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家鄉到城市務工,農村因此留下了大批三八六零群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人群在生產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已經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解決的一個十分現實而嚴峻的問題。近段時期縣婦聯對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幾個鄉鎮進村入戶發放問卷對留守人員的基本情況、經濟狀況、生活需求狀況、婚姻家庭狀況等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基本情況
據統計,藍山縣全縣人口有39.06萬人,農村人口在22萬左右,全縣0—17歲的兒童有10.63萬,農村留守兒童有2.4萬人,全縣已婚婦女有7.6萬人,留守婦女1.2萬人,占留守婦女,全縣55歲以上的老人大約在7.8萬人左右,留守老人約4.2萬人,農村留守人群占農村人口的35%。
二、當前農村留守人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后,留守人員的勞動強度和生理負擔被大幅度加重。尤其是農忙季節,在高強度的體力勞動面前往往焦頭爛額,很多家庭無力聘請勞力,為了不耽誤生產,維系生存,只有咬牙硬撐,廣種薄收,甚至還有很多耕地拋荒的現象。
二是留守兒童家長大多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照顧孩子,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少父母的引導和幫助,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還有少部分留守兒童迷戀電腦游戲,受到糟粕文化的影響,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
三是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使人口結構產生變化,導致農村治安防范力量嚴重削弱,增加了留守人員的財產和人身隱患,受他人侵犯和出現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加大。
四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政治參與程度低,影響了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調查發現,只有不到60%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參加過村中選舉投票,15%的留守老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參加村中選舉的投票這回事,而參與競選村中職務的留守老人更是沒有。
五是大量的55歲以上的老人留守在家,年紀大了在外打工很難找得到工作,只能在家做點農活種地,在家照看孫子、孫女。大部分老人年老多病,雖然都100%進了農合,但子女都不在身邊,身體上和心理上都得不到關心與照顧,帶病照看孫子孫女也是力不從心。
六是有近15.7%的婦女留守在家,年齡段在31歲以上的婦女占到留守婦女的75%,部分是在家帶6歲以下的小孩,這部分婦女文化水平偏高點初中、高中、大學學歷都有。還有一部分40歲以上的婦女文化水平偏低,初中以下居多。就近找點零工做,重的農活干不了,部分在家打打小麻將靠子女寄錢回來用于照看孫子孫女。留守婦女最大的困難是生產上缺技術,子女教育壓力大,夫妻感情很容易出現危機,長期分居存在孤獨感。要照顧多病的老人,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解決。
三、造成留守人群存在問題的深層原因
第一,農村留守人群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子女、配偶、親人)外出務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城鄉隔離的戶籍等制度給農民工子女、農民工配偶、農民工父母進城就學和生活帶來的高額成本,直接推動了留守人群這一群體的產生。
第二,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市在國家的“關愛”下快速發展,使城鄉差別加劇,致使城市繁榮,居民富裕,農村落后,農民貧窮。農民由于人均土地的日益減少,農民僅在自家土地上經營難以致富,加上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價格飛漲造成種地入不敷出,由此出現“農民工現象”和“留守人群”現象。
第三,農村中小學教育滯后耽誤了孩子,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影響了可持續發展,農村學子一旦“跳入城門”便一去不復還,農村務工人員一朝進入城市就難得再返鄉,更別說利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文化知識服務農村了。如此惡性循環,農村留守人群越聚越多,問題也越來越多。
第四,由于農民工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術缺乏,進城務工只能干些臟活、累活、工資微薄,甚至不能及時得到工資,使他們即使進城也享受不到城市生活待遇,不可能在城里購買住房,更不可能把老人、孩子帶進城市,真正實現轉移,只好把老人、孩子、婦女留在農村。
四、關愛農村留守人員的幾點建議
農村“留守人群”問題是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里存在。這一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村家庭問題,也不僅僅是“三農”問題,而是一個急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為切實解決好我縣的“留守人群”問題,我們建議:
(一)完善機制是關愛留守人員問題的前提。農村基層政府應該承擔起“留守人群”管理的重任,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要建立“留守人群”檔案。村委、婦聯和學校要分別做好“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摸底排查工作,將其基本情況分類匯總,整理成檔案,做到心中有數。二是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定期與妻子、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人員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人群”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以逐步緩解“留守人群”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三是加大關愛扶助力度。“留守家庭”常常在生活中、農忙時、節假日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各部門要給予力所能及的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持,解決他們的具體困難和現實問題,確保在外務工人員后顧無憂。尤其對“留守兒童”,教師要切實增強對他們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里,“留守兒童”已與“雙差生”劃上了等號,屬于“不受喜歡”的人,“留守兒童”從教師那里得到的關愛明顯少于非留守兒童。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就越有信賴感,對兒童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隔閡或關系較為疏遠的情況下,教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
(二)政府重視是解決留守人員問題的關鍵。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留守人群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建立流動人口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妻子、父母的監護、關愛、贍養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致富與家庭的關系。二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要大力發展好勞動密集型企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加大對我縣承接產業轉移成果的宣傳力度,出臺一些更優惠的地方規定來留住本土的人力資源,促使人力資源不外流。讓農村富余勞動力離家不遠依然有掙錢的門路,以此減少外出務工現象,就在自己家鄉打工,以達到減少留守人員的目的。三是強化社會關愛教育。充分發揮縣“關工委”、婦聯、敬老院的作用,構建和諧家庭。四是凈化社會環境。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徹底清理 “三室兩廳一吧”,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此外,農民工集中地的政府要切實落實好國務院關于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的有關政策,通過興辦農民工子女學校、降低農民工子女入學“門檻”等有效舉措,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可以跟隨父母在異地享受平等、良好的教育。
(三)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留守人員問題的根本。應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市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使流入城市的農民工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要逐步推行進城務工人員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最低工資保障,為工作有困難的務工人員提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加強勞動監察,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加大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力度,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們干得了工作,留得住人心。進城務工人員的家屬,包括配偶、子女,應與城市失業人員、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權利,享受就業、教育、福利、保障待遇,消除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