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 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 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 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 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 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 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 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
[教材簡析]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從人物對話入手敘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文章前后照應,從開頭的吳王有意攻打楚國,到結尾的“恍然大悟”,一脈相承,一線貫通,構成了有機整體。
[第一課時目標預設]
1、以檢查的方式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重點、難點]
通過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激發進一步探究“少年為什么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的興趣。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實踐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一是要突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以學生質疑解疑為主線,穿插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與文本對話,理解語言,表演情節,形成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開放的,有生命的語文課堂;三是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由讀到演,由演到說,由說到寫,因勢利導,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設計思路]
激趣導入——掌握生字——整體感知——了解起起因、結果——引發探究——回歸整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 你能看出圖片是什么動物?(螳螂 蟬)
(1)請用手指跟著老師一起書寫“螳螂”“蟬”這三個字(都是課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蟲、益蟲)螳螂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形聲字)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舉例:蜻蜓。你們也找找看?(螞蟻、蝴蝶、螞蚱、蚱蜢)
有些動物的名稱中有蟲旁,但不是昆蟲,舉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4)“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是一個八字成語。可《螳螂捕蟬》這篇文章卻是一則寓言故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5)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通讀課文,掌握生字。
(一)自學課文,初步整體感知全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學習課文。
出示學習要求:(大屏幕)
1、先自個兒讀。
(1)自己學習生字新詞,掌握形音義。
(2)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對每句話,每個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賽讀,挑一段自己感覺最難讀或讀得最好的內容,考考同桌,比比誰讀得好。
學生根據要求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學后交流學習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認讀后齊讀。
諸侯國 稟報 固執 毫不介意 不堪設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隱伏禍患 勸阻
2、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著鳥 轉來轉去 彈弓 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節次開火車讀課文)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 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固執”是什么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為——頑固
(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么樣,才叫固執?
(3)學學這位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后全班一起來學一學。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雨點兒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3-04
《懷素寫字》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6-12
《靜夜思》第一課時教學設計7篇08-16
《白鷺》第2課時教學設計03-30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3-03
《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篇05-12
《雪地里的小畫家》第一課時教學設計6篇03-03
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3-03
《雪兒》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4-03
《秋天》第二課時教學設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