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慶增任組長,財經委主任委員劉建平,部分財經委員會委員和工作人員為成員的調研組,于今年3月對我市工業園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到九原區、東河區、土右旗、固陽縣聽取了區旗縣政府關于工業園區建設情況的匯報,實地考察了包頭九原工業園區、包頭鋁業園區、土右旗新型工業園區、固陽縣初級產品加工基地,深入到駐園區內的豐達石油機械公司、苠仁藥業、吉泰鋁業、藍光齒輪、成基電子、一陽輪轂、天津電建、首峰鋁合金軋鋼等企業就生產和發展等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聽取了市經濟委關于全市工業園區建設情況的總體匯報并交換了意見。
一、工業園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我市工業園區發展起步于1990年,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自治區唯一的國家級高新區,標志著我市工業園區(開發區)建設的起點跨入國家級水平。2001年市政府啟動區旗縣工業園區建設工作,使全市工業園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4年以來,按照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的要求,對我市36個開發區(園區)進行了調整和整頓。目前,國家已經認定和公告保留的國家級工業園區為: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自治區級工業園區有:內蒙古包頭鋁業產業園區、內蒙古包頭九原工業園區,內蒙古包頭石拐工業園區和內蒙古包頭興勝經濟開發區。還有部分園區正在報批認定過程中。各旗縣區立足自身產業實際,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導向,在調整中也積極規范了一些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工業園區,比如:昆區依托小包鋼破產重組規劃建設的包頭市不銹鋼產業園區已初具規模;青山區圍繞一機集團、北方重工等龍頭企業,開發建設了包頭裝備制造業項目區等。
經過十幾年的建設,特別是“十五”期間的發展、整頓和提高,列入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的五個工業園區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和加速發展的基礎條件,對全市工業經濟特別是縣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2006年末,工業園區累計入區企業達902戶,投資總額483.48億元,銷售收入579.73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91.2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7.5%,園區工業對全市工業經濟的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管理委員會建制為副地級,編制為200人。位于市區南部,現共管理3片地區:一是規劃區,面積15.53平方公里;二是希望工業園區,面積12平方公里;三是萬水泉鎮,轄區面積66平方公里。近幾年,稀土高新區管理委員會,緊緊圍繞稀土及其深加工、裝備制造、鋁銅及深加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節能環保等主導產業,大力構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項目,壯大經濟實力。2006年開發區引進南京聯強集團投資20億元的特種精密板帶等15個項目,投資額達33.44億元,建成達產后預計新增產值90億元。2006年,按在地的統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 122.7億元,同比增長35.0%;工業增加值40.5億元,同比增長23.0%;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17.5億元,同比增長33.9%;實現利稅 14.1億元,同比增長111.3%;2006年,財政收入13.38億元,支出6.19億元。
包頭鋁業生態工業園區于2002年由國家環保總局批準建立,其管理委員會建制為副縣級,編制13人。位于東河區東部,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2005 年通過國土資源部對園區規劃用地的審核,核定園區面積為2000公頃,園區四至范圍為“東至毛其來村,南到黃河二道壩,西至河北村,北至丹拉高速公路”。 2006年,成立了包頭鋁業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和園區開發公司,進一步加快了園區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步伐。先后完成了核心區2.35公里東西主干道工程,開工建設了包鋁三期南北道路和園區污水處理廠,完善了園區供暖配套設施。加速推進11OKV變電站建設,并已開始為園區供電。2006年,園區成功引進了凱普松電子科技(包頭)有限公司等6戶鋁深加工企業,進一步延伸了鋁產業鏈,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18億元。截止2006年底,園區累計投資97億元。園區共有企業35家,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工業增加值19.36億元,上繳稅金2.7億元。
內蒙古包頭九原工業園區成立于2001年,規劃面積為14.63平方公里,于2006年正式通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核,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準為自治區級工業園區。園區位于包頭市九原區哈業胡同鎮境內l1O國道753公里處,東起稀土高科,南臨包鋼尾礦庫,西至南繞城公路,北接丹拉高速公路。園區管理結構的副縣級建制正在報批中。目前已累計投資1億元,初步具備了“七通一平”的投資環境。主要基礎設施有:17公里長的園區道路,7公里長的鐵路專用線,占地600畝的貨場和110KV變電站一座,投資258萬元的電纜溝工程,同時計劃興建日供水能力達3萬噸的供水工程,日處理5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一座,并為企業免費接入寬帶,提供各項通訊服務。鋼鐵、稀土是園區兩大主導產業,鋼鐵產業產值占園區全部產業的50%,稀土產業產值占開發區全部產業的 30%。2006年底,園區共有企業92家,實現銷售收入41.85億元,工業增加值1.22億元。
內蒙古包頭石拐工業園區成立于2001年5月,其管理委員會建制為正科級,編制為7人。園區分兩個區域:一園區位于石拐區楊窯溝內,二園區位于福永居后壩村。2006年7月,石拐工業園區經自治區政府批準,并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正式成為自治區級工業園區。經國土資源部核準園區總體規劃面積233公頃,已開發面積184公頃。近幾年來,園區先后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億多元,建設了11OKV、220KV變電站2座,總容量達70萬千伏安;鋪設園區公路5.7公里,供水管網4.5公里,實現了“七通一平”。目前,工業園區先后引進47戶企業,擁有8000KVA以上的礦熱爐58臺。通過近兩年的整合、重組,現有企業30戶,電力總負荷達到46萬千伏安,具備了年生產硅鐵、硅錳、工業硅等產品30萬噸、電石15萬噸、粗銅3萬噸、金屬鎂0.5萬噸的生產能力。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工業增加值12億元,完成稅金0.7億元。
內蒙古包頭興勝經濟開發區籌建于2001年6月,2006年經國土資源部、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自治區級工業開發區。其管理結構的副縣級建制正在報批中。開發區位于110國道南側724—726公里處,總規劃面積232.44公頃。開發區機構由管委會和開發有限公司組成。截至2006年底,開發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建成三橫三縱水泥路面,并與210國道、110國道及建設路相連。通過中心動力站實現了集中供氣和供暖,全面實現了 “七通一平”。興勝經濟開發區以生物制藥業、現代制造業、機械加工業、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導產業。2006年,興勝經濟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4.3億元,同比增長1.3倍,實現工業增加值7.7億元,同比增長1.3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5億元,同比增長37.3%,完成稅收 0.8億元,同比增長92.3%。
包頭不銹鋼產業基地于2005年11月經昆區政府批準成立,規劃范圍為:東至昆都侖河、西至包鋼廠前路,南至團結大街、北至包白鐵路,占地面積約5平方公里,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以華業特鋼2300畝土地為核心區,資金投入1000萬元。主要是綠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等基礎建設。包頭不銹鋼產業園區是以華業特鋼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利用包鋼、二冶的存量資產進行優化整合,拓展不銹鋼深加工,延長產業鏈。現引入華業公司年產60萬噸不銹鋼項目、華禹鉻業公司年產3萬噸鉻鐵項目、華靈公司年產lO萬噸不銹鋼冷軋中寬帶項目、華盛公司年產12萬噸不銹鋼流體管材項目、二冶昕隆鋼材市場項目、包頭北方創業鋼結構有限公司項目。2006年底,園區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創利稅3億元。