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的人》教學設計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的人》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
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1、導入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1)放兩組錄音作業,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屬于____一種人。(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問:
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么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問;
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人?
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場如何?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1)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教學設計優秀2
一、教學目標:
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了解本文運用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誦這首詩,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涵。
四、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式,講解式。
五、教學課件準備:
魯迅像。
名人對魯迅的評價。
魯迅的詩歌,《死》中的片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出示課件魯迅的像
1、提問回顧
《一面》中作者是怎么描寫魯迅的?仔細觀察圖像,對照圖片看看作者的描寫和實際相符合嗎?你看了這些像以后有什么感受呢?能給大家談談嗎?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對魯迅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今天我們再深入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的精神。我給大家搜集了一些資料,我想,同學們在看完這些資料以后對魯迅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2、教師出示課件中的資料,指名讀資料。
3、讀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師結合學生的感想,進一步講解相關的內容。
5、魯迅對生死的態度學生看魯迅《死》一文中的相關文字。結合其遺囑回答。
6、魯迅對自己看得很輕,但是別人呢?別人是怎么評價魯迅的?
7、指名讀名人評價魯迅的文字。
8、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人們對魯迅的評價很高。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死后人們冠之以民族魂的稱號。
二、初讀詩歌,了解大意
1、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讀詩,把握主要內容。
3、這首詩寫了什么?
三、學習探究,領會內涵
既然文章是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現魯迅的字樣了沒有,作者是從哪個方面來紀念魯迅的,對魯迅作者是怎么評價的?從哪一節可以看出?
生活死的意義。
生和死的意義不同,作者是怎么寫的。死了還活著,活著卻死了,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能結合學過的`課文和我們提供的相關資料來談談嗎?
活著卻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現?死了卻活著的人有哪些表現?結合詩歌來看看。
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結局?從中說明了什么?
四.深化認識,拓展教學空間
師生一起學習,討論交流:
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可他已經死了”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你覺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們還活著?你能舉出幾個事例嗎?你覺得魯迅先生是不是這樣的人?為什么?教師啟發學生聯系學過的文章說。
2、“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教師課堂拓展韓愈文章寫得好,當時許多大戶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請韓愈寫祭文,想借助韓愈的文章來留名后世,但是,他們終究沒有能夠。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看到這兩句,你想到了那首詩?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是草的生命力頑強。其實,這兒有更深層的意義。只有那些像草一樣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頑強的生命力。魯迅先生始終把自己當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詩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這個意思。從全詩來看,那些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們始終都把自己當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總結歸納
本文運用對比的的手法,通過生與死兩種不同的意義,對魯迅的偉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與死的問題上,我國古代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司馬遷說到人的生死時說,“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學完以后,我們要認真思考。
五.作業:
背誦詩歌
搜集更多相關魯迅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魯迅。
《有的人》教學設計優秀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內涵,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
2、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運用的特點。
【教學設想】
1、通過請學生將詩歌中的“有的人”具體化的做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在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魯迅,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請同學們齊讀這段話——“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真能忘記他嗎?事別十三年,詩人臧克家依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聽錄音,朗讀
1、師:請同學們聽錄音。
生:聽錄音。
2、師: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生:學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師: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生:自由朗讀。
師:請同學朗讀。
生:讀。(兩位讀完以后)請大家評價一下他們的朗讀。
3、師:找出了他們朗讀中的優缺點,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齊讀這首詩。
師:很好。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可以談談你認為難以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思想內涵,也可以評點詩人的煉字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等等】
討論、合作、交流。
師:好。哪一位同學愿意代表你們小組打頭陣?
生:講述。評點。有沒有同學補充?
師:材料準備:
§1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3【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幻燈】詩人馮至的十四行詩《魯迅》中這樣寫到——你走完了艱苦的行程,艱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經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觀,比價值觀。
§5兩種人的不同命運。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7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師: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幻燈】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師: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幻燈】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生:動筆寫。(2分鐘)
師:寫好以后同組的同學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師:同組的同學交流過了,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復。(同學或老師評點)
再請一組同學,我們來打擂臺,能不能比上一組說得好。
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是:
被人民憎惡的人被人民愛戴的人
殘酷剝削人民的人為人民服務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人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損害人民利益的人維護人民利益的人
反動統治者共產黨人
沽名釣譽之徒大公無私之士
壓迫人民的暴君廉潔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無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獻的人
3、師:同學們的替換非常好。經過替換,我們對這兩類人【板書】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同學們說說看,他們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內容形成板書】
生:生死(人生價值)、言行(對人民的態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覺悟)、作用(社會影響、人生觀、)、結局(“下場”感情色彩不宜)
師:這樣,“有的人”反復出現,一唱三嘆,兩兩對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書】,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永生。【板書】
師:下面,我們一齊朗讀這首詩,再次體會一下詩人對危害人民的人的無情揭露,對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熱情贊頌。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
生:朗讀。
師:很好。現在能背嗎?有感情地背誦。
(注:這是為上市級大型公開課而設計的教案)
《有的人》教學設計優秀4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節)(第2、3、4節)(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對比)(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有的人》教學設計優秀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用法的好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鮮明的愛憎情感,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白自己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丑陋渺小鴻毛卑微唾棄滅亡
美麗偉大泰山崇高愛戴永生
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匯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朗讀表現,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著讀好這一句。
三、范讀引領,指導朗讀
1、聽讀錄音。(今天,我幫大家請來了一位老師。聽,他來啦!)
2、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范第一小節,指名練習第二小節,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結。)
3、學生自由展示朗讀,把握節奏。
4、齊讀,慢慢讀出詩的味道。
讀出了詩的味道!我相信你們已經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四、對比品讀,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1、可是詩歌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它有明顯的節奏,更表現在它獨特的寫法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發現什么?(生默讀體會)
2、生匯報發現:對比的寫法,讀出相應詩句。再讀讀,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中還有對比,2、3、4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5、6、7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其實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又是一一對照的。)
3、根據學生匯報的適時出示插圖和文字,圖文對照,男女生對比朗讀。
4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兩類人?引讀第一小節,這兩類人你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雖生猶死,雖死猶生)
3、對這兩類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生匯報出幾種態度:批判,贊揚,熱愛。你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呢?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4、對待不同的人,勢必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氣。請同學們兩兩對讀,一人一句,讓我從你們的表情中看看誰最能讀出臧克家的心聲。
5、師生對讀,烘托詩情。
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更——愛戴、敬仰、懷念……。損害人民利益的人我們更——痛恨,蔑視,憎惡。
五、研讀品悟,升華情感
1。看課文題目,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齊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發現了嗎?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的名字。詩人該不會忘了吧?你一定能從文中找到魯迅的影子。學生讀詩找詩句。
2、匯報讀詩句。結合所學課文簡單談談你的理解。
3、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贊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六、課堂小結,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打算做個怎一個什么樣的人?
3、總結:讀兩句詩,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拓展訓練,從容練筆
1、看課件資料,了解人們紀念魯迅的活動及評價。
2、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認識。也更激起了我們對先生的深切懷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時寫的,今年是魯迅逝世75周年,也是魯迅誕辰130周年,讓我們深切緬懷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請你為先生獻上真摯懷念詞吧!(如果能試著運用對比的寫法,用上課前積累的詞語寫幾句詩,會更精彩!)
3、交流展示
總結鼓勵:同學們寫的真好!你們的詩是所有我看到的詩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從這節課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期待你們愛上詩歌!期待你們當中能夠誕生杰出的詩人!
【《有的人》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有的人》優秀的教學設計12-24
有的人優秀教學設計02-06
《有的人》優秀教學設計03-29
《有的人》的優秀教學設計范文12-25
《有的人》教學設計02-06
有的人教學設計01-27
有的人的教學設計05-07
《有的人》的教學設計03-28
《有的人》的教學設計范文05-09
有的人的教學設計范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