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時間:2021-02-22 14:16:3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關于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一: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含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含反思

關于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轉載

  標簽: 分類: 教學設計

  蘇教版六數上

  教案含反思

  教育

  第七課時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26頁的例9、例10,以及隨后的“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猜想、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的過程,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并能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探索數學問題的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資源:學生按小組分別準備30個左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1.出示蘿卜或橡皮泥做成的長方體。

  說明:這個長方體的長是3厘米、寬是2厘米、高是2厘米。

  提問:我們剛剛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導學生想到:關鍵是看這個長方體中包含多少個1立方厘米,也就是可以將它切成多少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演示切的過程。切完后讓學生數一數,明確長方體的體積是包含多少1立方厘米。

  2.設疑:蘿卜(或橡皮泥)是可以切開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都是可以切開的。那么又該如何去求那些物體的體積呢?

  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教學例9

  1、操作準備。

  (1)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長方體,要求四人小組內每人擺出的長方體各不相同。

  (2)將擺出的長方體放在桌上,并編號。

  2.觀察思考。

  (1)提問:你能看出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并說說是怎樣看出來的,然后將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依次記錄在表格中。

  (2)啟發:怎樣才能知道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的體積? 引導學生依次去數每個長方體中包含的小正方體的個數,并記錄在表格中。

  (3)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核對填寫的結果是否正確;選擇一些長方體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數出它們所包含的小正方體的個數的。

  3.分析推想。

  提問:觀察表格中的這些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它們的體積,再聯系剛才數出它們體積的過程,你能從中發現什么?引導學生提出猜想:長方體的體積是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三、教學例10

  1.談話:通過剛才的操作和討論,我們提出了一個猜想。那么長方體的體積是不是它的長、寬、高的乘積呢?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10中的三個長方體,提問: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這三個長方體,各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啟發:看著圖想一想,你能根據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來思考上面的問題嗎?

  3.提出操作要求:先按自己小組的想法擺一擺,擺好后數一數,看看一共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

  學生動手操作。

  4.組織交流:擺出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個結果與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樣嗎?

  追問:如果再給你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高3厘米的長方體,你能想像出怎樣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出來嗎?擺出這個長方體一共要用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

  四、概括公式

  1.提問:根據剛才操作過程中的發現,你能說說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嗎?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通過交流得出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x寬x高

  2.繼續提問:如果用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用a、b、h分別表示長方體的長、寬、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長方體的直觀圖),你能用字母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學生嘗試后,交流得出:

  3.啟發:正方體的棱長有什么特點?你能直接寫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交流得出:正方體的體積二棱長×棱長×棱長

  進一步啟發: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體的公式時,還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教材第26頁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請你打開課本看一看。

  讓學生閱讀后說說正方體體積的字母公式,并重點追問每個a3的含義,進一步明確a3的讀、寫方法。

  五、應用拓展

  1.做“試一試”。

  先讓學生說說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再讓學生獨立計算。交流時,注意讓學生先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再說說分別是怎樣列式的。

  2.做“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分別說說每個圖形的長、寬、高或棱長,再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關注學生是怎樣得到每個幾何體的體積的。如果有學生仍舊是用數小正方體個數的

  方法,要引導學生與用公式計算的方法相比較,強調用公式計算更簡便。

  3.做“練一練”第2題。

  選擇幾個式子讓學生說說其表示的意思,再讓學生計算出每個式子的得數。

  4.做練習六第2題。

  先讓學生自主讀題,再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從里面量車廂的長、寬、高,然后讓學生列式解答。

  六、全課小結(略)

  七、課堂作業:做練習六第1、3題。

  教學后記:

  一、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后教學的,教師通過切開一個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看看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師采用了讓學生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教師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并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最后,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后,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正是教師正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重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制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并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觀念阻礙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創造力的培養,要改變傳統觀念就要實現三個轉變:教學目標,由以知識傳授為主改為增長經驗、發展能力;教學方法,由以教師為中心改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氣氛,由以嚴格遵守常規改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本節課中大膽地實踐,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讓每個聽課老師都能感受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并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第八課時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

  教學內容:第28頁的練習六4~8題。

 。劢滩暮單觯

  這部分教材是學生已經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了解體積的意義,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在探索中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一直棱柱體積的通用公式。

  “練一練”和練習六第4—8題,先直觀看圖計算,再比較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與前面所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方法的不同和聯系,在比較中鞏固上述公式的推理過程,然后在練習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由淺入深,既鞏固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的體積公式,又使學生學會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的計算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比較、討論、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體積計算有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

  篇二: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及反思

  第一單元 方 程

  第一單元計劃

  教學內容:方程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ax?bx?c等方程的解法,會列上述方程解決需要兩、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經驗,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能力和符號感。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解稍復雜方程的策略——轉化成簡單的方程

  2、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找出相等關系。

  3、突出實際問題的等量關系。

  4、重視培養自覺檢驗的意識和習慣。

  課時安排:7課時

  第一課時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1)

  教學內容:第一頁的例1和練一練,練習一的第1-5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會列上述方程

  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

  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

  習慣。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經歷尋找實際問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并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過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關方程的解法,加深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

  教學資源: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 談話導入:西安是我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聞名遐邇的大雁塔和小雁塔。這節課我們來研究一個與這兩處建筑有關的數學問題。

  2、 提問:題目中告訴了我們哪些?條件要我們求什么問題?

  啟發:你能從中找出它們高度之間的關系嗎?題目中的哪句話能清楚地表明它們之間高度的關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個等量關系將它們高度之間的相等關系表示出來?

  板書學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數量關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 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等量關系式,提問:在這個等量關系式中,哪個數量是已知的?哪個數量是要我們去求的?

  追問: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明確方法,并提示課題:這樣的問題可以列方程來解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4、 談話:我們已經學過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列方程解決問題一般要經過哪幾個步驟?

  讓學生先自主嘗試設未知數,并根據第一個等量關系式列出方程。

  5、 提問:這樣的方程,你以前解過沒有?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你能解出這個方程嗎?

  交流中明確:首先要應用等式的性質將方程兩邊同時加上22,使方程變形為“2x=?”,再用以前學過的方法繼續求解。

  要求學生接著例題呈現的第一步繼續解出這個方程。學生完成后,組織交流解方程的完整過程,核對求出的解,并提示學生進行檢驗,最后讓學生寫出答句。

  6、 提問:還可以怎樣列方程?

  學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說說列方程的根據,以及可以怎樣解列出的方程。

  7、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列方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你能說說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大致步驟嗎?其中哪些環節很重要?

  引導學生關注:1)要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尋找等量關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發現的等量關系;2)分清等量關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時進行檢驗。

  二、鞏固練習

  1、 做練一練:讀題,并設想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時讓學生說說找出了怎樣的等量關系,根據等量關系列出了怎樣的方程,是怎樣解列出的方程的,對求出的解有沒有檢驗等。再讓學生核對自己的答案,檢查自己的解題過程。

  啟發思考:這個問題與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 做練習一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解這些方程時,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據是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反饋時,要在關注結果是否正確的同時,了解學生是否進行了檢驗。

  3、 做練習一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再要求說說寫出的每個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別表示哪個數量,是怎樣想到寫這樣的式子的。

  4、 做練習一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進一步突出根據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的。

  三、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沒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業:做練習一的第4、5題

  教學后記:

  用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關鍵在于讓學生能正確尋找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式。掌握了數量關系式,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問題是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缺乏這樣的訓練,對如何分析數量關系沒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這給教學此內容帶來了諸多不便,為此,我在學生的數量關系的分析上還要多花時間,多幫助學生,

  “磨刀不誤砍柴功”,為了能讓學生順利掌握新知,始終把數量關系的訓練作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在復習了等式的性質后,出示了“看圖列方程并解答”的實際問題,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很容易根據圖中表示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但這并不是最終目的,學生解答師生共同評價,在此向學生拋出了問題:“你是根據什么關系來列方程的?”此時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量關系對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重要!澳敲矗覀冊鯓訉懗鰯盗筷P系式?”出示第2題復習題“根據條件,寫出數量關系式!睂W生通過這次的練習后,對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夠的經驗儲備,這時不失時機地出示例題,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數量關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二課時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課

  教學內容:練習一的第6-13題。

  教學目標:1、通過練習,使學生能把已經掌握的方程的解法類推到解新的方程道德過程中,會解形如

  ax±b=c、ax÷b=c的方程,加深對有關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和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

  等習慣。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經歷尋找實際問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并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過程中自主理

  解并掌握有關方程的解法,加深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

  教學資源:小黑板、投影儀、第13題中的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會了運用等式的性質解一些稍復雜的方程。這節課,我們要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對有關方程解法的理解,提高我們分析數量關系和能列方程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二、鞏固練習:

  1、第6題

 。1)出示:4x+12=50 2.3x-1.02=0.36

  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

  集體校對時,提醒學生要自覺檢驗。并說說以后遇到像這樣的方程一般可以怎樣解。

 。2)出示:30x÷2=360

  先讓學生說說這樣的方程可以怎樣解。再讓學生做一做,指名板演。集體校對時,說說解這個方程的依據,并讓學生做口頭檢驗。

  (3)師生共同總結解此類方程的一般方法。強調要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

  2、第7題

 。1)說說兩題中的x分別表示哪個數量。

 。2)找出每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第1題如果有困難,教師可提醒學生回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學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時,還要注意學生的解題格式(不要設未知量)

  3、第8題

  出示題目,問:你能把與楊樹和松樹有關的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嗎?讓學生試著整理。

  校對后,聯系整理的過程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說一說。

  問:你會列方程解答嗎?口頭說說。

  4、第9題

  出示題目,教師通過畫簡單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再讓學生說說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并口頭列方程。

  5、第11題

 。1)出示題目。學生讀題后說說題目要我們求什么。

  (2)問:你會解答嗎?可以讓同桌互相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全班交流時,教師適時提醒學生:像這樣的'題要用不同的字母來分別表示小亮出生時的身高和體重?梢杂脁表示小亮出生時的身高,用y來表示小亮出生時的體重。

 。3)學生解答,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三、聯系生活,運用知識

  1、第12題

  投影出示題中的發票,讓學生說說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問:你有辦法算出墨水的單價嗎?

  學生獨立嘗試。集體交流,注意不同的方法。(方程和算術方法)

  2、第13題。

 。1)出示溫度計,教師簡單介紹:我國測量溫度常用℃(攝氏度)作單位,有時還使用(華氏度)作單位。華氏溫度和攝氏溫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進行換算:(教師出示公式,學生齊讀)

  華氏溫度=攝氏溫度×1.8+32

  (2)問:如果溫度計測出的溫度是86℉,相當于多少℃?

  出示問題,讓學生讀一讀。

 。3)問:你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讓學生嘗試解答,指名板演。集體交流。

  四、總結:

  五、作業:練習一第8、9、10題。

  第三課時 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2)

  教學內容:P4例2及“練一練”、練習二第1—5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會列上述方

  程解決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方程的過程,

  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

  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如何合適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題中兩個未知的數量。

  教學資源: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前兩節課,我們已經學過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你能說說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大致步驟嗎?

  這節課我們按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繼續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師生探究,學習新知

  1、學習例2

 。1)出示例2。讀題,理解題意。

 。2)師:你能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量之間的關系嗎?

  生各自獨立畫線段圖。

 。3)展示交流,明確合適的畫法。

 。4)師:結合題目和線段圖,你能說說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嗎?

  生答,師出示,齊讀:

  水面面積+陸地面積=頤和園的占地面積

 。5)師:如果用x來表示陸地面積,那么可以怎樣表示水面面積呢? 生答后師在線段圖上標注好,并寫出設句,齊讀設句。

  (6)讓生根據數量關系列出方程。

  師板:x+3x=290

  說說這個方程與前面學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師隨機板書過程,并說明:解這樣的方程時,一般應先化簡。

  追問: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個數量?水面面積該怎樣求?

  生答師板:3x=72.5×3=217.5

 。8)問:這道題怎樣檢驗?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讓生看書P4的檢驗過程,說說每一步檢驗的是什么。師隨機板檢驗過程,寫出答句。

  2、“練一練”

 。1)學生獨立完成,要求寫出檢驗過程。

 。2)集體交流,說說是根據怎樣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樣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較:

  引導學生說說“練一練”的解答過程與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問:你覺得列方程解答這樣的問題要注意些什么?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1題

 。1)先讓學生說說這幾道方程與例題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解這些方程時先要做什么,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

 。2)學生獨立完成。

 。3)交流反饋時,要在關注結果是否正確的同時,了解學生是否進行了檢驗,是怎樣檢驗的。

  2、練習二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再要求說說寫出的每個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別表示哪個數量,是怎樣想到寫這樣的式子的。

  提醒學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進行化簡。

  3、練習二第5題

 。1)先獨立解答。

  篇三: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及反思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全冊及反思

  第一單元位置

  單元要點分析:

  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確定位置,它包含運用兩個數據確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紙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幾排第幾座”等方式描述物體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兩個數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結合方格紙用兩個數據來確定位置,能依據給定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確定位置。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2) 通過學習活動,增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情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重難點、關鍵

  1、重難點:

  運用兩個數據準確表示物體位置。

  2、關鍵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課時劃分:2課時

  第一課時

  課題:位置

  教學內容: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教材2~3頁的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紙依據兩個數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2、能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并與同伴進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重難點、關鍵:

  1、重難點:

  運用兩個數據準確表示物體位置。

  2、關鍵

  利用方格紙正確表示列與行。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導入新課

  1、介紹位置

  由學生介紹自己座位所處的位置,然后再介紹幾個好朋友所處的位置。

  學生介紹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兩種:

 。1)用“第幾組第幾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來描述。

  2、談話導入

  (1)教師肯定以上學生描述的方式。

 。2)明確說明本節課我們要進一步學習確定位置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位置

  二、探索活動,獲取新知

  1、教學例1

  實物投影出示主題圖:班級座位圖

  (1)說一說

  學生觀察座位圖,想說誰的位置就跟同伴說一說。

 。2)想一想

  師:李剛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樣說?

  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寫一寫

  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李剛的位置表示出來

  A: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課堂,記錄不同的表達方式。

  B:展示幾個不同的表達方式

  (4)討論

  師:同樣都是李剛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卻各有不同。雖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總讓人感到太麻煩。你有什么好建議,可以用一種統一的既清楚又簡便的方法來表示?

  (5)探索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

  結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確說明:李剛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這樣的一組數來表示。

  B:學生嘗試用這樣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趙強、王宏偉的位置。

  要求:

  a、先說一說他們分別在第幾列第幾行,再用數據表示;

  b、根據數據再說一說在第幾列第幾行。

  C、總結方法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數據和他們所在的位置,你能總結出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同學交流,再匯報。

  歸納:

  先看在第幾列,這個數就是數據中的第一個數;再看在第幾行,這個數就是數據中的第二個數。

  2、教學例2

  投影出示課本中的“動物園示意圖”

  (1)觀察示意圖,說一說那看到了什么。

 。2)解決第(1)個問題

  師:如果用(3,0)表示大門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嗎?

  A:學生獨立操作,解決問題。

  B:投影展示學生解決的結果。

  熊貓館(3,5) 海洋館(6,4)

  猴 山(2,2) 大象館(1,4)

  (3)解決第(2)問題

  A:出示要求

  在圖上標出下面場館的位置

  飛禽館(1,1) 猩猩館(0,3) 獅虎山(4,3)

  B:學生按要求在書上完成

  C:反饋練習結束

  學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課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剛才,我們是怎樣探究出用兩個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師簡要介紹確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關地球經緯度的知識等。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練習一中的1~5題

  第1題:

 。1) 說一說(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 按照題目給出的數據,涂一涂

  第2題

 。1) 觀察棋盤,與第1題方格圖比較,說一說有什么不同。

  (2) 引導學生正確說出黑方的“五”所處的位置。

 。3)引導學生說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與同學交流。

 。4)完成題中第(2)小題,并和同學交流。

  第3題

  第1小題,用投影展示學生所確定的區域。

  第2小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表示結果。

  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學之間互相檢驗交流,最后,教師再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評價。 第5題

 。1)學生自己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的多邊形。各頂點用兩個數據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畫圖。

  課后作業設計:

  12,7) 3,9) 10,6) 2 說一說 各圖形各在什么位置?怎樣表示這些圖形的位置?

  四、作業布置

  課后作業:必做作業本P1/1、2、3、4、

  回家作業:必做課時特訓P1-P2/1、2、3、

  選做課時特訓P2-P3/思維拓展

  教學追記:

  本堂課,我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從學生熟悉的座位順序出發,讓學生在口述“第幾組幾個”的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幾

  列第幾行”的概念,讓學生從習慣上培養起先說“列”后說“行”的習慣。然后再過度到用網格圖來表示位置,讓學生懂得從網格坐標上找到相應的位置。這樣由直觀到抽象、由易到難,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

  第二課時

  課題:位置

  教學內容: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練習一)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的方法。

  2、能較熟練地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教學重點:能較熟練地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及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

  置。

  教學難點:根據數形結合的特點理解平移。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鞏固舊知

  1、說說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時,兩個數分別表示什么。

  2、在上節課學習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后,你覺得哪些地方容易出錯?解題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3、說說下面兩組物體的位置關系。如果有困難,可以借助方格紙畫圖分析。

 。1)A(2,6)和B(5,6)

  (2)C(4,3)和D(4,0)

  二、深化練習,增添新知

  1、合作探究,解決P5練習一第3題。

  (1)讓學生認真觀察“重要地名索引”。

  (2)討論地圖冊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確定一個地點所在的位置的。

 。3)這種方法和我們學習的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重要地名索引”用三個數據或字母確定位置,數對用兩個數據確定位置;本題的解題思路是先確定物體所在的區域,然后再確定物體在這個區域中的一個點,而數對只能確定同一區域的一個點。

  三、綜合練習,提高能力

  四、課堂小結。

【關于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文章:

《貓》教學設計及反思10篇03-30

數學教學設計12-27

頭飾設計教學反思04-06

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12-30

初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04-21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找規律》04-06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8-24

音樂課教學設計與反思04-01

數學優秀的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1篇)04-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吴堡县| 承德市| 简阳市| 开平市| 双辽市| 叙永县| 新津县| 凤翔县| 松潘县| 忻城县| 平昌县| 陇川县| 绥德县| 岳阳市| 洛阳市| 梁山县| 章丘市| 南江县| 池州市| 浙江省| 卓资县| 铁岭市| 涞源县| 哈尔滨市| 株洲县| 海兴县| 台中市| 朔州市| 视频| 台北县| 即墨市| 庆城县| 赣州市| 佳木斯市| 类乌齐县| 新兴县| 淄博市| 金阳县| 吴江市|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