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平均數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平均數》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42-43頁例1、例2
二、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姓名筆劃數統計表每人一張。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平均數作為統計知識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常用的一種“特征數”。教材中所介紹的是一堂求算術平均數的課,從基礎知識來看,一是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二是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前者屬于數學思想,后者屬于數學方法。對于本課我從統計的角度出發,在考慮這節課“教什么”的問題時,根據教材特點,把教學目標定位為:重點教學平均數的意義,其次才是求平均數的方法。在考慮“怎么教”的問題時,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因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再根據教材特點,我主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深刻感悟平均數的意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具體如下:
。ㄒ唬┙虒W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思考、交流等數學過程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平均數的特征,并且會運用平均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探索平均數的求得方法的多樣性,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感受計算方法與策略的巧妙,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ǘ┙虒W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ㄈ┙虒W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我們的姓名,誰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紹介紹。(學生高聲的介紹自己的姓名)
師:誰又能知道老師的姓名呢?
學生說一說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師:能完成這表格嗎?(學生數一數,完成表格)
姓名
袁
銘
璟
筆畫數
師: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與筆畫數也制成這樣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誰制作的最漂亮。(學生動手制作表格)
師巡視指導,搜集、選擇教學信息。學生完成后作簡單交流。
。ǘ┙鉀Q問題,探索新知
1、在解決問題中感知概念
師:請觀察老師姓名的筆畫數,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設生(1)每個字筆畫數的多少?
。2)比多少?
。3)發現數字間的規律。
(4)求總數?(師追問: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師:知道了筆畫數的總數,你現在又能解決什么問題?
預設生:可以求出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
師:平均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是怎么得來的?
預設生(1)通過計算(10+11+16)÷3=12?1
。2)通過移多補少得到。
2、在對話交流中明晰概念
師:袁老師的姓名平均筆畫數12畫,這又表示什么?
預設生(1)表示袁銘璟三個字筆畫數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師姓名筆畫數的一般水平。
師:那這7畫與胡必泛這三個字的筆畫數之間還有關系嗎?
。▽W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完畢,開始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有關系的,是他們的中間數。
(2)平均筆畫數比筆畫最多的少一些,比筆畫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筆畫數在筆畫最多的數字與筆畫最少的數字之間。
。4)平均筆畫數就在這三個字筆畫數的中間位置。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發現,平均筆畫數反映的既不是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多的那個,也不是反映這三個字中筆畫最少的那個,而是處在最多和最少之間的平均水平。我們把12叫做袁老師姓名筆畫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筆畫數。(師巡視指導,選擇、搜集有價值的信息。)師生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3、在比較應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師巡視時搜集的三個學生的姓名筆畫數統計表。(一學生姓名兩個字,一學生姓名三個字,一學生姓名四個字。)
師:比較他們姓名中每個字的筆畫數,你有什么方法?
預設生(1)比筆畫數的總數。
。2)比平均筆畫數。
。ㄗ寣W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組織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比總數好比,能夠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誰的姓名筆畫數多,誰的姓名筆畫數少。
。2)比平均數公平,因為他們三個人的姓名字數不一樣多,分別是2個、3個和4個,比總數的話字數越多,筆畫數相對就會多起來,這不公平,而平均數卻能反映每個字筆畫數的總體情況,與字數的多少無關,這就比較公平合理。
學生運用平均數進行比較,然后組織交流。
師: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師:假如用這三個字姓名的筆畫數與胡老師的姓名筆畫數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預設生: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也可以用總數來比。
師:同學們做得很好,在比較時考慮到了字數的多少,公平與否。
出示(1)文成縣實驗小學四年級平均每班有學生56人。
。2)四(3)班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平均分是81分。
師:你猜這些數據是怎么得來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處?
。▽W生小組討論,然后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生(1)56是四年級總人數除以班級數得來的,表示四年級每班人數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預測每班的大致人數。
(2)略
。ㄈ﹪L試解題,自主歸納
師出示例題:
有一個籃球隊的5個同學,身高分別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們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師:誰來估計一下這個小組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并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生的估計數在139--148之間,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則要組織討論所猜的數值為什么不可能,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
學生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選一個學生板書列式,(148+142+139+141+140)÷5師: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怎么想的嗎?
預設生:我先求出這個小組5位同學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組人數。
學生計算,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然后交流。
師:大家能不能總結一下求平均數的方法?個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組
內交流。
。▽W生小組合作,交流看法,教師參與討論。)
學生匯報后,教師簡單小結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同時說明有時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對計算答案的過程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在此暫時不作總結提升,留待練習課中予以落實。
《平均數》教學反思
《新課標》強調“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要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边@就向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必須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題材。 本課教學中,我一上課就再現“神六”成功發射的輝煌場面,一下子拉近了數學與生活、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數學、對教師產生親近感。而最后的總結可謂“經典”,將學生從課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跡,這樣與開頭相互照應,真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體地位,創造了自然和諧的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給他們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使教學活動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人人得到發展。
本課中,在創設問題情景、呈現例題的表格之后,我讓學生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自己提出數學問題。提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主動發現,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的過程。同時,學生通過提出數學問題,也復習了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有關問題。在復習的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內容:“兩次平均每分鐘拍攝多少張?”這樣學生感到:今天學習的問題是由我提出來的,心里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尊重個體差異,設計了滿足不同需求的練習
家庭環境、特定的生活與社會文化氛圍,形成了學生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持一種客觀的態度,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對有特殊數學才能和愛好的學生可以為他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本課整個練習設計分為四個層次,既有鞏固性的只列式不計算、列式計算的例題原型的還原,又有較高層次的拓展練習,層層遞進,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練習的方式上,既有筆算題、又有估算題,更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估算能力這一宗旨,可謂匠心獨具,令人流連。
思維深度延伸,激活了學生內在的發展潛能
在求平均數應用題中,學生常常將兩個平均數相加除以2,這是平均數應用題中極易出錯的典型問題。一般情況下,學生能認識錯誤,選擇出正確答案就行了,但我對題目進行了深度挖掘,引導討論:
1.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數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數比141大還是小?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數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數比141大還是小?為什么?4.再讓學生比眼力,猜測五年級四個班哪個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2.這樣深入挖掘,有意識地對學生思維進行深度引領,將一條簡單的選擇題進行多次討論,讓學生享受到數學思維帶來的樂趣。
后沽小學袁銘璟《平均數》教學設計
平均數教學設計及反思
《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 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P92-94頁
導學目標:
1.在豐富具體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問題的需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2. 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3、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同學們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 點: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 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資源:自制課件、彩筆及筆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課間休息時玩什么?
(丟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繩等)
課前讓同學們記錄自己一分鐘跳繩的次數,請一個小組匯報。
男生和女生誰獲勝了?怎樣比較?(求總數)
2、你玩過套圈的游戲嗎?三年級第一小組的同學進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賽,(出示成績統計圖),從圖中你能獲得什么信息?
你覺得男生成績好還是女生成績好?比什么?怎樣比?
A、比男、女生的總數(質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還是女生套的準?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提問:怎樣才能說明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各組代表向全班學生匯報本組的想法。引出平均數。即:分別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1)學生演示移動條形統計圖中方塊,使4個男生套中的個數變得同樣多。
移動女生條形統計圖中方塊,使5個女生套中的個數變得同樣多。
動手操作移動彩筆。(說清移動方法及結果)
質疑:移動有局限性,數大或者沒圖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過計算求平均數: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抽生講解思路并板書)
獨立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抽生板書)
求絲帶的平均數。(P94頁2題)
求平均身高。
小結:求平均數的過程及注意事項。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 提問:學;@球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強是學;@球隊隊員,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嗎?學;@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的隊員嗎?
。1)在小組內討論。
。2)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嗎?
。1)在小組內討論。
(2)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
揭示平均數的意義:平均數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四、實際應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數?
2、給本節課打分(提出對老師、同學的建議,進一步滲透平均數的應用意識。)
五.課堂總結:今天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與困惑?
教學反思
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完這堂課后,覺得有以下收獲與困惑:
收獲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運動會跳繩的錄像引入,把學生一下子引入了課堂。這一情境的創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在例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了“套圈比賽”的錄象,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拋出一個實質的問題: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男生組,有的認為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后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套得更準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后,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不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收獲二: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于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平均數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頭飾設計教學反思04-06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音樂課教學設計與反思04-01
《貓》教學設計及反思10篇03-30
教學反思心得05-01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
牧童教學設計04-02
《乘法》教學設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