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蘇州工業園區一組鳥類照片以及鳥類分布圖在新聞媒體、微博微信上廣為熱傳。不少市民、網友忍不住驚呼:一個以工業園為名的區域也能“孕育”如此之多的“飛翔精靈”。
實際上,這些照片都源自于蘇州工業園區發布的《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報告》。
131種鳥兒展翅園區,鳥類多樣性比較理想;栽培植物570種、野生植物199種,群落搭配豐富;水生生物328種,清潔水域“孕育”豐富物種……2014年年初,經過1年多的調查研究,蘇州工業園區正式發布生物多樣性調研報告,“洋蘇州”的生態密碼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次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的項目總負責人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青教授表示,“蘇州工業園區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報告的出爐,也給其他城市和地區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范本。 他說,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的薄弱環節和專家相應的建議,也為園區今后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這份報告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主政者看來,是獻給園區20周歲生日最好的禮物之一。
蘇州工業園區環保局局長王學軍在接受采訪中表示,生物多樣性調查不僅是讓園區老百姓真正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環境,更是為園區正在實施的生態優化行動計劃以及今后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基礎。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最大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今年迎來開發建設20周年。20年彈指一揮間,這里從原先的一塊農田低洼地建設成為一座國際化、現代化的新城區,成為中外合作的典范。
但來到蘇州工業園區,最令人自豪的,不是那些傳奇般的財富神話,而是那一縷帶著微微甜味的清新空氣。
開發建設20年,蘇州工業園區至今還保持著清新的水和空氣,這在開發區中不可想象。
不可想象的背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
蘇州工業園區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個法規文件,就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確立了一整套綠色發展理念。到園區投資的客商,第一道要過的就是環保關。
蘇州工業園區嚴格執行招商項目節能評估、環保準入制度,對能源資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風險高的項目實施“一票否決”。 統計數據顯示,2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因資源利用和環保因素累計否決項目300多個,涉及投資總額約30億美元。
隱形的紅線,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深植于蘇州工業園區企業CEO的心間。清潔生產已經成為了進駐園區企業的一種共識。更重要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一條生態工業鏈的建立,能夠將生產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循環利用起來。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單位GDP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20年生態堅守,換來了中外人士交口稱贊的碧水、藍天和綠地。在全國所有開發區中,蘇州工業園創造了環保基礎設施全覆蓋、綠色鄉鎮全覆蓋、ISO14001貫標企業最密集等多個全國之最。2013年園區區域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7.4,生態環保指標自2009年起連續4年位居全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列。
當然,蘇州工業園區也從不吝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大手筆。目前,園區綠地覆蓋率達45%,獲得綠色建筑標識80只,其中運行標識8個,占全國總數10%。在這里走走,隨處是花園,滿目皆美景。圍繞金雞湖、獨墅湖、陽澄湖三大湖,園區的美麗風景徐徐展開。中央公園、白塘公園、東沙湖公園、方洲公園等開放式公園,坐落在居民集中區,綠植蔥郁,休閑步道齊全。
2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突破開發建設“老路子”,以學校教育、社區生活、能源應用、綠色建筑等為“鑰匙”,解開一座國家級開發區的生態“密碼”,走出了一條集“科技創新、經濟循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一體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園區先后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試點產業園區和全國第三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
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開發區,必然要使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滿“綠色低碳”的理念,創造生態優化的社會氛圍。多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大力推廣倡導綠色社區,“綠色”正在逐步成為園區百姓生活的新“情調”。 在倡導綠色社區方面,蘇州工業園區相繼開展“跳蚤市場”、“鄰里互助廣場”、“無車日接力”等活動,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置,在58個住宅小區開展垃圾分類試點,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的理念逐步建立。目前,園區已創建各級綠色社區91家,綠色社區覆蓋率超過90%。
無怪乎,著名學者易中天在參觀完蘇州工業園區后,感慨良多,頓生愛意,稱“來過蘇州多次,但一直不知園區,如今走了走,轉了轉,發現它正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