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全區文物保護工作,10月16日,區政協組織部分文化藝術界委員和民主黨派委員組成調研組,對秦延德故居、下雙大廟、明長城遺址、白塔寺、四十里堡西路紅軍紀念館等主要文物古跡點進行了實地考察。通過采取現場查看、聽取匯報、座談討論等方式,對文物保護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主要成效
涼州歷史悠久,文物古跡遺存豐富。目前全區共有文物保護單位(點)349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34處,縣級148處,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 157處。區政府及文物保護有關部門和單位認真貫徹實施《文物保護法》,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我區的文物保護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主要取得以下幾個方面的成效:
(一)文物保護宣傳工作不斷深入。
區文體局及有關職能部門、鄉鎮積極開展文物保護宣傳工作,結合“文化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文化下鄉”等活動,印發與宣傳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文體局編纂出版了《XX市文物志》、《XX區文物菁華》、《走進長城》文物專著,編輯發行了《西路軍史料匯編》、《西路軍河西浴血》、《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選編》。通過宣傳,增進了全區人民對XX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的了解,提高了全區各級領導干部、廣大人民群眾對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認識,文物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
(二)文物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加強。
一是區政府頒布了《XX區長城保護管理辦法》,加強了長城遺址保護工作力度。二是開展了文物調查和文物單位數據庫建設,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任務、區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資料分類、整理和充實完善工作,建立了所有文物保護單位的規范檔案,劃定了2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工作逐步展開,區文體局上報區政府公布了66處縣級保護單位,全區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有保護管理機構、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保護檔案)工作持續推進。三是實行文物保護責任制,文體局每年與相關單位簽訂《文物保護工作目標責任書》,有文物管護的鄉鎮成立了保護小組,落實保護責任。四是加強監督檢查,區上堅持每年春冬兩季文物安全大檢查,文體局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月進行一次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強化了日常管理。五是開展了國保、省保單位申報工作,通過健全機構、落實方案、積極申報,2015年全區新增秦氏民居、陸氏民居、賈壇故居、王城魁星閣、蓮花山塔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新增磨咀子五壩山墓群、旱灘坡墓群、海藏寺、西寧王和高昌王家族墓4處國家級保護單位。
(三)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較大突破。
在先后完成省級文保單位西寧王碑、下雙大廟,市級文保單位祖師宮、賈壇故居、蓮花山、松濤寺等修復、維修工程的基礎上,通過積極申報文物保護項目,加大力度爭取國家投資,重點對國家級、省級文物進行了搶救與保護維修。積極爭取項目投資,實施了天梯山石窟陳列館、白塔寺遺址文物陳列館及兩個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完成了天梯山部分石窟佛像、壁畫修復和白塔寺薩班靈骨塔維修工程,《天梯山石窟文物保護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的論證,并與北京金坤泰投資公司達成了開發天梯山石窟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的框架協議,《白塔寺保護規劃》編制通過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復;組織申報并實施了區境內明長城保護維修工程,長城圍欄保護工程已實施完畢;《XX區長城保護維修方案》一、二期已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一期維修工程正在組織實施,二期維修經費已陸續到位;羅什寺塔保護維修和修復工作逐步展開;下雙大廟和秦延德故居產權移交工作順利完成。
(四)文物保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日益顯現。
文物的合理利用日益成為文物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實施《文物保護法》,既保護了古跡遺址,也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天梯山石窟、白塔寺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成為我區旅游景區,并和四十里堡西路紅軍紀念館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待游客日益增多,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物資源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物保護欠賬大,形勢仍然嚴峻。我區文物點多,地域分布廣,大量地處偏遠的中小石窟、古墓葬、古遺址得不到有效保護,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事件仍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基本建設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中,因工作銜接不到位,在文物保護單位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施工現象時有發生,文物安全工作仍然是困擾全區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物保護合力不足。區文物保護和管理委員會多年來沒有調整完善領導機構和成員,沒有召開聯系會議,文管會及其成員單位職責不明確,綜合協調和職能作用發揮不夠,沒有專門的文物局,也沒有專業的博物館,缺乏對文物進行日常收繳和管護。
(三)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缺乏。文物保護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目前我區文物專業技術人員較少,而文物點多面廣,特別是有些文物古跡點地處偏遠,許多田野文保點管護人員少,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文物修復、古建修繕、文物保護工程等專業人員極為短缺,難以適應文物修復和科學保護任務。同時,文博研究隊伍出現斷層,對文物的研究挖掘不夠。
(四)文物保護經費投入渠道狹窄。文物保護工作經費短缺田野文物缺乏日常保護經費,古建筑維修經費投入不足文章文物保護和管理的經費來源主要是靠政府財政預算投入,沒有充分利用社會力量,一些急需維修的古建筑得不到及時修繕,存在安全隱患。
三、意見、建議
(一)加強宣傳,形成文物保護的良好環境。
文物不僅有經濟價值,更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要采取多種形式和手段,積極開展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我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活動,提高我區廣大干部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借助“法制宣傳月”,“ 三下鄉”活動,印發與宣傳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在重要的文物古跡點張貼文保法規,普及文物知識,防止因無知導致的文物損壞、毀壞,努力提高干部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形成“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社會風氣;同時,要加強文博研究工作,充分挖掘文物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引起社會各界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提高人們對文物的愛惜和保護關注程度,使廣大群眾了解涼州文物事業的發展情況和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斷擴大涼州文化遺產的知名度。
(二)完善機制,落實文物保護的各項措施。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工作至關重要。一是區上要及時調整完善區文物保護和管理委員會領導機構,明確文管會及其成員單位的職能,進一步強化文物保護由“政府統一領導、文管會綜合協調、文化部門具體負責、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促進我區文物保護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區文體局要充分履行職責,認真貫徹執行《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規政策,協助和督促有關部門把文物保護“五納入”落到實處,進一步做好全區野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和社會流散文物的管理工作。文物部門與相關部門在編制規劃、項目建設中要相互銜接,密切合作,做好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二是要結合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總體規劃,制訂和完善XX區文物保護規劃,對于一些不可搬動而又有可能被損壞破壞的文物,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如永豐鎮陳家燒房、金羊鎮秦家大院、大柳鄉王城的關帝廟、洪祥鎮陳春村的文昌宮、松樹鄉蓮花山的廟宇等文物遺址,要進行搶救性修繕保護;對于容易搬動有被盜可能性又無人直接管理的野外文物、無主文物,建議集中保護。三是充實和完善區、鄉、村三級文物保護機構,制訂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區文化執法隊要會同公安、住建、國土、工商、宗教、環保等相關單位組織開展全區文物安全執法檢查,明確職責,各負其責,落實安全措施,完善管護辦法。
(三)引進專業人才,加強文物保護隊伍建設。
文物保護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我區在撤市設區時將博物館等一些文物機構和專業文博人員上劃市上,現有文物工作人員專業知識相對薄弱,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專業人才缺乏,隨著當前高科技時代的到來,要充實文物管理干部隊伍,特別是專業人才,要通過引進、培訓等多種手段,盡快建立起一支既有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又能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高素質文物工作專業隊伍。要加強全區業余文保員隊伍建設,聘請業余文保員和協管員,加強管理、教育和培訓,提高素質,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四)拓寬渠道,加大對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
近年來由于受財力影響,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許多急需維修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因資金短缺而難以實施搶救維修保護。特別是一些不可移動文物,點多面廣,受損情況嚴重,搶救清理、保護維修任務更為突出,需要投入的資金更大。因此,建議區政府應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制定本地區文物保護規劃,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文物保護專項經費,使瀕臨損毀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逐步得到搶救性維修和保護。在加大財政扶持的同時,出臺保護文物的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協會、宗教團體和個人等參與、捐助、開發文物保護事業。同時,要創新體制,通過上面爭取、政府出資、社會募捐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文物保護基金,促進文物保護工作。
(五)搶抓機遇,爭取項目,促進文物保護工作。
我區地處絲路古道,區內文物古跡繁多,又有詳實的文獻資料記載,旅游文化產業大有可為、潛力巨大。要認真實施好已報批的文物保護項目,要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編制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規劃,編制一批古遺址保護展示、古建筑維修、博物館陳列展覽、可移動文物修復、技防消防防雷等規劃,“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構建長效機制,建立全區文物保護工作發展項目儲備庫,搶抓機遇申報項目,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支持。同時借當前全國大文化建設與我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爭取文物保護項目和絲綢之路旅游文化建設項目。把相關的文物古跡點建成旅游觀光點,以文化項目建設促進文物保護,進而提升涼州的歷史文化品位。如境內的幾處有保護價值的“古宅大院”,可借助農民文化大院建設項目,將其建設成為農村民俗文化博物館與村民文化體育娛樂活動中心,在開發使用中使這一類建筑文物得到保護。要繼續做好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整體規劃和論證工作,使之與全區城鄉規劃建設相融合;以項目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努力促使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使文物這一珍貴資源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中發揮其獨特作用,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要將全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相關文物景區相結合,賦予景區豐富深厚的文化內涵,打造好文物旅游景區,從而發揮文物在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