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但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即“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即沒有能夠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當地農村上學的農村流動人口的子女。
孩童時期是人的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缺乏父母關愛與呵護的留守兒童,由于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他們極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產生很多偏差性的問題。雖然國家在近些年加大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力,也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有效政策與措施,加強文化與心理的教育與引導力度、保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等以改善留守兒童的現狀,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覆蓋了整個社會,而且留守兒童的數量持續增長的趨勢。因此,在留守兒童中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無論是新出現的還是已有的,均亟待解決。
一、大觀鎮留守兒童現狀
據新華網發布的全國婦聯的最新研究報告給出的最新數據指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有5800萬人。四川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230余萬,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最高,達到11.34% ,而且在各地分布很不均勻,凸顯教育失衡問題。南溪區作為宜賓市全域開放的橋頭堡,經濟發展和市民素質需要并駕齊驅,而留守兒童過多的問題勢必影響未來南溪的全面發展,所以對南溪區留守兒童的關注與關愛必不可少。
(1)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選取南溪區相對發展較好的大觀鎮進行留守兒童的調查,對包括大觀鎮中心校、長慶九年制學校在內的十所小學采用統計學中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結果真實可信,后期數據分析相對可靠。此次調查的小學有大觀鎮中心校、牟亭小學、菜花小學、勝利小學、飛馬小學、民康小學、興旺小學等八個小學,地理位置均衡,學校規模層次明顯。調查分為學生調查問卷(附件一,包含數據統計)、教師調查問卷(附件二,包含數據統計)、學校概況了解等幾部分構成,年級橫跨4至6年級,共涉及近1500余名學生,近百名教師,回收有效學生調查問卷150份,教師調查問卷17份。
(2)數據簡析
在這次學生調查問卷統計中,父母均在身邊的學生有33(22%);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學生30人(20%);雙親均在外打工的學生81人(54%);其他情況學生6名(4%)。其中,女孩有68人(45.33%)、男孩80人(53.33%)、未填寫2人(1.33%)。父母不在身邊時,98人(65.33%)與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超過一年以上不回家的學生91人(60.66%)。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依靠外出打工的學生75人(50%)。每月花銷在100元以內的學生107人(71.33%)。
在這次的教師調查問卷統計中,認為留守兒童與外出打工父母聯系的主要方式是電話聯系的老師有17人(100%)。留守兒童有心事的時候,主要向老師傾訴,共9人(52.94%)。相對其他學生,認為留守兒童偏內向的老師有10人(58.82%)認為無差別的老師有7人(41.18%),認為留守兒童學習有一定差距的老師有15人(88.24%)。走訪調查的老師的班級內留守兒童人數多、占比例大。當學生感到孤單或不開心的時候,多數老師能做到主動找學生談心。
支教隊員在走訪調研過程中,通過與幾所學校的老師溝通交流,得知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比例也將逐年增高。對于這些留守兒童的心理、性格、生活的關心與引導刻不容緩。
(3)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比例過高。
雙親均在身邊的只占總數的五分之一,學生主要構成是留守兒童,這一群體人數在農村相當龐大、影響范圍很廣,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監護弱化。這些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依靠單親或者隔代監護,甚至是其他監護人對其監護。留守兒童的教育、親情培養、安全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證,對其成長十分不利。
2、心理、性格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很少,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內向、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班級中留守兒童人數過多,任課教師一般不能及時照顧到每位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健康、健全性格得不到有效引導。主要表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