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兒童工作基本情況
豐城市位于江西省腹地,國土面積2845平方公里,下轄32個鄉鎮(街道),550個行政村,總人口142萬人。全市中小學校456所,其中完小204所,初小167所,教學點39個,初中3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普通高中9所,職業高中1所,特教學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218770人,其中小學生139353人,初中生58886人,高中生20531人。豐城人向來走南闖北,今年外出務工人員高達39萬人,全市留守兒童共有35208人,其中小學留守兒童19317人(男生10776人,女生8541人),初中留守學生15891人(男生8599人,女生7292人),其中父母雙雙外出的有2萬多人。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堅持政府主管,組織各方力量積極參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留守兒童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日趨成為社會問題。豐城市委、市政府始終密切關注并高度重視全市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堅持“政府主管、教育主導、教師主力、學生主體”的原則,逐步實現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同學“同享一片藍天,共同健康成長”的工作目標。一是大力實施農村教育布局調整“三集中”(即農村小學向中心區集中,農村初中向鄉鎮集中,農村高中向城區集中)。舉辦寄住制學校,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創造條件;據統計,自2005年秋季實施“三集中”以來,累計投資2.96億元,興建改造校舍49萬 平方米,建立寄宿制學校39所,接收寄宿制學生17000人,其中留守兒童12600人,占74.1 %。二是大力開展中小學校園周邊環境整治活動。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創優環境。重點加強了網吧、電子游戲室等規范經營,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孩子們的精神污染。三是明確鄉鎮村組在留守兒童工作中必須履行的職責和義務。要求鄉鎮、村組黨員、干部了解本鄉鎮、村組留守兒童和家庭的情況,建立檔案,為每個留守兒童落實聯系人和代理家長,經常走訪,進行義務輔導和監督,履行管理保護的職責,把對留守兒童的管護作為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來抓。四是要求教育、文化、公安、司法、婦聯、共青團等相關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我市作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試點縣市,將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作為我市社會管理創新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由市政法委牽頭,各相關部門參與,切實維護留守兒童的各種權益不受侵害,為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堅強保障。
(二)堅持教育主導,創建留守兒童“親情之家”
留守兒童是廣大中小學生中的一部分,他們的教育管理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日常管理的主要內容,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主陣地,教育主管部門在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一是我市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中,把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作為重要內容,開展個案研究。我們在留守兒童比例較大的同田和蕉坑兩鄉開展留守兒童“親情之家”試點工作,并及時將取得的經驗向全市推廣。因此在2011年,我市各中小學校均建立了留守兒童“親情之家”。 2011年秋季,市文化教育局統一制作了一套留守兒童“親情之家”工作制度,印制了一套留守兒童“親情之家”工作檔案,提出了全市中小學留守兒童“親情之家”的建設標準、工作任務和要求。各校留守兒童“親情之家”均做到“八有”,即有牌子、有專用教室、有場地、有設施、有熱線、有制度、有志愿者隊伍、有活動;九種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學習制度、教育管理和管理制度、活動制度、作息制度、值班制度、活動記錄制度、信息卡制度、心理咨詢制度。二是各中小學校都成立了留守兒童“親情之家”領導小組。做到學校校長負總責,分管副校長具體抓,學校黨支部、共青團、工會、綜治辦、政教處、少先隊等組織直接抓,層層簽訂留守兒童幫扶教育工作責任狀。我市各中小學校都制定了留守兒童工作方案和工作計劃,做到每月都有研究留守兒童工作的內容,每周都有活動安排部署。抓住目標要求和活動實施步驟,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具體目標和實施方案,以突出關愛為教育幫扶的核心,為留守兒童搭建了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平臺。三是加大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市教育主管部門把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各校年終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堅持教師主力,切實負起關愛責任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我市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在思想道德、生活行為習慣上像父母一樣地監護、撫養留守兒童,充當“代理家長”,為留守兒童建立成長檔案,建立關愛留守兒童教務日記,定期開展與留守兒童“談心日”活動,與留守兒童結對子、開展“一幫一”活動,通過建立家校聯系卡制度和與監護人定期家訪的形式,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其中蕉坑中心小學就深入“留守兒童”家庭家訪,送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做合格家長、育孩子成長》等資料,由教師充當的“代理家長”,每學期給在外務工的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每年春節期間請留守兒童家長來校進行一次座談,暑期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探親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們與在浙江臺州(該鄉大多數人在臺州務工)務工的父母“重逢”,享受親情。留守兒童在探親實踐教育活動中,為父母做一頓飯,洗一次衣服、寫一篇體驗父母在外艱辛務工創業的感想日記,讓留守兒童親身實踐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