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駐村第一書記寄予厚望,希望他們給農村發展注入活力。
我們更對駐村第一書記充滿期盼,希望他們能培養出農村致富的優秀帶頭人,即使他們走了,新生力量也能帶領村民繼續奔向美好生活。
但當下的河南農村需要什么樣的“領頭雁”?第一書記又該從哪些方面幫著培養農民需要的“領頭雁”?
現狀
最需要的是干實事的干部
知名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十年前曾概括農村: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
十多年后的今天,雖然中國農村取消了農業稅,進行了系列改革,但農村發展依然不能高枕無憂。
“現在農村,散了。主要難題是資金,最需要的是干實事的村干部。”汝州市大泉村83歲村民孟金旦說。
他當過教師也當過村干部,對農村狀況看得很透。
他的這種說法不矛盾,資金是長遠難題,能干實事的干部是迫切需要,“農村發展需要錢,可沒有好干部,再多錢都會被揮霍掉。”
通過網絡等途徑,我們不時看到部分農村干部貪污腐敗的新聞。
鞏義市委組織部2011年出臺的《農村干部效能問責辦法》,對農村干部問題的總結,或許有代表性。
他們說,一是個別村派性嚴重,村支書和村主任爭權奪利關系不和,或搞小團體主義,嚴重影響班子團結;二是部分村干部素質偏低,觀念陳舊,思想保守,缺乏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三是少數村干部責任意識不強,群眾觀念淡薄,作風漂浮,群眾意見較大……
“這些問題不是小問題。”曾任登封市張溝村第一書記的劉海林說,它們嚴重影響了黨群關系,使得很多村莊一盤散沙。
因此,當干事的第一書記來到村莊后,村民們看到了希望。孟金旦說:“這樣的干部我很多年沒見過了。”
轉變
村干部要從執行人轉向服務者
眾多第一書記的實干,點燃了當地干部群眾熱情。有關部門問卷調查顯示,群眾對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滿意率高達98.8%。
張溝村老村主任吳煤虎主動出錢,要幫鄉親們挖一塊建戲臺的平地兒。老支書張正則說,第一書記想得遠,黨員干部向他看齊,眼光自然也會變得長遠。
省委講師團形勢政策教學部主任勝棟稱,實踐證明,第一書記通過發揮自身優勢,幫助群眾理清發展思路,成為帶領農村發展的“領頭雁”。
“打牌賭博的少了,鍛煉身體的多了;打架吵嘴的少了,讀書看報的多了;無所事事的少了,謀事創業的多了。”石道鄉黨委副書記晉新民說,老劉來后,村莊變化最大的,是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
這些有責任感的第一書記都在試圖通過所作所為,影響村干部,讓他們轉變意識,從政策執行人轉為群眾貼心人。
這也是新時代對村干部的要求。孟金旦則希望能有層出不窮的“領頭雁”涌現,打個持久戰,使貧困農村改天換地。
期待
第一書記更要當好第一責任人
農村的村支部、村委會(統稱為村兩委),是農村管理的最直接最前沿平臺。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關鍵在黨支部,關鍵在黨支部書記。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干部看支書。第一書記的首要任務就是發揮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作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劉海林牢記這點,他在張溝村推動“學習型”農村黨支部建設,要求黨員干部帶著問題下去、帶著思路上來,帶著溫暖下去、帶著滿意上來,帶著政策下去、帶著意見上來,帶著感情下去、帶著友誼上來。
張溝村大學生村官付新倉說,跟劉書記做事情這兩年來,學到了許多東西。“村里工作不好做,黨員干部凝聚力不強,歸根結底是村支部的黨建工作沒做好。”這是汝州市半東村第一書記陳大清入村時的感受。
現今,半東村基層組織發力,小學拔地而起,新水渠讓村里400畝地喝上了“救命水”,100畝耐旱日本山櫻椒讓全村一年增收40余萬元。
汝州市委組織部部長李自召稱,在第一書記工作剛開展的2012年,汝州市100名駐村第一書記共發展黨員223名,開展各類培訓24期(次),整頓后進村黨支部17個,從根本上解決基層組織“無人管事”、“無章理事”等問題。
省委組織部統計,全省第一書記派駐村中一年后,基層黨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班子健全、正常發揮作用的村由原來的45.7%升到91.3%。
勝棟認為,下派駐村第一書記,除“經濟扶貧”外,更重要的是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為當地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聲音
上級認可、村民信任
將成未來書記的選擇
采訪中,也有一些駐村第一書記描述了基層組織中的不正之風和腐敗之氣。
這種現象的確存在。但在河南48000多個行政村中,這些現象絕不是主流。
幾十年來,河南的大劉莊、南街村、西辛莊等優秀基層村組織,帶領村民邁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近些年來,一些先富的企業家也紛紛回流,回到村里擔任村支書、村主任,帶動農村發展。
對此,有學者稱,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探索,村支書崗位“干好有發展”、“退后有保障”,崗位吸引力明顯提高。
競爭力增強后的村領導崗位,有了更多挑選人員的余地,為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省委黨校教授牛安生說,農村“公推直選”、“兩推一選”、“四議兩公開”等措施的普遍實施,增加的是農村黨員在支部書記選舉上的話語權。村支書越來越意識到,要想當選、留任,不僅需要上級的認可,也離不了黨員、村民的信任。
謀求“兩全其美”,必將成為未來當選村支書的選擇。
農村事情很復雜,第一書記想改變這里,并不容易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楊東華/攝
河南機關干部擔任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2010年派駐的這一批已經到期。
在村莊待著的三年時間里,第一書記讓村莊發生了變化。離開村莊之后,很多村民有點舍不得,希望還能有派駐的干部下來。
作為踐行群眾路線主要載體的第一書記政策該如何延續?他們的工作考核又是誰來監督落實?
周期
三年一期能否長效
第一書記三年扶貧能否形成長效機制?即使駐村期滿換人,組織、項目建設也能順勢延續,保證不會半途而廢。
從機關到農村,河南各地駐村第一書記的目標是一致的:用三年時間讓所在村莊換新顏。
這也許有點難度。汝州市大泉村第一書記張現會說,農村情況復雜,光理順關系、取得村民們信任都得花好長時間,想辦些大事,時間還是很緊的。
入駐村莊大半年,張現會才在大泉村站穩腳跟,得到村干部和村民支持。
更難的是基層組織建設。第一書記所駐村莊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不管在經濟方面還是在基層組織方面,多少存在些問題。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養村莊帶頭人。
一位第一書記說,在這方面要想有作為,那可要觸動村莊、鄉黨委甚至其他人的利益,勢必要受到排擠對抗。
汝州市委組織部駐村工作辦公室負責人金鵬在這方面也有體會。
他說,很多村莊基層組織存在的問題都是長久問題,解決起來不容易,因此基層組織建設需要長期堅持。另外一些項目建設,也可能需要一兩年時間。
他提議,第一書記三年駐村幫扶能否形成一個長效機制,三年過后即使換成另外的人,基層組織建設、項目建設也能順勢延續,保證不會半途而廢,直至村莊變得活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