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掌握我縣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總結、分析土地流轉工作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使全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健康有序推進,加快我縣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步伐。11月中旬,我會組織部分委員深入總堡鄉萬畝優質設施果品基地、民和三泰牧業養殖有限公司、民和龍卉菌業有限公司等種植、養殖基地,對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及集約化經營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實地察看、走訪農戶、聽取匯報、召開專題座談會集思廣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 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縣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8.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4%。通過出租、轉包、轉讓、互換等流轉形式,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型、主導產業集聚型、股份合作經營型、專業合作服務型、現代園區推進型等多種經營模式。土地規模化經營取向越來越明顯,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一)主要做法:
1、強化領導,建立服務體系。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民XX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確定縣農業經營管理站承擔協調服務職能。各鄉鎮成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具體承擔農村土地流轉規劃制定、信息平臺搭建、招商引資、流轉主體資格審查、簽訂合同、統計分析及檔案管理等職責,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提供服務,從組織上保證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開展。
2、廣泛宣傳,提高群眾認識。采取召開會議、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宣傳《合同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民XX縣關于切實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采用現場觀摩、算賬對比等形式,宣傳土地流轉對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引導農民群眾初步走出了“流轉”就是 “流失”的認識誤區,提高了主動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3、培育主體,拓展流轉渠道。按照“政府引導、法人投資、企業經營、產業化開發”的思路,大力引導各類經濟組織和個人參與土地流轉,促進流轉主體多元化,使土地流轉從以前單一的農戶之間的流轉變為農戶向農業企業、科技人員、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流轉。同時,采取政策扶持、協調融資、技術服務等措施,大力扶持培育種養產業大戶,積極引進客商帶動發展規模、高效種養業,推動土地流轉。
4、規范管理,實施政策獎扶。縣委縣政府結合我縣實際,研究制定土地流轉實施意見,明確了土地流轉的原則、指導思想、管理機構及職責。統一制作合同文本,縣、鄉(鎮)、村分別建立合同檔案和等級臺帳,基本做到了流轉情況底子清、情況明、資料齊全;制定土地流轉獎扶政策,設立農村土地流轉專項扶持資金,對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種植、養殖能手和專業合作社進行獎勵和扶持。2009至2011年,先后為我縣38戶種植、養殖大戶、5個農機專業合作社解決了拖拉機、旋耕機等農機具購置補貼,輻射農戶1萬余戶。積極爭取省財政廳、農牧廳獎扶資金280萬元,扶持了26個農業專業合作社。
(二)主要成效:
1、促進農業集約化經營,推動土地資源合理利用。通過土地流轉,一方面使農民自愿地將無力經營或不愿經營的土地及時轉讓出去,另一方面使部分有技術優勢、資金實力、經營能力的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及時獲得相應的土地,解決“有人無田種、有田無人種”,“多種不能、少種不行”的矛盾,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的集約化經營規模得以不斷擴大,較好的解決了耕地撂荒和粗放經營的問題,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如古鄯鎮樺林咀村農戶王耀武流轉土地500畝,實行集中連片種植全膜雙壟玉米,今年實現收入達23.4萬元。民和龍卉菌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400畝,承包日光溫棚70棟、智能溫棚11500平方米,集中栽培花卉、食用菌、木瓜、人生果等,今年純收入700萬元,畝均達1.75萬元。
2、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推動了畜牧養殖業發展。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后,主要用于發展全膜雙壟玉米、設施果品、優質蔬菜、家畜(禽)養殖等優勢產業,有力地推動了特色產業發展。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社,走農畜聯動、草畜結合的路子,進一步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業專業化程度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如轉導鄉前坪村農戶馬正蛟,流轉土地150畝種植全膜雙壟玉米,僅玉米收入達到7.2萬元。并利用玉米秸稈進行規模牛羊養殖,今年羊出欄1030只,牛出欄350頭,實現利潤50.45萬元。民和廣源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00畝,自今年7月份開始肉羊養殖,現羊存欄2000只。
3、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通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的業主,為了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多種先進農機具、優良品種和先進農業適用技術,多方接受農業信息服務,繼而整合生產要素,實行專業化、規模化經營,解決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在銷售、技術、信息和資金等方面的難題,為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提高了經營效益。如總堡鄉萬畝設施果品基地,規劃流轉面積1.39萬畝,總投資3.5億元,利用5年時間建設冬暖式日光溫室5000棟,覆蓋總堡鄉三垣、中垣、總垣和古鄯鎮古鄯、樺林咀等5個村。截至目前,已流轉土地2800畝,建設日光溫室734棟。基地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1億元以上。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4、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的建立,改變了部分農民“亦工亦農、亦商亦農”的兼業化狀態,提高了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經營水平。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8.9萬畝,我縣人均耕地面積1.73畝,通過土地流轉,有5.1萬農民從土地耕作中解放出來。據了解今年我縣因土地流轉實現勞務總收入8.19萬元,勞務人均收入達 6469.2元,有力的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民除土地流轉收入外仍享受各種良補政策,加之從事其他行業或務工收入,經濟收入有了明顯增加。
5、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促進培育新的經濟主體。土地流轉助推了一大批新型農民以規模化經營參與市場競爭;助推了各類工商企業介入農業領域,增強農業市場主體活力和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助推了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了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程度。如民XX縣祥和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自2008年登記注冊以來,現已發展成流轉土地900畝,擁有社員258名,收購網點12處,加工廠2處的新的經濟主體。僅2010年銷售各類中藥材920噸,實現銷售額1680萬元,純利潤135萬元,社員畝均增收700元以上。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基本情況良好,但總體而言,還處于初級階段,低起點、低水平、低效益,不同程度存在著一些制約土地流轉健康有序發展的實際問題。
1、思想制約。一是部分鄉鎮、村干部對土地流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認為土地流轉是農戶自己的事,應由農戶和業主協商處理,對其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疏于管理。二是受傳統思想觀念束縛,一些農民戀土情結較為嚴重,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較高。尤其是農業稅的取消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出臺,使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即使外出務工、經商,也舍不得將土地流轉出去。三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較為滯后,有關土地流轉的地方法規尚未健全,客觀上造成土地流轉后失地農民的生活無法保障,農民在心存疑慮的情況下,不肯或不敢流轉土地。
2、政策制約。一是我國《土地承包法》規定,耕地承包權30年不變,雖然保護了農民的根本利益,但同時將土地承包權固化,使得土地經營權相對分散。目前,我縣人均承包地不足2畝,在這種背景下,要開展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涉及農戶少則數十戶,多則上百、上千戶,一家一戶做工作難度大,一旦流轉的大壟大畈中間出現個別農戶不愿流轉的“插花”現象,流轉就無法進行。二是由于對土地撂荒現象沒有行之有效地政策約束,政府部門無權及時對棄耕土地進行回收,導致了“有地無人種,想種沒有地”的現象,個別地方還有耕地撂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