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對于低段的孩子們,數學學習是即喜歡、模糊又繁雜的事情。讓學生保持高度的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就是發揮課堂魅力,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一、背景分析
這是《新課程改革》實驗人教版第五冊104--105頁的內容,是教材改革后新增的內容。 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的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現象的規律性的數學分支。《課標》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低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
二、教學設想
1、創設適當的數學情景,讓數學從生活游戲中來。
我首先與學生玩游戲,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初步感知現實世界中哪些地方存在著不確定現象。
2、故事引入課題,激起學習欲望。
剛剛做完游戲后,緊接著聽故事,學生的學習欲望完全被調動起來了,由此引入課題,學生已經明白所學內容,并且為后交流做好鋪墊。
3、通過生活實例,體驗學習內容。
聽完故事后,動手實踐操作生活實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的同時,并感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
三、教學目標
1 、通過猜測、實驗與驗證交流,讓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使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簡單事件的可能性, 并能簡單地說明理由,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剪刀、石頭、布
師:玩過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嗎?我們現在一起玩一玩吧!(請一生上來和老師玩)
玩每輪之前請學生猜測誰會贏?
生:可能老師贏,可能XX贏,可能平。
師:玩得開心嗎?玩得開心,希望你們學得也開心。我們開始上課吧!
(二)感知、發現
師: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帶來一個寓言故事,請看《守株待兔》的動畫課件。
2、思考:這個農夫天天等著撿兔子,結果會怎樣?
生:結果一只兔子沒抓到,莊稼也荒了。
師:你們猜測一下,他還會撿到兔子嗎?
師:對!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能確定的。這就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板書:可能性)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有關可能性的數學問題。
(三)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1、一定與不可能
師:還想玩游戲嗎?好,我們玩一個摸獎比賽的游戲。
游戲規則是:每組每人輪流從盒子里摸一個球,給小組內的同學看過以后再放入盒子里,摸到黃球算中獎一次,小組長做好記錄。哪一組摸到的黃球多,哪一組就為勝利者。
(1)學生小組活動,師指導。
(2)小組長匯報。
生:我們小組每人摸一次,一共摸了6次,中了6次獎。
生:我們小組每人摸一次,一共摸了6次,中了0次獎。
師:老師宣布,一、二小組獲得了這次摸獎比賽的勝利。其他4組的同學有什么想
說的嗎?
a 、請在小組內猜測一下:為什么一、二小組會勝利,而三、四、五、六組會失敗呢?
b 、生匯報猜想結果。
c 、動手驗證:揭開盒子看,每組小組長匯報看到了什么?
師:獲勝小組盒子里裝的全部是黃球,所以每人任意摸一次,會怎樣呢?
生:一定是黃球。
師:其他4組可能摸到黃球嗎?為什么?
2、可能
師:這種比賽公平嗎?怎樣才能使比賽變得公平呢?
生匯報方法:將黃、白球放入同一個盒子里。
師:各放幾個?
師:摸出的球會是什么顏色呢?
生:從盒子里摸出的球可能是黃球,可能是白球。
生動手驗證。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游戲,你發現什么情況一定能摸到黃球呢?什么情況不可能摸到黃球 呢? 什么情況可能摸到黃球呢?
3、深化、發散思維
老師這里有一個空盒,如果老師想從盒子里摸出的可能是黃色的球,該放些什么顏色的球呢? 盒子里一個黃色的球也不放,可以嗎?誰來說說自己的看法?盒子里全部放黃色的球,行嗎?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這就不僅僅是可能了,而是變為一定了。
(四)聯系生活、拓寬視野
( 師朗誦題目)
師:老師想請每個小組的同學們集體討論、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例2。( 生合作)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來解決很多關于可能性的數學問題了。你們也能用這三個詞來說說發生在我們身邊和周圍的一些事情嗎?
(五)拓展、鋪墊。
(出示轉盤)生觀察轉盤中的顏色。
師:轉到紅色是一等獎,獎品是一臺筆記本電腦;轉到綠色是二等獎,獎品是一輛玩具汽車;轉到黃色是三等獎,獎品是一個鉛筆盒。
1、轉前猜測:你會轉到什么顏色?三生上來轉。
2、師:我給你一個圓片,自己設計轉盤。有兩個設計要求 ,自己任選一個: 你作為顧客,你會怎樣設計?你作為商場經理,你會怎樣設計?
(六)全課小結(略)。
五、教學反思
(一)課前有游戲,初步感知。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影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課前從學生的生活游戲中初步體驗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和不確定因素。因此,課前我設計了剪刀、石頭、布的游戲,這樣調動學生興趣,并讓學生猜測、感知游戲中存在著可能系性。
(二)故事引入,揭示課題。
從課前的游戲到寓言故事,都是學生所喜愛的事物,更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更深體驗不光游戲中而且生活中處處存在著不能確定的事物,并由此引出課題,使學生有著強烈的.探知欲。
(三)游戲比賽,探索新知,推波助瀾。
首先,由摸球比賽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知到什么情況下事件是可能發生的,什么情況下事件是一定發生的。由這樣的比賽公平嗎?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事件什么情況下是可能發生的。
(四)提供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新課標》中指出: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提供實踐操作平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體會學數學的用處。
整個教學思路我采用的是可能性就在我們身邊,通過學習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并能運用于生活中或闡釋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1、剪刀、石頭、布游戲中感知事件的不確定性。
2、摸獎比賽中體會事件的不確定性。
3、設計轉盤運用事件的不確定性。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找規律》04-06
數學教學設計12-27
小數乘小數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3-20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2-30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設計(通用7篇)05-22
人教版《爬天都峰》教學設計三年級上冊12-27
數學二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01-03
初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