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過后飲食原則
冬至過后,氣溫越來越低,天氣越來越冷。傳統的養生提出,一年四季存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養生保健要順應自然。現代營養學認為,機體在寒冷的環境中代謝率明顯增加,對能量的需要比其它季節高;因此,需要吃足夠的食物,來保證能量的充足供給,以維持正常體溫,抵御嚴寒。在寒冷的冬季,機體對一些維生素的需要量也增加。營養學家表示,冬季飲食應遵循以下4個原則。
1.食物足量、營養均衡
冬季天氣寒冷,生活在北方的居民,有供暖設施,雖然在室外活動倍感寒冷,但室內溫暖如春。但在南方,室內沒有集中供暖設施,室內室外溫度一個樣,甚至室內還比室外冷,人體對能量的需要增加,需要注意能量的充足供應。保證足夠量的主食,建議每天吃半斤-八兩的谷類食物,除了饅頭、米飯、窩頭等,可以“軟硬兼施”,經常喝粥。
動物性食物不僅含蛋白質豐富,還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可增強身體免疫力,提高抗寒防病能力。每天應該有3兩-半斤的動物性食物,可以包括瘦肉、蛋、禽、魚或奶等,經常變換種類。
2.多吃蔬菜和水果
冬季干燥,特別是北方地區,由于吃肉較多,容易出現大便干燥。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因此,應注意蔬菜水果的補充。蔬菜可選擇胡蘿卜、白蘿卜、大白菜、土豆、山藥、蓮藕、菠菜、油菜、芹菜、香菇、冬筍、娃娃菜等,水果可選擇蘋果、梨、獼猴桃、香蕉、柚子、柑橘等。
3.少吃生冷、多喝粥湯
冬季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腸胃,造成腹痛、腹瀉等。因此,注意選擇適宜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建議在加工冬季食物時,盡量多采用燉、煮、蒸、燴等烹調方式,這樣更易保存食物營養,有利健康。
4.適量補充、點到為止
冬季寒冷,日照時間縮短,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很容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注意經常吃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奶類、豆制品、海產品、動物肝臟等。冬季可供選擇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不如夏秋季節豐富,容易出現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不足。因此,可以選擇營養素補充劑,補充膳食中的不足,如維生素C、維生素D等。但是不應該作為營養素的主要來源,原則是適量、不過量!
【冬至過后飲食原則】相關文章:
冬至各地飲食風俗01-31
冬至風俗冬至圓10-03
智能硬件虛火過后如何走?09-06
冬至習俗:冬至吃什么01-31
立春過后養生要忌暴怒憂郁02-13
春節過后該怎么給寶寶滅火03-31
2017高考過后赴美留學指南05-12
立春養生原則02-19
清明養生原則09-26
關于中考過后的注意事項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