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市開展科學發展觀學習活動的安排和市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計劃,主任會議決定,開展優化木材產業結構工作專題調研,組織了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榮才任組長,常委會部分委員及有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調研組,于4月下旬開始對我市優化木材產業結構工作(未含竹業)進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市林業局、發改委、經貿委、環保局等部門的情況匯報;深入到延平、建甌、建陽、浦城等縣(市、區)調研,聽取了當地政府領導的情況匯報,并與相關部門、木業協會、部分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座談;深入到福人木業、建陽六維等8家木材加工企業廣泛聽取意見,實地察看了解生產情況,F報告如下:
一、我市木材產業發展成效明顯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近年來市政府十分重視木材產業發展,出臺優惠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鼓勵、扶持木材加工企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業發展迅速,取得明顯成效。
—— 出臺政策措施,推進木材產業發展。近年來,市政府實施突出工業,突破工業戰略,在加快林產工業發展上,明確了培育發展產業集群的思路,出臺了《關于加快木竹制品產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竹木加工企業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將木材產業發展納入我市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集群之一,作為我市產業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產業培育發展。各縣(市、區)也分別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鼓勵木材資源加工增值,扶持木材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建立產業集群發展基金,重點扶持投資規模大,帶動效應強的新上項目。對企業建立原料林基地、品牌創優、科技創新、市場培育等方面給予適當的資金扶持,有力地促進木材產業的發展。
——木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林業部門統計,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木材加工企業132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82家,占木材加工企業總數的21.23%。木材加工完成工業產值686314萬元,占林業工業產值的48.82%,同比增長14.4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79199萬元,占林業工業產值的41.2%。一些優勢龍頭企業得到發展壯大,涌現出了象邵武王斌、杜氏木業、建甌萬木林、建陽六維、延平元僑木業等一批產品檔次較高、資源綜合利用較好、規模較大的龍頭骨干企業。如:邵武王斌裝飾材料公司總投資3億多人民幣,以杉木中小徑材為原料生產相框、細木工板、刨花板等產品,木材綜合利用率高,木相框占國內市場半壁江山,2008年實現產值2億元,稅收2026 萬元。目前,市級以上木材加工龍頭企業1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 ,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 ,市級龍頭企業11家。木材產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以木制建筑構件與材料、人造板、特色家具、家裝材料和木竹工藝品等為主的木材制品加工體系。
—— 木材產業加工園區建設有進展。通過實施項目帶動和龍頭帶動戰略,推進木材產業加工園區建設,初步形成以森林資源為依托的建陽海西林產工貿城、建甌筍竹城、邵武城南工業園區、南平大洲工業園等林產工業加工園區。如,建陽海西林產工貿城作為閩北經濟開發區的啟動項目,第一期工程已經建設完成,現引進入園企業有37家,總投資24.5億元,總注冊資金9.56億元,其中注冊資金6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森嵐、六維、鑫泉等8家企業。入駐企業總用地1820畝,約占一期工業用地的60%。目前,已有30家企業動工建設,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 累計完成工業產值3.5億元。此外,園區木材交易中心市場也開始正式運營,入駐商戶近20家。
—— 科技創新與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有成效。一是通過出臺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扶持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開發。一些龍頭企業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產品科技含量與檔次有了提升,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如,建陽六維公司在當地政府引導與支持下,公司成立了專業的寵物文化研究中心和產品設計研發中心,擁有50多名設計和開發人員,具有自主研發和設計能力,成為我國專業的寵物用品供應商,產品遠銷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甌福人木業集團為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生產工藝和設備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質量可與國內同行業進口設備生產的產品相媲美。二是加強項目對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近兩年來,我市積極向省上推薦產品技術含量較高,有一定附加值的木竹加工項目22個,計劃投資9億元。被納入省工業內涵技改提升工程計劃的有14個,計劃投資4億元多。三是積極引導實施產品升級和品牌戰略。通過設立創品牌獎勵基金,對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的企業和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省名牌產品等稱號的木材加工企業,給予獎勵;幫助做好企業技術培訓、協助申報等服務工作,加大了產品品牌建設力度。截止2008年底,全市木材產業共獲福建省名牌產品11個,獲福建省著名商標2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木材產業迅速發展,但總體上產業水平還不高,特別是木材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結構性矛盾,如:產業布局不合理、加工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結構不合理,資源的培育與木材加工業發展不協調等結構性問題逐步凸顯,增加了森林生態保護的壓力,影響了木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木材加工業結構問題。企業結構上,規模企業少,生產終端產品的企業少。規模以上企業282家,僅占木材加工企業總數的21.23%。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只有17 家,僅占木材加工企業總數的1.28%。企業規模偏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水平不高,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比較薄弱。產品結構上,低值產品多。由于小企業比重大,大部分企業生產技術裝備落后,工藝陳舊,產品的差異化不大,同質化現象嚴重;上游初級產品多、下游終端產品少;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科技創新差、知名品牌少,難以形成品牌效應,產品附加值不高。資源配置上,市場機制不健全,資源利用效益低。木材加工業小企業多且分布散,資源管理難到位,市場不規范,資源配置難以優化。如:XX區王臺鎮就有60多家木材加工小企業,大部分小企業經營粗放,生產初級產品,資源被低效率地利用,影響了資源轉化和木材加工業的效益。
(二)森林資源結構與木材加工業需求矛盾問題。我市雖然有比較豐富的森林資源,但木材加工業的原料需求與森林資源的樹種結構存在矛盾。在商品林樹種結構上,杉木相對過剩,加工不足,供大與求,而松、闊葉樹種資源少,供給不足。據林業部門統計:2007年實際木材采伐蓄積量260萬立方米,其中杉:松:闊的所占比例為:69.4 :23.8 :6.8 ,而我市已形成的杉木加工能力100萬立方米,馬尾松制漿造紙和膠合模板能力80萬立方米,闊葉小薪材及“三剩物” 纖維板加工能力90萬立方米。由此可見,按現有可利用資源結構,木材加工所需的杉木資源可滿足供應,而制漿造紙和膠合模板所需的馬尾松資源和纖維板加工項目所需的闊葉小薪材及“三剩物”卻無法滿足現有加工企業生產需求。資源結構不合理,闊葉樹資源有效供給不足,造成資源結構性矛盾進一步擴大,盜伐闊葉樹以及薪材的案件時有發生,增加了森林生態保護的難度。資源培育與加工需求脫節,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不足,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滯后,絕大多數木材加工企業沒有建設原料林基地,原料需求完全依靠市場供給,企業對原料無法自我調節,成為企業發展的原料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