
四、生態農業的特點
(一)綜合性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二)多樣性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三)高效性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四)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五、生態農業與化學農業的綜合比較
(一)稻鴨共作模式與化學稻作模式的比較:稻鴨共作模式與化學稻作模式的比較:
1、稻鴨共作模式對雜草的綜合防治效果高于95%,而大量使用除草劑的化學稻作模式的綜合防治效果為70%左右。
2、在不施用任何殺菌劑的情況下,稻鴨共作對稻紋病表現出很好的病害控制效應。
3、稻鴨共作模式顯著提高農田有益昆蟲種群數量:如,稻田蜘蛛,平均比化學稻作模式高112.9%以上。
4、稻鴨共作模式顯著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如,速效氮,提高61.45%;速效磷,提高19.93%;速效鉀,提高7.62%。
5、稻鴨共作模式下,土壤及稻米中部分重金屬含量顯著下降,提高農田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如,鋅,降低17.4%;鎘,降低37.0%;汞,降低36.1%。
6、稻鴨共作模式下稻米品質有所改善:稻米堊白粒率下降了25%以上,如,堊白度降低了30%左右。
7、盡管稻鴨共作的生產成本有所提高,但總的經濟效益比化學稻作模式提高了17.5%。
(二)沼氣復合型稻作模式與化學稻作模式比較:沼氣復合型稻作模式與化學稻作模式比較:作模式比較
1、沼氣復合型稻作模式顯著提高稻田土壤養分含量:速效鉀,如,提高100%以上;速效磷,提高65%以上。
2、沼氣復合型稻作模式下的沼液沼渣還田使稻田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有所提高,盡管對產品的重金屬含量影響差異不顯著,但仍可能直接影響到農產品質量,需要特別注意對沼氣原料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污染。
3、沼氣復合型稻作模式比常規化學模式大大降低了水稻種植成本,農戶收益提高35%以上。
4、沼氣復合型稻作模式比常規化學模式降低農村生活廢水與垃圾的集中處理成本50%以上,減少用電量35%以上
(三)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與化學稻作模式比較: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與化學稻作模式比較:
1、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顯著提高稻田土壤養分含量:如,速效磷,提高41.93%;速效鉀,提高8.37%。
2、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治使得水稻在生育期基本不用施用農藥;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種群數量分別減少30.05%和40.23%。
3、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秸稈覆蓋和種植綠肥有顯著雜草抑制效果:如,全年雜草干重下降66.07%,冬春季雜草干重下降55.36%。
4、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重金屬含量低于化學稻作模式,鎘。
5、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降低了因排水或地表徑流引起的養分流失及對周邊水域污染的風險。
6、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的水稻產量略比常規化學稻作模式的低,兩者平均相差50公斤/畝左右,但是,前者顯著提高稻米品質,尤其是加工品質和外觀品質,產品更安全。
7.由于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下需要的勞動力等成本在機會成本情況下要遠遠高于化學稻作模式需要的勞動力成本,而且水稻產量下降以及冬季休閑等,使得環境友好型稻作模式的農戶經濟效益有所下降。
六、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基礎上不完備
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種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于這些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要素之間的耦合規律、結構的優化設計、科學的分類體系,客觀的評價方法方面。這種研究應當建立在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應當是多學科交叉與綜合,需要多種學科專家的共同參與,需要建立生態農業自身的理論體系。
(二)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并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三)政策方面存在著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態農業得到真正的普及和發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對于生態農業的貫徹,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農民缺乏對土地、水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的主動性。而農產品價格方面的因素,有時也成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限制因子。因為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口來說,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為重要;但對于那些境況較好的農民來說,較高的經濟效益,可能會成為刺激他們從事生態農業的基本動力。
(四)服務水平和能力建設能適應要求
對于生態農業的發展,服務與技術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務體系,在一些地方,還無法向農民們提供優質品種、幼苗、肥料、技術支撐、信貸與信息服務。例如,信貸服務對于許多地方生態農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于從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來說,盈利可能往往在項目實施幾年之后才能得到,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服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務也是當前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有效的信息服務將十分有益于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并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另外,盡管必要的激勵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態農業應當更趨向于開發一種機制,以使農民們自愿參與這一活動。要想動員廣大的農民自覺自愿、并能夠自力更生地通過生態農業發展經濟,能力建設自然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建立比較有效的能力建設機制,對于更為重要的基層農民來說,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訓與學習的機會。
(五)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高
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在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項緊迫的任務。目前生態農業的實際情況還不能滿足之一需求,因為在一些地方,緊緊依靠種植業的發展,難以獲得比較高的經濟收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既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之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這一新的形式,生態農業的發展還有許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其中,農業的產業化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人口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據估計,到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土地資源相對短缺,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減少,而人口在繼續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也必須通過在生態農業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來實現。
(六)組織建設存在著不足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組織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所指出的那樣,新的挑戰和問題的綜合與相互依賴的特征,與當前的組織機構的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這些機構往往是獨立而片面的,與某些狹隘決策過程密切相關。中國當前的生態農業,也同樣存在這種組織建設的不足。
(七)推廣力度不夠
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仍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101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縣與全國相比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因為從總體而言,沉重的人口壓力,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農業的面源污染在許多地方還十分嚴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體和大氣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態功能退化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從某種程度上說,目前的生態農業試點,還只不過是“星星之火”,還沒有形成“燎原”之勢。
七、解決發展生態農業中存在問題的基本途徑
(一)加強宣傳力度,形成生態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強宣傳力度,形成生態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開動一切宣傳機器,多形式、多層面、全方位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意義,提高各級干部和群眾的認識水平,使廣大群眾認識到環境污染、環境生態問題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已成為農業乃至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大隱患,增強干部群眾發展生態農業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農業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政策引導,建立生態農業發展的市場體系加強政策引導
制定出臺生態環境建設補償、農業生態投資補償、生態農產品優惠等一系列激勵機制和扶持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向生態農業投資。發展適應生態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打破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逐步建立一個具有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生態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加強全程監控,實行生態農業發展的規范操作加強全程監控
生態農業總的要求就是全程實行清潔生產。這就求我們對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環節進行全程監控,確保每個環節的規范化操作。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終農產品的環境安全質量檢測,從產前、產中和產后對農產品進行全程質量控制,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無公害農產品,進一步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
(四)加強農民培訓,推廣生態農業發展的實用技術加強農民培訓
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生態農業建設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實施起來,才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結合農村、農業生產、農技推廣等工作,依托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引導農民相信科學,自覺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倡導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順利進行。
(五)加強研究開發,健全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標準加強研究開發
研究開發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經濟效益高,可操作性強的農業高新技術是實施生態農業的基礎。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產出率和轉化率,以科技化帶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六)加強社會服務,提高生態農業發展的生產效益加強社會服務
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服務質量不高,是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引導和鼓勵各級涉農部門技術人員、鄉土專家、高校技術人才,以組建股份制公司或協會等形式,開展高質量、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服務,進一步強化服務職能,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
八、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一)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增長,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污水與廢棄物的排放量日益增長,農田被迫作為消納污染物的場所,受到嚴重污染;我國農業自然資源也處于高負荷運行狀態,不僅自然資源生態性能得不到恢復和提高,農業生產本身化學農藥和化肥用量劇增,也給農田生態系統造成很大影響,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體污染并存,使環境污染不僅將“小污”變成“大污”,而且“小污”已經釀成“大害”,給生態農業的發展設置了障礙。因此,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已成為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不僅引起水體污染,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使糧食、蔬菜、水果和其他農副產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響食品安全,危害人體健康;況且,食品供給的鏈條越來越長,環節越來越多,增加了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特別是轉基因食物出現使人們對食品安全更為擔心。所有這一切,都使得消費者越來越青睞生態、環保食品,從而推動了生態農業的迅速發展,有利于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高人民群眾的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
(三)發展生態農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目前,世界上普通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國際市場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種植方式和內在質量,對食品衛生和質量的監控越來越嚴,標準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與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關的環保技術和產品衛生安全標準要求更加嚴格。各國在降低關稅的同時,與環境、技術相關的非關稅壁壘日趨森嚴。由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導致了農產品污染加劇,農產品競爭力下降,生態農業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成為應對綠色壁壘的有效途徑。
總結
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結論
農業已成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行業、正制約著其自身的持續發展。我國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生產量、進口量均為世界第一,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同時中國農村還面臨著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堿化等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而生態農業正是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對農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對扶貧開發、發展農村經濟和解決農村能源問題等都有重大意義,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生態農業是當前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中應研究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章家恩,駱世明.農業生態安全及其生態管理對策探討[J],生態學雜志,2004,23(6):59-62.
[2]吳國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及其評價探析[J].生態經濟,2001.(8):22-25.
[3]吳國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及其評價研究-以浙江省嘉興市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1,22(4):26-30.
[4]吳國慶.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及其評價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1,16(3):227-233.
[5]張義豐,王又豐,劉錄樣等.中國北方旱地農業研究進展與思考[J].地理研究,2002,21(3):305-312.
[6]胡寶清,廖赤眉,嚴志強等.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評價[J].農村生態環境,2003,19(2):16-19.
[7]郭觀林,周啟星.土壤—植物系統復合污染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5):823-828.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個人求職信模板08-01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畢業生自我介紹11-18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大學生求職信模板07-28
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大學生本科生求職信08-10
人力資源畢業論文01-10
農業環境保護專業學生求職簡歷模板08-09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范文(通用7篇)07-27
人力資源畢業論文 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