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是集老、少、邊、窮、庫于一體的山區農業大縣,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資源豐富,作物品種齊全,開發潛力極大,適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為進一步探索我縣特色農業產業的最佳發展方向,縣科技特派員在縣農業、科技局的領導和支持下作了專題調研。
一、產業發展現狀與發展條件
(一)、自然資源概況
1、地理區位
巴東縣地處長江三峽腹地,在巫峽與西陵峽之間,位于東徑110°04′—110°32′,北緯30°13′—31°28′,全縣地形狹長,東西窄(最窄處為11公里),南北狹長(水平距離135公里),跨一個緯度,號稱“八百里巴東”。區位特征是“三山盤踞,兩江貫通,川鄂咽喉,鄂西門戶”,東接興山、秭歸、長陽,南臨五峰、鶴峰,西靠巫山、建始,北連神農架。北有大巴山,中有巫山,南有武陵山,清江流徑我縣31公里,長江流徑我縣39公里。
2、氣候資源概況
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南北起伏,多崇山峻嶺,懸崖陡坡,峽谷深溝和溶洞伏流,最高點海拔3005米,最低點海拔100多米。地表坡度平均達28.6 度,25度以上的面積占總面積的66%。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占總面積的29.84%,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二高山占總面積的33.07%,海拔 1200米以上的高山占總面積的37.9%。巴東縣位于亞熱帶季風區,溫暖多雨,濕熱多霧,四季分明。光、熱、水分布垂直差異明顯,形成各種不同的山地型小氣候。海拔升高100米,氣候平均下降0.62℃,無霜期減少5~7天。太陽輻射總量處于全國低值區,年平均88~99千米卡/平方厘米,日照總時數在 1200~1650小時之間。氣溫立體分布,無霜期最長為311天,最短173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100~1900毫米,多集中4~9月。年風速偏低,平均風速1.5~3.4米/秒,多為偏東風和偏西南風,北風、西風頻率低。
3、生物資源概況
據有關資料記載,我縣蕨類植物和種籽植物166科,占全州的77.21%;734屬,占全州的81.56%;1270多種,占全州62.33%。巴東的立體氣候和多類的土壤,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植物:縣境內已知各類植物約160科,734屬,近2000種。巴東木蓮是一種珍貴常綠樹種,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在科研上和經濟上有重要價值。銀杏是珍貴的經濟樹種,被冠為植物“活化石”,具有食用、藥用、材用、環保、觀賞和綠化等多種價值,全縣現有銀杏221萬株,百年以上古樹 601株,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山羊:巴東是全國山羊基地縣,所產無角山羊、耐粗飼、出肉率高,膻氣少,屬本地良種羊,板皮質量居全國第二位。
4、土地資源概況
據土壤普查資料,全縣有耕地65.8萬畝(其中水田2.8萬畝);有林地248.6萬畝,荒山荒地192.89萬畝。全縣農業人口人平國土資源面積約 12畝,相當于全省人平的兩倍。農業人口人均耕地約1.5畝,也高于全省水平。在荒山荒地中有宜牧面積80萬畝,對畜牧業的發展有利。隨著三峽工程和水布埡工程的蓄水,水面擴大,為漁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成土母質有石灰巖,泥質砂質頁巖,石英砂巖,紫色砂頁巖,硅質頁巖和河流沖積物,而發育成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共10個土類,20個亞類,52個土屬,235個土種,已具備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
5、水資源概況
巴東地域遼闊,山川縱橫,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境內除長江、清江橫貫外,還有河流10條,小支流68條,徑流量33億立方米,蘊藏量為173萬千瓦。尤其是發源于神農架南麓的神農溪水系,落差集中,流量穩定,水源充沛,兩岸覆蓋率達74%,人稱“青山常在,綠水常流”,是全縣水電開發的重點區。
(二)特色產業經濟發展狀況
國土總面積3354平方公里,合503.1萬畝,全縣人均10.42畝,每平方公里144人。轄一個開發區、12個鄉鎮、49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 49.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3%。是個老、少、邊、窮、庫的山區縣,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市)之一,屬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地區。
1、特色農業發展初具規模。以“萬畝鄉鎮千畝村”工程為抓手,推行“特色產業帶+重點鄉鎮+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引進龍頭企業建設產業園區,連點成線,連片成帶,壯大特色產業規模。柑橘:全縣柑橘種植總面積達11.2萬畝,掛果面積5.5萬畝,產量5.5萬噸,產值1.1億元;中藥材:全縣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其中草本藥材12.5萬畝,木本藥材7.5萬畝,產量2.9692萬噸,產值3.1424億。茶葉:全縣茶葉4.6萬畝,投產2.3萬畝,產茶1106萬噸,產值6000萬元;葛根(粉葛):全縣引進含淀粉量高的優良葛根品種,新發展5000畝基地,建葛加工廠1個,主要生產葛根淀粉和葛根飲料,產值達3500萬元以上,農民增收1200元左右;魔芋:種植面積6.3萬畝,產量達到13萬噸,總產值1.8億元;桑蠶:在官渡口鎮沙坪等六個村新建桑園2000畝,全縣桑蠶種植面積2.1萬畝。蔬菜:新建蔬菜大棚160個,蔬菜播種面積達到31萬畝,總產量93萬噸,總產值4.6億元。
2、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一是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6家,累計達到25家,其中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家,州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3家,超過億元的企業2 家。全年農業龍頭企業加工總產值達到21.6億元。二是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已成功爭創湖北省名牌產品6個(如雷家坪椪柑,水布埡牌銀杏酒等)和中國馳名商標1個(三峽牌白酒)。已通過“三品”認證10個,復評認證8個。“三品一標”總數達到48個。巴東獨活、巴東白皮大蒜已被國家商標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3、農業內部結構較合理。大力實施“萬畝鄉鎮千畝村”工程,狠抓柑桔、藥材、茶葉、蔬菜、葛根等特色產業,建成農業萬畝特色產業基地55個,特色產業專業村63個,全縣板塊基地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4、現代農業建設勢頭良好。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機械應用、電腦農業推廣、“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初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多家(主導特色產業111家),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名優特新品牌培育進一步加強,新增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5個,獲全省著名商標2個,巴東玄參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審定和GAP認證。
(三)、發展基礎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